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基础与原理(三)(第5/6页)

这些考虑所要表达的只有一句话,即只有拥有一支强过任何对手的海军,才有可能在国外水域确立和维护国家权益。用在陆地上就是,决定战争的有效工具是野战军,而不是守备部队。诚然,占领并固守港口是有其价值,甚至必要的,但这只是舰队的次要目的。占领遥远地区的战略据点,只要完全遵循拿破仑“战争就是处置位置”的名言,便能把握住一条原理,即在海战中舰队本身就是全局的关键位置。再以日俄战争来证明这条原理。日俄战争中,日本最初将舰队的大量补给物资储存于长山列岛永久基地内,后来又将其大部保管在船上。载有补给物资的舰船直接随舰队行动,相当于舰队自身携有基地。

我要强调,海军必须全神贯注于提高舰队的军事效率,同时也要避开绿水学派的偏见,并时刻铭记,一支兼顾基地安全的舰队,无论在战术还是战略上,效能必然被削弱。

一支舰队需要拥有设防的基地,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理对其进行选择和准备。

首先,应尽量减少战略据点的数量,尽可能少地消耗国力,集中力量于要害,在其他地方,只有用大炮来防御。如果敌人够明智,是不会在这些地方上浪费精力和时间的,而对要害点必须加强力量守卫。如果敌人针对整个配系采取攻势,那么每个被攻击的战略据点,都必须依靠天然优势坚守到最后一刻。多坚守一天,就是为共同防御多赢得一天时间。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最艰难时期,假如杰克逊堡和圣菲利普堡能够尽可能长久地坚守,则将对联盟军和整个战役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日俄战争中,旅顺口的坚守,为俄军的整个作战计划赢得了兵力和时间。如果抵抗能成功将日本舰队尽可能远地阻隔开来,则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到达之时,旅顺口的舰队很可能依然存在。在热那亚的法国守军拼命死守,为拿破仑赢得了时间,使他得以将部队部署在奥军通往其本土的交通线所经之地。在布尔战争中,莱迪史密斯的坚守,也曾起到过类似作用。

拥有大量分散的海上据点的国家必须仔细研究以下问题,能维护多少据点,应当维护哪些据点。同时,当一个国家认为必须在特定地区建立据点或准备将来对其维护时,它就必须仔细调查,明确应当努力的方向,以便固守在战略上应予以坚守而又能守住的港口。例如,德国对胶州湾,美国对夏威夷和关塔那摩所采取的措施。

其次,构成国家海上配系的各种港口,必须按照重要程度排序。本土港口居于首位,这对任何国家都适用,因为一个国家只有在自卫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国外活动。一个国家的政权如果尚不稳固,扩张活动也就无从进行。国家政策随时代而变化,而港口的价值也随之改变。但在任何时代,国家都有明确规定的国策。遥远港口是舰队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同本土港口结成一个整体、一个配系。

我们以历史上主要海洋国家英国为例。英国踏上海军强国的征途时,它的敌人是荷兰。荷兰在查塔姆港设有大造船厂,而现在,德国已经成为与英国竞争的海上强国,罗赛斯便成为德国的查塔姆。英国和荷兰从对抗到全面联合以对抗法国。于是,英国将眼光投向地中海。此前,商业权益已经吸引了少量英国舰队到地中海护送商船。当英国在本土水域确定优势后,相继取得了直布罗陀、梅诺卡、马耳他,地中海也成了英国国策的第一目标。

进入18世纪,地中海已经排在了西印度群岛和北美洲之后,虽然英国在地中海的权益依旧存在,但被人称为“土耳其商人”的生意,也已经排在西印度群岛的糖业、美洲大陆的谷物和烟草,加拿大的毛皮及其纽芬兰渔业之后。牙买加在加勒比海是最具控制力的位置,从1782年法国和西班牙为征服该地所进行的准备规模,就可推断出牙买加设防和守备的强固程度。法国和英国的敌对态度,在18世纪一直持续着,在英国的突出表现便是,朴次茅斯和普利茅斯这两处船坞港口的重要地位日益提高,英国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似乎只拥有海岸防御。这是因为,该地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又距离欧洲相当遥远,只要英国海军在所到之处继续保持优势,外国就无法征服它们。法国对路易斯堡和魁北克设防和守备,正是因为加拿大人口稀少、法国海军处于劣势,陆上和海上都无法确保其安全。这两地的陷落也表明,一个设防的据点一旦落入敌手,其位置上的优势、力量、资源都将为敌人所用。一个殖民港口一旦陷落,人们总是希望它的人造防御工事不妨碍从陆上对其进行的收复。1760年魁北克失陷,之后的沃尔夫大捷便是如此。我的结论是,在应予设防的地方,工事和守备部队二者都应能充分胜任一切可能的事变。

我所提到的时期,英国的国策几乎与战争同步的。因此,它对设防据点的规划都带有尝试性质,这跟英国宪法的产生极其相似。美国很少发生战争,其对外政策的发展鲜少受军事气氛影响,而军事气氛往往促成下意识的准备。在我的这部讲稿还未完成时,美国、德国、日本还没有装甲舰队;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仍属西班牙,夏威夷则为一独立社会;美国海军总部,还是陆海军联合作战部,都还未建立。

现在讨论美国港口的设防规划还为时尚早,原因是,上文提到的那些部门正在处理这个问题,无法提供详情。我可以将某些总的战略考虑归纳如下。

首先,海军场站的必备军事条件。建造和装备一艘战列舰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可见,海军造船厂不能将建造舰船当成首要的军事目的。假如一个海军造船厂能快速地建造质优价廉的舰船,这些都是良好的工业或经济的依据条件,而非军事的依据条件。海军造船厂的首要职能是在战争中维护舰队的效能,尤其是在最短时间内修复因日常勤务或战斗而遭受损伤的舰船。为了使所选地点符合这一目的,必须考虑到其战时的效能,可从位置、力量、资源三方面加以考虑。关于资源,要求所选地点供应丰富,能保证坞修快速完工。当然,三项必需条件可能会使考虑变得复杂,但是以建造舰船为核心考虑,也就简单多了。

上一原则对本土还是海外的主要海军场站都适用。在本土,每条海岸边境应有两个这样的海军场站:一处可能是主要的,另一处则是次要的或者正在发展之中的。本土以外的海军场站的数量和位置,则以国策而定。假如国策集中于本土附近的权益,则这一地区的海军场站的建立,可参照本土港口的条件。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罗亚尔港、基韦斯特、彭萨科拉和新奥尔良都曾是海军场站,但发展十分有限。那次战争中,舰船可前往北方船坞进行修理,前线的兵力通过轮换维持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