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基础与原理远程作战与海上远征(第6/7页)

雅典人虽然失败,但是证明了他们所拥有的强大的海军实力,可以横渡其控制的海洋,远征作战。

而拿破仑远征埃及,情况却不一样。当远征军离开土伦时,英国在地中海只有3艘战列舰,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远征军在阻击兵力到达前就可以完成登陆。一旦完成登陆,他就可以凭借被征服国家之资源和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获得进展。这种想法并非不可信,而且似乎还有一个更有力的理由,假如他采取类似赫摩克拉底所建议的方针,便可令英国舰队司令困惑不已,从而增加自己获胜的机会。

埃及形势稳定后,拿破仑已经达成了第一个目的,进攻的目的已经达到,之后他就需要用劣势海军保持防御。他的位置恰好同叙拉古相对于雅典的位置,他必须考虑如何使用舰队的问题。身为统帅,拿破仑深感忧虑。政治上的考虑必然对他造成影响,但从纯军事角度来看,他的决策显然考虑到了最坏的可能。

保持与本土的交通,不仅是拿破仑获得最后胜利的保证,也是法国陆军在埃及维持生存的来源。无疑,他能击败埃及,然而战斗力和疾病将导致兵力损耗。如果前进,则不可避免地要分散兵力,损失也就更大,从而需要补充兵力。另外,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装备都需要从本土运输,陆军部队中弥漫着的无法返回本土的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等等情况无不让他伤透脑筋。

英国舰队是他困难的来源。任由它随意四处游弋,法国交通线上就受到威胁。尽管法国舰队司令很乐观,深信能够抵御英国舰队,虽然他们当时力量不相上下。

事后诸葛亮总是高明的,有人责备拿破仑的这次远征与雅典远征叙拉古一样都是妄想。我认为,尽管失败了,但当时也确实存在着有获胜的机会,这说明他的企图是不无道理的。不要总是责难失败,请先牢记拿破仑的名言,“不敢冒险,何谈战争”。夸大“存在舰队”论以及其对敌人的威胁作用,实际上就是在假定战争只在不冒险的情况下进行。想一想格兰特将军不顾谢尔曼的劝告经维克斯堡南下时,他所冒的风险;法拉格特经过各个要塞南下新奥尔良,而任凭这些要塞控制其背后的河流时,他又是冒了何等的风险。

拿破仑命令,如果亚历山大旧港港口水够深,舰队则驶入该港;如果水不够深,舰队开赴科孚岛或土伦。他的命令首先保证了舰队的安全,其次如果可能则将舰队集中在拿破仑的指挥之下。进入亚历山大港其实有点疏忽了:首先,舰队暂时安全了,却容易被英国舰队封锁在港内;其次,这会将英国舰队吸引至法国运输舰和补给船的集合点。进入亚历山大港,就完全摒弃了海军的机动和进攻的特点,而且无法保证它与本土交通的安全。一位法国海军军官指出,由于出口的问题,一支劣势敌军舰队就可将法国舰队堵在港内,当法国舰队以纵队队形驶出时,先头舰船就会立刻遭到这支舰队的痛击。

可惜的是法国舰队司令没有执行这些命令。他锚泊在亚历山大港附近的一个开阔锚地,除水道有利之外,这里便于敌人毫无困难地攻击法国舰队,而且他的防御部署严重迟缓和不足。一次军事会议上,与会人员曾经讨论过舰队是在行进中迎敌还是在锚泊中迎敌,会议决定采取后者,其停泊线就是根据这一决定设置的。这一会议决定违背了拿破仑在其战略部署中关于海军实际任务的命令。在战术上,法国舰队处于被动的防御地位,放弃了机动和攻击的能力;在战略上,拿破仑这次则是在以“存在舰队”威慑土耳其。

大家都承认,战略失误比战术失误更可怕。如果战略部署不当,战术则发挥不了作用。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战略上。即使尼罗河之战获胜方是法国,此役后舰队遵照拿破仑的命令进入亚历山大港,也无益于埃及远征的结果。如果法国舰队能攻击孤立的英国分遣队,使其遭受损失或失去战斗力,就可取得优势,但拿破仑命令它进入亚历山大港,则舰队即使胜利了也是徒劳。因为法国舰队进入港口后,英国分遣队就会锚泊于港外,截击来自法国本土的补给。

在错误的战略部署下,如何使用海军呢?

遇此情况,坚定地坚持原理定会受益颇深。正确的军事原理有益于军事行动。但须承认,将军事原理运用于特例,往往很困难。

如果拿破仑采纳赫摩克拉底所遵循的原理,使用担负防御作战的那部分海军随时准备进攻,那么将舰队驶入亚历山大港是个错误的决定。在该处被英国舰队封锁,就像把老虎关进了牢笼。

如果不进入亚历山大港呢?拿破仑提出了两个选择:土伦和科孚岛。在这两个港口中,舰队不会像在亚历山大港一样被轻易封锁,敌人即使要想封锁也需要一支较大的兵力,哪怕敌人形成了封锁,它阻挡法国与埃及交通线的兵力也会减少。在土伦,英国舰队正好位于法国起运补给的战略据点,从这里驶出要比从一封锁的港口中驶出容易得多。

其实,科孚岛的位置比土伦更具决定性优势。如果英国舰队监视该岛,就必须至少远离土伦和埃及之间的直接航线300海里,相当于帆船两天的航行距离,更别说接收情报的困难。一支处于防御的海军的职责,是采取行动,以进攻来保持交通畅通。舰队只有发挥机动能力,抓住时机发动进攻才能达到该目的。在一条确定的航线上保持交通畅通,主要手段是引开敌人或者驱逐敌人。如果力量不足,就要采取牵制,在其他地方威胁其利益,诱使它偏离目的。想要达到这种影响,就必须选定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据点。科孚岛虽然有缺陷,但它比法国其他的港口条件更好,因为只要有一支法国分舰队在这里,就能将敌人的舰队引开法国舰队的交通线,而马耳他和土伦,就在这条交通线上。

牵制敌人,意味着兵力的劣势,如同法国海军整体实力不如英国海军一样。然而,尽管较弱,当与一支分遣队相遇时如果占优势,就应该果断在敌援军到来前发起攻击。这种小分遣队一般都是为了保护已经暴露的据点而派出的。因此,弱方应该尽量保持制海权,集中战列舰一起运动,造成草木皆兵之势,引发敌人的忧虑,使他们派出分遣队,就是要造成达夫吕伊所说的不利于对方的“兵力转移”。如果对方一旦失误,不是各个分遣队遭到攻击,便是其主力被过分削弱遭到攻击。

这些运动都带有战略性质。如果运动导致与敌人一部分兵力相遇,则需在随后的战斗中对敌人的一部分军舰形成优势。这属于战术范围,确切地说,是大战术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