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史例述评(四)(第4/4页)

法国海军处劣势,加的斯特殊的位置令土伦的法国海军不敢轻举妄动,也就导致法国陆军在加泰罗尼亚地区陷入瘫痪。萨伏依为此坚定了依附联盟的信心。1695年期间,英国舰队留在地中海并返回加的斯过冬。路易十四在加来集结一支部队,扬言将要进攻英国本土。恐惧的英国人要求将派往加的斯替换回国待修舰船的海军分舰队留在英国,民众的呼声就这样干扰了军事部署。这支分舰队1696年停驻唐斯。丧失战斗力的舰船返回英国,本该前往替换的舰船又被扣在国内,加的斯的舰队在舰船数量上居于劣势,地中海便门户洞开。法国土伦舰队趁机逃至布勒斯特。我认为这是盟国的一次失策,因为盟国完全可以依靠当时的优势,在两个地区占据优势。事实却是,土伦舰队逃走了,巴塞罗那陷落了,萨伏依和法国媾和。

英国舰队在加的斯长达两年的驻守。在这两年内,英国舰队保卫了加泰罗尼亚、萨伏依和意大利,从而阻断了法国得胜的势头。这就是军事位置具有战略作用的最佳例证。类似的案例还有:1800年热那亚的法国守备部队为支持拿破仑的马伦戈战役计划所进行的长期抵抗;1899年莱迪史密斯城阻止布尔人的前进;1904年旅顺口俄国海军的抵抗。

最后,作战双方在1697年议和。1702年,新的战争又开始了,法国同西班牙结成联盟,目的是为了波旁亲王能继承西班牙王位。伊比利亚半岛的民众拥立了自己的国王。在日耳曼,巴伐利亚站在法国一边。萨伏依最先保持中立,然后又倾向法国,最后又转而敌对法国。此次战争影响深远,它稳定了欧洲局势,却又酿成了长达百年的殖民争端。该战争于1713年结束,所缔结的《乌得勒支和约》规定了18世纪的欧洲领土归属,将法国逐出了美洲和东印度群岛,大不列颠从而取代了法国的地位。这又一次证明了国外的殖民地有赖于国内的巩固,国内的巩固重于国外的扩张。

威廉三世认为对法国南部施加压力便可影响法国东部和东北部战线,于是决定再次夺取加的斯,以使其成为英国在地中海的舰队的基地。威廉三世的尝试于1702年失败。1704年,英国夺得直布罗陀,并一直占据该地。

威廉三世去世后,马尔伯勒担任英国陆海全面战争的最高指挥官,他继承了威廉三世在地中海的政策。西班牙王位之争,在反对一方来看其目的就是阻止一位法国亲王统治西班牙,然而马尔伯勒认为,西班牙半岛的战争只是旁枝末节。他的着眼点在于盟国海军对巴塞罗那至热那亚海岸地区施加压力,以支援萨伏依封锁波河流域通往法国的道路。对于法国,这是另一条向奥地利进军的通道。封锁了这条通道,则意味着奥地利陆军开辟了一条进攻土伦的道路。攻克土伦,进而控制地中海,才是马尔伯勒的真正目的。占领了土伦,盟军就将获得一处绝佳港口,并可以在这里持续作战,而法国则会因为失去土伦而使局部部队陷入瘫痪。盟国在土伦登陆将迫使法国从增援尼德兰或日耳曼战争的部队中撤回一些部队。

在1704年的海上战役中,英国夺取了直布罗陀。法国失败的原因很复杂。盟国舰队对法国翼侧[5]所施加的压力,使日耳曼和上莱茵河主要战场发生了有利于盟国的变化。萨伏依在盟国舰队和陆军部队的增援下,坚决反对法国。1704年,在意大利担任指挥的尤金亲王于多瑙河流域同自尼德兰南部前来的马尔伯勒部会师,取得了布伦海姆战役大捷,重创法国。盟国的胜利,解除了萨伏依所面临的威胁,这也正是马尔伯勒进军的目的之一。它也不失为一个战争中各个环节互相影响的例证。

1707年,盟国进攻土伦,却以失败告终,但盟国海军、陆军协同在翼侧的攻击,吸引法国部队在此集中,削弱了法国在其他地区的兵力。之后,因为进攻土伦受挫,英国内阁认为,舰队冬季无法在地中海停留。马尔伯勒说:“除非舰队留在地中海,否则你们在西班牙将一事无成。”后来,英国又得到了梅诺卡岛。梅诺卡岛显然比土伦更有价值,就像直布罗陀比加的斯更有价值一样,因为它们都是被割让给英国的,英国可以永久占有。在欧洲,还没有一处港口可以永久占有。

至此,英国就在地中海永久地掌握了固定的海军基地。在这里,英国可以沿海岸线四处扩张势力,而法国和西班牙,由于其领土特点,也急需一支像英国那样的优势海军,以承担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军事、贸易需要。对于以足够兵力控制海洋的海军而言,海洋就是一个链环,一座桥梁,一条公路,一处中央位置。它可以提供内线、中央位置、交通线。想要控制海洋,则需要我所说的固定的永久性基地,即要塞。威灵顿公爵曾经写道:“没有海军控制那些湖泊,则在该处边境上的陆战就无法取胜。”


[1] 更正确地说,应从黎塞留算起,是他巩固了法国的统一。

[2] 瑞典国王、统帅、军事改革家。为谋求波罗的海霸权,他指挥军队先后同丹麦、俄国和波兰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三十年战争时期,他率瑞典军队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在布赖滕费尔德会战、莱希河会战和吕岑会战中,他指挥瑞典军队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军队。

[3] 即欧根亲王,神圣罗马帝国元帅、军事委会员主席。

[4] 这和主张将美国舰队分开配置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论点没什么两样。

[5] 即萨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