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走向破产(第2/5页)

奥匈帝国如今仅是一具空壳。1917年,维也纳征召16万合格的男人加入已经被打得破烂的军队,这些新兵实际上都是1900年出生的男孩子。这次征兵后,剩下的人力资源只有受伤的老兵和释放回的战俘(1918年从俄国回来40万战俘)可以上战场了。奥地利人缺乏煤、铁、枪、弹药、食品、饲料。数万匹用来运送大炮的马死于缺乏草料。马铃薯是奥地利人最主要的食物,1917年的收获,到第二年春季就消耗光了。步枪的月产量从1917年3月的11.3万支下降到1918年2月的9000支。重型炮弹的产量,在1917年秋天是每月40万发,而到1918年秋天则下降至三分之一。绷带用纸制成,因为没有棉花。纸质的内衣发送给士兵。士兵的生活和平民的生活一样,都变成一种低层次的生存竞争。

奥匈军队总参谋部在11月进行的一次战略评估中被迫做出一个结论,奥匈军队在1918年无力再发动进攻。此时,奥匈军队仍然有44个师的兵力布置在十分平静的与俄国接壤的前线,还有37个师在意大利作战,但是军队的士兵和装备异常衰竭,一个师往往只有5000至8000人,根本不能称作师。军队里流行开小差,不开小差的士兵越来越显示出反叛的倾向(特别是那些被释放的俘虏),生活在农村的人正在回返到中世纪的野蛮之中。逃跑的士兵组织成匪帮抢劫居民。

此时,康拉德已经不担任总参谋长一职,正在意大利前线指挥一个集团军。他肯定是没有接受过去3年的失败教训,仍然喜欢发动超越自己实力的宏大战役。他正计划从阿尔卑斯山的蒂罗尔人地区向南前进,进入威尼斯北部的平原,目的是惩罚令他蔑视的意大利人。这个计划有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奥地利按照这个计划能在德国夺取最终胜利前率先占领一大片土地。他很快便去维也纳叫卖这个计划。他的上司想尽办法不理睬他。

在这样的局势下,德国孤立无援。即使如此,德国还没有落到希望渺茫的地步。尽管去年的伤亡惨重,缺少各种必需品,但是东线战事结束使柏林把全部军事威力投入西线战事。虽然德军实力已经不如2年或3年前,但是德军所遭受的损失并不比英军和法军遭受的损失更严重。与敌军相比,德军的装备是恶劣的,前线士兵一周只能吃到3到4次定量肉食,汽车和马车的轮胎也不是橡胶的,但德军在另一些方面拥有重要的优势。

德军最明显的优势要算在比利时和法国建立的防线。除了那些地理条件使敌人完全不可能发动进攻的地段,防线上所有地段的防御工事都比1914年有明显改善。这些防御工事规模巨大,结构非常复杂精密,由纵深达10英里(约16公里)的碉堡群组成,碉堡之间相互支持,内有机关枪把守,渠状战壕可组织步兵和坦克,有大量防炮火的掩体,大量聚集在一起的带刺铁丝网起保护作用。数万名劳工自僵局开始时便参与修建防御工事,他们之中有战俘和从被占领土地上抓来的平民。如果从东线搬来增援兵力,这些工事就是无法攻取的障碍。

1917年下半年,德军引入一种新的进攻系统,借以补充防御能力,这种被称为“胡蒂尔方法”的新进攻系统最初在东北前线使用,后来推广到卡波雷托和康布雷,由鲁登道夫的表兄奥斯卡·冯·胡蒂尔(Oskar von Hutier)发明,利用这种方法极有希望打破西线的僵局。在这种方法中,突击小分队由6个至8个经过特殊训练的士兵组成,他们的任务不是消灭敌人,而是利用地形偷偷溜过强大的据点(不是停下来摧毁这些据点),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深入敌人阵地。那些强大的敌军据点由第二拨带着重型武器的大部队消灭。德军曾在中等规模的进攻中使用过这个战术,如果在较大规模的进攻中使用这种战术,应该会有较好的效果。

德军最高指挥层面临的问题是:是应该像1915年那样进攻,还是像1917年那样防守?这个决定应该由鲁登道夫做出,而他一直倾向于发动进攻。普卢默在1917年末的伊普尔战役中采用有限攻击的战术取得了较好的战果,这对鲁登道夫的决策有影响。但是,真正影响鲁登道夫的决策的因素是美军参战。每月都有数千人的美国军队抵达法国(到1918年中旬,美国军队将有25万人抵达法国)。尽管美国兵都在受训,但很快美国军队将会达到压倒性优势。虽然美国兵没有经验,但是他们吃得饱,精力旺盛,有最好的武器。由于还未遭受到流血伤亡,他们有一种天真般的勇敢。这种勇敢,英、法、德的士兵已经没有了。

按照鲁登道夫的估计,美军只有到1918年中旬才能带来威胁,到那时敌我对峙的天平才会发生决定性的翻转。如果德国想在西线取得战争的胜利,只能在1918年上半年的时间。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德军各部队都收到一篇题目叫《战壕攻击战》的论述文章,解释了胡蒂尔战术和使用方法。一些被挑选出来的军官从前线撤回,参加一个为期8天的培训课程,不过这门课程很快延长到4周时间。德军把东线最好的部队和一些资质较差的部队里抽调出的35岁以下的士兵,用火车运回德国,让他们进行休整,提供培训。德军的目标是建立42个精英机动师,他们是德国最好的士兵,这些年轻的勇士能熟练使用手榴弹、轻型机关枪、火焰喷射器、战壕迫击炮,并接受过新攻击战术的培训。这些士兵处于防御状态已经有几年时间了,知道依靠防御无法胜利,特别是在经历了帕斯尚尔战役的折磨后,他们期望发动进攻。鲁登道夫说:“他们对进攻着迷了。俄国崩溃后,期望进攻是他们的一种自慰。”德国国内也发生类似的情况。德国人不仅想结束战争,而且想获得伟大的胜利。德国的政治宣传说,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而且是以德国完胜告终。

还有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是在何处发动进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确定目标——是攻击英国,还是打败法国?为了探究答案,鲁登道夫在11月11日与皇储威廉的总参谋长弗里德里希·冯·德舒伦堡(Friedrich von der Schulenburg)、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的总参谋长赫尔曼·冯·库尔(Herman von Kuhl)一起开会。这两个人都是有经验的指挥官(库尔曾是克卢克1914年进攻巴黎时的总参谋长),他们都有各自的主见。德舒伦堡希望对凡尔登凸出部的两翼发动进攻,这个主意猛一听荒谬,但实际上很有道理,因为法军急剧减少了在凡尔登地区的兵力。他看到了一个动摇法军在凡尔登地区防线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把法军驱赶到巴黎。库尔奋力争取在佛兰德斯发动进攻,他争辩说那里是唯一能夺取战略目标的地方。如果英军的防线被刺破,他们只能是背水而战,结果是要么被德军歼灭,要么逃窜回英格兰。鲁登道夫也提出几个方案,要求特别注意英、法会合点圣康坦(St. Quentin)。他指出发动进攻的3个必备条件:俄国和意大利不再是威胁;进攻的时间要尽可能地早,最迟3月,如果可能要放在2月;如果进攻开始,即使打击的是法国人,但目标必须是打败英国人。英国远征军在大战开始时只是一支很小的军队,现在则变成协约国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如果英国能在年中被打败,美国人就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