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基础与原理作战行动

前一章概括地论述了海上远征课题,也列举了两个特殊的远征实例加以分析。鉴于论述过程过细,在这里再次提醒读者注意:当海上战略据点或是某海域一处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的位置为一支远征军夺取后,如何才能真正地从战略上使用海军兵力呢?答案是,取得这样的位置后,远征军的下一个任务应该是保卫和维护当前所取得的战果,由开始的进攻转为防御,这种守势中海军所担负的职责就是攻势防御。夺取第一个目标后,被远征军束缚的海军便解放了,由陆军担负对征服地的防御和继续征服,舰队转而保卫交通线,担负其固有的海上职责。海军只有将敌人海上兵力赶走或是将其从争夺区域或战役的要害据点赶走,才算是完成任务。如果海军力量较强,应该主动求战,逼对方迎战;如果海军力量较弱,则应争取将敌人引开,对其战略据点或要塞进行威胁,诱使其分散兵力。我必须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战时被迫依赖海军进行防御,这正是海军防守本土海岸线所应承担的职责。

1812年,拿破仑在下达给马尔蒙元帅的训令函件中,曾经就陆战中的某种类似态势发表过意见。当时,马尔蒙元帅正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周围指挥部队与罗德里戈城要塞对峙。强固的罗德里戈城要塞被威灵顿所指挥的英军一举攻破,速度不下于奇袭战。法国占领了毗连葡萄牙的西班牙西部地区,英军则想从这一地区将其赶走。在此期间,因为与俄国的战争,迫使拿破仑将大量精锐部队集中远征俄国,法国在西班牙只能采取守势。

这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边疆就相当于海洋,它不属于双方,法国占领了该区域,英国人又想赶走法国人。两个要塞就相当于海上的设防港口,一个是位于北部的罗德里戈城,一个是位于南部的巴达霍斯,前者已经被英国名将威灵顿迅速攻克,巴达霍斯则受到威胁。它们是边境的两把钥匙,现在法国只握有一把钥匙。攻克罗德里戈城之前,威灵顿已经包围了巴达霍斯一段时间,他利用了法国1811年撤离葡萄牙之机,趁其兵力衰弱的大好时机围攻巴达霍斯。

马尔蒙继任司令官时,罗德里戈城都还掌握在法国人手中,巴达霍斯被英国人围困。马尔蒙集结野战军兵力(相当于海上舰队)向巴达霍斯挺进。威灵顿为了避免两线开战,从而放弃巴达霍斯退入葡萄牙,并从那里向塔古斯河以北进军到达阿尔梅达,进而监视罗德里戈城。马尔蒙则回师北上到达萨拉曼卡。如果马尔蒙集中兵力防御待敌,做好随时进攻的准备,他所掌握的兵力是可以吸引威灵顿的,但他却想派出一支分遣队前去支援东部正在围攻巴伦西亚的絮歇元帅[1]。当法国军队向塔古斯河运动时,威灵顿以为马尔蒙是想从巴达霍斯进入南部葡萄牙;但当马尔蒙派出5000人向东挺进时,威灵顿便明白南部葡萄牙不会受到威胁。威灵顿还发现,法国在北部西班牙已经无战斗力强的法国部队,因为它的司令官把大部分炮兵和骑兵同分遣队一起派出去了。于是,英国趁机向罗德里戈城猛扑过去,在其野战军(相当于海军)赶来支援之前攻克并固守罗德里戈城。战机稍纵即逝,英国军队以最快速度发起进攻,哪怕时机并未完全成熟,威灵顿命令:“今夜必须迅速攻占罗德里戈城,因为要塞内的法国人深深懂得,法国的回援部队已经逼近,要求他们必须奋勇争先。”

拿破仑的训令正是针对从此以后所发生的总的态势,他写道:

你的部队已经很强大,重新装备了攻城火炮,士气和人员也都已经恢复,为了保护巴达霍斯,你已无须再向该地开进。你应该把部队以师为单位部署在萨拉曼卡外围并充分向外延伸,但要保持适当距离以便能在两次行军之中将全军集结起来。[2]你的全部部署要让敌人相信,你正在准备采取攻势,并以前哨战不断保持佯动。在此态势中,敌人的一切运动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如果威灵顿向巴达霍斯进军,不要去管他,立即集中部队直扑阿尔梅达,我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会迅速回师对你进行抗击。但他精通军事业务,绝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此例中,法国野战军相当于一支海军的机动部队,它牵制敌人的野战军来保护巴达霍斯据点,吸引离开或者使其偏离其想要取得的位置。巴达霍斯由于马尔蒙部队逼近将威灵顿逐离从而得救;罗德里戈城由于马尔蒙指挥失误和分散兵力而失陷;马尔蒙之所以能保住巴达霍斯,不是由于直接守卫,而是由于持续的牵制威胁英国不容忽视的权益所致。

1804年和1805年,拿破仑同样曾大规模采用这种牵制攻击方法。当时,他想将英国舰队的大部从欧洲引开,趁其不在欧洲之际,集中法国军队于英吉利海峡,以掩护他对英国的突然袭击。请记住,这时法国海军为了保卫其海岸线而处于守势。按照拿破仑的设想,土伦、罗什福尔和布勒斯特的法国舰队全部驶离港口前往西印度群岛会合,之后整体返回英吉利海峡。他认为英国海军肯定会跟踪尾随,法国舰队可趁英国海军还未明确其目的的机会,先于英国海军返回欧洲,控制英吉利海峡一段时间。拿破仑的计划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英国舰队总司令纳尔逊在土伦港外待敌,曾尾随法国土伦舰队到达西印度群岛,尽管英国起航迟了一个月,但凭借优良的技术,却比法国舰队早返回英国。出乎拿破仑的意料,纳尔逊在安提瓜便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推测维尔纳夫率领的舰队已返回欧洲。纳尔逊驶离直布罗陀海峡虽较法国舰队晚31天,但他返回那里却只比同盟舰队晚到4天,并在它们进入费罗尔前一周便返回英国。

我再补充一些,拿破仑除了用集结在西印度群岛的舰队进行大规模牵制外,在他那一时期的信函中,经常提到诱使英国分舰队驶离比斯开湾和海峡的种种策略。

从中可以看出,法国舰队驶往西印度群岛的行动其实已经有了效果。这恰好与上一章所提到的法国舰队驶向科孚岛对地中海局势所能产生效果相似。英国舰队被引至西印度群岛,远离了拿破仑设定的战略中心。多佛尔海峡恰如远离亚历山大港和该港通往法国的交通线的科孚岛一样。假如纳尔逊只是一名普通指挥官,他定会留在西印度群岛直到获得确实证据证明法国舰队已离开该群岛。这并非我的臆测。当时很多人要求他留下来,国内舆论也对他施加压力,但纳尔逊拥有无限远见,尽管缺乏确切证据,但他通过权衡得出了正确结论。假如在得到可靠的情报前一直停留在西印度群岛,那么结果就是将有20艘军舰在欧洲集中支援拿破仑,而英国则会因为缺少纳尔逊的12艘军舰使双方实力差距扩大到30艘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