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走向破产(第3/5页)

15天后,3个俄国士兵举着白旗走向德军在遥远北方库尔兰的防线,这一举动使滞留在人们心中相信东线还有可能再次回到战争状态的担忧消散了。这3个俄国兵说他们是基里连科(Kirilenko)将军派遣来的,布尔什维克最近刚任命基里连科为总参谋长。他们的任务是传达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和平谈判意愿。几天后,德国和俄国的代表齐聚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Brest-Litovsk),德国代表中有马克斯·霍夫曼、德国外交大臣理查德·冯·库尔曼(他是亚瑟·齐默曼的继任者)。

试探性的和平建议此时逐个出笼,一般是以秘密的方式提出,纠缠着各种动机,双方的领袖公开表示愿意公平地进行和平谈判。协约国希望与维也纳进行单独的和平谈判,这对德国人在东线的利益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德国利用中间人试探着协约国诸国的意向。从一开始就视大战为疯狂之举的教皇继续寻找一个各方接受的停火条件,这让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愤怒不已。在这些众多的声明和积极的姿态之中,有的真诚,有的带着轻蔑的不信任,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时让人感到愉快,有时让人感到悲哀。但是,和平的希望不大。

战场上的僵局仍然在继续,和平的唯一机会是维持现状。此时,只有俄国和奥匈帝国愿意拥抱这个想法,因为这两个国家已经战败了。柏林、伦敦、巴黎、罗马还是认为胜利是有可能的,从长远看,决出胜负很有可能,谁都不愿满足于获得劣势。在某种意义上,所有国家都不能满足于劣势。所有的国家都告诉自己的人民,这场战争是善与恶的对决,如果此时与敌人妥协,根本无法向人民解释。

德国领导人对战争目标有各自的看法,其分歧程度比协约国领导人之间的分歧要大。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仍然希望赢得战争,所以他们对不是由柏林支配的和平谈判不感兴趣。相反,格奥尔格·冯·赫特林(Georg von Hurtling)伯爵说他希望自己成为历史上的“和解首相”,11月1日米凯利斯辞职后,他续任首相一职,他是一位年迈的巴伐利亚天主教徒,过去是哲学教授。但是,他的和解条件要求德国获得卢森堡和列日,也许还应该包括拥有富饶煤和铁矿藏的隆维–布里埃盆地(Longwy-Briey basin)。在这点上,他获得理查德·冯·库尔曼的支持。库尔曼追求与多方进行谈判,谈判时富有激情而且有独创性,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认为他变成有待处理的问题之一。但是,赫特林其实不想结束战争;他的目的是想使协约国中一个成员国放弃打仗,从而让德国将军们腾出手打败其余协约国成员。

虽然库尔曼引发的灾难不如齐默曼引发的大,但他努力的结果并不多。劳合·乔治稳坐英国首相的职位,克里孟梭在巴黎拥有完全的控制,分裂这两个国家几乎不可能。这两位政治家认识到欧洲已经无法回到大战前的状态。俄国在1914年是法国最重要的盟友,此时已经不复存在。战后的俄国将是一个破碎、衰弱的国家,很有可能成为德国的附庸,所以,只有把德国打败,才能避免这个结局。对英、法来说,这场大战变得越来越像是一场赢家通吃的战争。

对鲁登道夫来说,这场大战就是一场赢家通吃的战争。12月27日,他再次与德舒伦堡和库尔开会(这件事展示出鲁登道夫的权力之大,他可以不请示两位王位继承人而直接与他们的下级德舒伦堡和库尔讨论重要的问题,也不必请示兴登堡、德皇、政府官员)。德舒伦堡继续要求在凡尔登发动进攻,库尔仍然偏爱佛兰德斯。鲁登道夫未能做出决断,于是命令前线各集团军的参谋部制订所有可能的进攻计划:进攻之地不仅包括凡尔登、佛兰德斯、圣康坦、阿拉斯、香巴尼,也包括不可能穿越的斯特拉斯堡西部的孚日山脉。他害怕如果在凡尔登发动进攻,英国则会在佛兰德斯给予回应,从而逆转局势。他同意库尔的意见,攻击佛兰德斯在战略上最理想。但是,他害怕佛兰德斯在年初的时候由于泥泞而变得危险。他还是对圣康坦感兴趣,对德舒伦堡和库尔的提议却不感兴趣。库尔曾在给他发过的一个备忘录中说,虽然突破圣康坦防线较容易,但是要想扩大战果必须打败英军,同时还必须阻止法军前来增援。库尔认为德军无法满足如此多的要求。鲁登道夫的作战主任格奥尔格·魏采尔少校(Georg Wetzell)也表达了他对圣康坦的担忧,他认为选择圣康坦作为目标太野心勃勃,不如佛兰德斯和凡尔登。在这类问题上允许公开发表不同意见并非不健康;这反映出鲁登道夫在本质上愿意听取他信任的军事助手的意见(这与他对待文官的意见不同)。他希望在10周或12周后发动进攻,但他至今还未决定发动进攻的地点。这表明他缺少战略的明确性。

东线传来新的好消息:圣诞节前,德国和俄国同意30天停火,以便推进和平谈判,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利昂·托洛茨基也来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主持谈判代表团工作。但是,这个好的趋势被后方的坏消息抵消了。奥地利削减面包和面粉的定量,引发了1月14日全国性的大罢工。75万工人走出工厂大门,仅在维也纳就有数万罢工工人,他们不仅要食物,而且要和平。后来,骚乱蔓延至奥匈在亚得里亚海的港口和德国在基尔的海军基地,政府部门将抗议领袖逮捕,并将他们征召进军队。德国人不满程度之高,持不同政见者组织之广,可以从一件事上看出。1月27日,工人理事会的执行委员会号召全国大罢工,100万工人第二天走出工厂大门。大部分罢工者是军需品生产工人,这让军事权威无法容忍。罢工者语言所暴露出的政治倾向性使军事权威感到不能容忍,甚至感到深深的惊扰。工人理事会受到德国议会中的盟友们的影响,呼吁“迅速进行没有土地吞并和补偿条件的和平,和平的基础应该是人民的自决”。罢工演化为一周的街头暴力,有数人被杀,罢工没有自行平息,而是被军队镇压。有4万罢工者、支持者、家属成员被逮捕。大量的罢工领导者被充军,并告知被派往前线,具体人数在3500至6000之间。在德国保守派和中间派看来,鲁登道夫维护了法律和秩序。这件事增添了鲁登道夫的感受,他判断国内局势已经不稳定到了有危险的地步,所以必须在城市的暴民变得不可统治、国家的意志被破坏之前赢得战争。

让鲁登道夫担忧的事还有许多。2月11日,德国议会中的自由派发表一份声明,要求对英国发动一次非军事的政治攻势,其核心是“要毫不含糊地宣布比利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份声明是针对劳合·乔治在1月份的一次讲话的非官方响应(官方的响应是拒绝接受),劳合·乔治在讲话中表示愿意接受谈判调停。实际上,劳合·乔治也没有期待德国做出响应,他讲话的目的不是要使谈判开始进行,而是向英国工会组织说明继续进行战争的责任在柏林一方。鲁登道夫认为这件事从头到尾毫无疑义,他的看法没有错误。他对德国的前途很有信心,他相信只要不允许国内的反对派使他偏离驶向未来胜利的轨道,德国最终能成为比利时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