22. 1939-1940年苏芬冬季战争

大量“清洗”红军高级将领的恶果,在1939—1940年苏芬“冬季战争”中暴露无遗。

1932年苏联和芬兰签署互不侵犯协定,但是列宁格勒距苏芬边界仅32公里,苏联觉得这个重要城市的安全难以保障,1938年4月提出交换领土的建议,并且希望两国联合抗御纳粹德国。具体内容是芬兰从列宁格勒附近边界后撤25公里,把最南端汉科半岛(Hanko Peninsula)租借给苏联建设海军基地,为期30年,苏联则把北方面积约两倍于此的领土割让给芬兰。然而谈判一年多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1939年11月初芬兰提出一个让步较小的方案,也被苏联拒绝。1939年11月26日苏芬边界附近发生一起炮击事件,炮弹落在苏联领土内约800米的小村庄曼尼拉,故称“曼尼拉事件”。苏联声称是芬兰所为,芬兰否认并建议由中立国进行调查。苏联不同意,要求芬兰赔礼道歉,把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芬兰拒绝了,苏联便于28日宣布废除苏芬互不侵犯协定,29日宣布断绝外交关系,30日出动23个师共45万兵力,超过2,500辆坦克和3,800多架飞机发起进攻,还轰炸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芬兰随即向国际联盟提出控告,12月14日苏联被国际联盟开除。

受到纳粹德国进攻波兰“闪电战”成功的鼓舞,自己又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时芬兰常备军只有3万余人,坦克32辆,作战飞机114架),斯大林、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联共(布)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安德烈·日丹诺夫(1896—1948)等人都相信能够很快取得胜利,只有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持审慎态度,认为不能轻敌。总参谋部拟订的作战计划要求集中大量兵力和武器装备,受到斯大林奚落:“你呀,为了应付这么一个最……竟然要求调用这么多兵力和装备。”接着问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梅列茨科夫:“为了对付一个芬兰,你们真的需要那么大的支援吗?”梅列茨科夫回答说:“斯大林同志,这需要计算,需要做一番思考。支援是必须的,但也许不需要刚才所说那么大的规模。”于是斯大林拍板:整个对芬作战完全交给列宁格勒军区去办,总参谋部不要管此事。还在索契给沙波什尼科夫安排了一个别墅,要他去那里疗养。总参谋部其他人员也都另有安排,随沙波什尼科夫参加那次讨论的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1895—1977)便被派去做与立陶宛划界的事。

梅列茨科夫虽然注意到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的卡累利阿地峡(Karelian Isthmus)有大小湖泊700余个,许多地方被湖泊、河流、沼泽分割,陆地部分几乎被森林覆盖,而且是冬季也不落叶的针叶林,要将部队顺利部署并展开行动十分困难,但仍声称芬兰最多只能抵抗两周。然而,打了一个多月,伤亡惨重而进展不大,斯大林只好召回沙波什尼科夫,采纳他原先提出的计划。临阵换将乃兵家之大忌,但这时也只好另外物色人选。讨论会上一时寂静无声,最后还是谢苗·铁木辛哥表示愿意承担此重任,1940年1月7日被任命为对芬作战司令员。战后(1940年5月)取代伏罗希洛夫担任国防人民委员,并且晋升为苏联元帅。

铁木辛哥上任后又打了两个多月,终因实力相差悬殊,芬兰被迫于1940年3月12日与苏联签订《莫斯科和平条约》,割让包括第二大城市维堡在内的大片国土,撤离相当于其人口12%的居民,但苏联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伤亡超过32万,其中死亡、失踪12万多人,受伤近19万人,被俘5千多人,还损失了上千辆坦克,超过200架飞机。作为比较,芬兰伤亡约7万人,其中死亡、失踪2.5万人,受伤4万多人,被俘约1千人,损失坦克20~30辆、飞机62架,还有957名平民死于空袭。

苏联更大的损失是在道义上,这一行动被普遍视为侵略行为,战争开始不久它就被国际联盟开除,而芬兰却得到许多国际援助,有来自丹麦、挪威、瑞典、英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志愿者,其中来自瑞典的志愿者超过8000人。苏联空军对芬兰城市的轰炸造成不少平民死亡,莫洛托夫却声称那是在为饥饿的芬兰工人空投面包,于是这些炸弹被戏称为“莫洛托夫面包篮”。由于武器装备不足,芬兰人还使用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发明的燃烧弹,通常以酒瓶为容器,内装汽油等易燃物品,戏称“敬献给莫洛托夫的鸡尾酒”,简称“莫洛托夫鸡尾酒”。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25日芬兰便开始旨在夺回失地的“后续战争”,不过只前进到距列宁格勒30公里的地方、也就是战前苏芬边界就停止了,并且保持到1944年夏。1944年夏苏军发动战略反攻,作为纳粹德国盟友的芬兰战败,9月19日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1947年2月10日签订《巴黎和平条约》,在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之外又被迫割让东北部的佩琴加省,还以南部波卡拉半岛取代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50年(1956年赫鲁晓夫当政时提前结束),并且赔款2.26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