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史例述评(四)(第2/4页)

1658—1688年,整整三十年期间,英国无论是对外政策还是军事政策都陷于瘫痪,这是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两代国王与民众之间的争斗。他们想要摆脱议会,于是就挑拨议会同路易十四的战争,然而,军事行动所需的经费都要由议会拨出。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都同路易十四维持着金钱和个人关系,结果便造成法国在欧洲坐大,而英国保持沉默,尽管英国民众对此颇有怨言。敦刻尔克和马戴克以及地中海的丹吉尔都已相继被放弃,英国的对外政策变得更为软弱和犹豫。可见,国内不稳定,就无法制定成功的对外政策,不论是曾经的美国南北战争还是斯图亚特王朝都是如此。

达夫吕伊的说法真是发人深省: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统一,其所有的资源就只够应付国内需求,这就是为何在同苏格兰合并之前,英国无法奠定殖民帝国的基础。这也是法国海军应从路易十四时期算起的原因[1]。这也是德国海军应从德意志帝国成立之日算起的原因。

请注意,德国海军每年经费已经从1875年的不足1000万美元,增至1905年的5000余万美元,在之后的十年里,其预算每年将超过1亿美元。我们还要注意,在奴隶问题尚未解决,各州权力过大时期,对南部调整尚未完成之前,美国还无法建立起一支扬威海外的海军。假如1898年达到顶峰的美西战争在联邦战争之前发生,那么北方就会将战争视为这是南方企图夺取古巴以扩大奴隶制度,这是南方首脑最为喜爱的计划。

关于巩固内部于内于外的作用,可从前文提到的各时期简明地说明。亨利四世逝世之后,直到1622年黎塞留执掌大权,法国经过了整整十二年的虚弱时期。为了达到控制北意大利和阿尔卑斯山诸险隘以将奥地利和西班牙隔离的计划,1624年,法国夺取了科莫湖以东的瓦尔泰利纳地区。由于胡格诺派叛乱,黎塞留被迫于1626年放弃瓦尔泰利纳地区,将兵力集中在法国领土以内。大仲马的《三剑客》所说的拉罗谢尔之围,就是一次突出的决定性事件,由于英国曾经威胁要进行干涉,黎塞留终于意识到海军的意义。1628年10月,拉罗谢尔陷落,标志着新教威胁终于解除。1629年3月,法国夺取卡萨莱,以此控制皮埃蒙特对抗西班牙。1631年,法国资助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2]以反对奥地利。1633年,法国占领洛林,并从洛林进占阿尔萨斯,拦截了奥西两国沿莱茵河流域的运动,以利于法国入侵日耳曼。1634年,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并于1635年向西班牙宣战。1636年,为了强化对西班牙至北意大利的交通线的控制,法国海军于地中海集中,直至1655年布莱克率领英国舰队进驻地中海。这些连贯性的动作,表明统一的作用,内部统一正是黎塞留制定宏伟对外政策的基础。

在黎塞留的带领下,法国稳步前进,实力大增,这在路易十四亲理朝政的最初三十年里尤为突出。从拉罗谢尔陷落到英王詹姆斯二世被逐的六十年,法国的对外行动推行着黎塞留、马扎然和路易十四的连贯性政策,只在1649—1653年,因为投石党运动,对外行动再次被削弱。

法国实力增长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点:内部的统一和欧洲的分崩离析。造成欧洲分裂的原因,主要在于英国漠视欧洲大陆权益,英国国王阻挠国家政策的推行。法国实力猛增所带来的危险已经很明显,但是英国在国王的影响下并未采取任何反对措施。

路易十四所进行的最后几次战争,涉及1688—1713年的海战,早在我讲授现已成书《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的相应的这门课程时,就已经进行探讨了。科贝特的《英国在地中海》中也有一些关于这一时期的论述。我与他不同,我着眼于指出海军在整个战争中的作用,他则是强调地中海在战争中的特殊重要性。这些战争就作战范围而言,主要是在法国的东部和东北部边境,其中发生激战地点有:弗勒吕斯、蒙斯、那慕尔、施泰因刻克、兰登、布莱尼姆、拉米伊、奥德纳尔德、马尔普拉奎特。较为激烈的战斗主要在低地国家和莱茵河展开,这些地区的战斗关乎全局。尽管尤金[3]在北意大利、彼得伯勒在西班牙都有辉煌战绩,在拿破仑的历次战争中,结局却并非由武装冲突决定,而是由海军在地中海所施加的无形压力决定。

请允许我重申,我特别关注基地同作战的关系。海军一旦开赴新的活动区域,就必须逐步取得一些基地。基地就其永久性而言,与陆军和海军在战役中所占领的位置不同,它类似于在国家边境上建立的永久要塞。在考虑对中央位置、内线、交通线的影响时,对临时占领位置和基地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一个基地,在作战时同样可以用于进攻。然而,新基地所长期拥有的自然条件也会引发一些考虑,这些考虑可从我们阐述的实例中说明。多瑙河的位置、流向、河床的自然特点决定了多瑙河的重要,从而人们在一些关键据点上建立了一些要塞,这些要塞既是作战基地,又是控制河流的通路。同样,地中海也是由于它同周围国家的相对位置而显得重要,于是人们在这里建设了港口,既可作为舰队的基地,又可控制海上交通线。海军基地与海军场站的意义并不相同。

地中海,尤其是从意大利半岛至西班牙之间的地中海西部地区从古至今就是无比重要的军事位置,这是科贝特的观点。对此,他的论述非常充分。在这里发生的争端中,优势海军力量曾起到决定性作用,支配着历史的进程。然而,海军想要发挥作用,必须有基地。于是,直布罗陀、马耳他、塞浦路斯、埃及、梅诺卡,以及法国的土伦、阿尔及尔、比塞大等基地就这样产生了。相信我的读者能看到一些德国基地的诞生。除了的里雅斯特、里耶卡外,或许也会有其他奥地利港口会成为基地。现在,我们来研究1688年詹姆斯二世垮台以后一些海洋问题的发展情况。

法国的政治态势决定军事态势,法国的实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得到巩固,它也拥有了中央位置和资源,得以在欧洲称雄。英国对外资助军费的能力已经被法国取代,法国毫不顾忌地扩张和侵略。法国的这些行动促成了一个广泛的联盟,英国、荷兰、奥地利、西班牙、北意大利,结成联盟防御共同的敌人。

1689—1697年,尽管敌人很多,而且四面受敌,但强大的法国凭借中央位置,使得联盟毫无成效。然而,法国的野心在于夺取西属尼德兰和莱茵河,以向这两个方向扩张版图。它以左翼和偏左的中央攻击盟军右翼,并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右翼牵制敌军。我认为,法国右翼其实是在实行佯动,诱使反法同盟自顾,无暇应付法国在东部和东北部的行动。一旦法国的佯动能使敌人慑服,那么其兵力便可立刻投入东部和东北部的主攻行动中,正如日军攻破旅顺口,便立刻开赴中国东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