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入侵(第2/15页)

1928年11月,灾难果然降临。阿富汗东部楠格哈尔省的辛瓦里普什图部落开始了叛乱,烧毁了贾拉拉巴德的王宫和英国领事馆,提出了废黜国王的要求。附近部族纷起响应,阿富汗军队主力调往东部,首都喀布尔只剩了少量国王禁卫军和军校学生。来自北方的枭雄哈比布拉趁机率军奔袭喀布尔。哈比布拉是塔吉克人,人称巴洽·沙库,意即“挑水夫之子”,因其父为挑水夫而得名。他年轻时即远走他乡到白沙瓦谋生,因为偷窃坐过牢,在阿富汗军队中当过三年兵,1924年霍斯特叛乱时携枪出逃,靠拦路抢劫和勒索商队渐成气候。他一路奔袭喀布尔,不断有阿富汗正规军倒戈加入,喀布尔的大门向入侵者敞开。1929年1月13日夜,哈比布拉率部偷袭成功。阿马努拉国王眼见军队背叛了自己,宣称“完全出于自愿”,逊位于长兄伊纳雅图拉,与大臣们乘车逃往坎大哈。伊纳雅图拉困守喀布尔内城,身边只有一些家仆,倒戈投到哈比布拉旗下的阿富汗炮兵开炮轰击城堡。伊纳雅图拉无路可走,只得跟叛军谈判,于18日乘英国飞机前往白沙瓦。阿马努拉国王十年的统治就此终结,惨淡经营多年的改革遂告夭折。

攻占喀布尔后,哈比布拉自封为“埃米尔·哈比布拉·汗·加齐”,一面废除阿马努拉的改革措施,一面大肆搜捕前王朝官员和富商巨贾,榨取钱财扩充军队,喀布尔城内一片恐怖气氛。普什图人无法容忍一个塔吉克人的政权,苏联等国也不肯承认哈比布拉(苏联坚信英国是叛军的幕后支持者)。阿马努拉在坎大哈组织起一支军队,反攻喀布尔,却在加兹尼被忠于哈比布拉的部族武装打得大败。这位心灰意冷的前国王携家人前往印度,之后到意大利开始了流亡生活。他终生未能再返回阿富汗,1960年逝世于瑞士苏黎世,后归葬贾拉拉巴德;马赫迈德·塔尔齐则流亡土耳其,于1933年病逝,被埋葬在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一座小山上。

彼时在法国尚有一位重要人物注视着阿富汗局势的一举一动。他就是阿富汗王族成员、第三次英阿战争中的英雄、前国防大臣和阿富汗军队总司令穆罕默德·纳迪尔。1924年纳迪尔被外派法国担任大使,后因患肋膜炎退居法国尼斯养病。他让人用担架将自己抬上一艘邮轮,辗转回到了阿富汗。纳迪尔召集起第三次英阿战争中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胞弟哈希姆、瓦里和马赫迈德,组织部落武装,展开反攻,两次进攻喀布尔均失败。1929年10月10日,瓦里率军经过三天的激战,终于收复喀布尔——瓦里从此被称作“喀布尔的征服者”。纳迪尔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喀布尔,受到喀布尔百姓的热烈欢迎。喀布尔百姓和部族武装敦促纳迪尔接受阿富汗王位,被纳迪尔拒绝;部族武装大声叫嚷说,如果他拒绝,他们就散伙回家,这才扭转了局面。纳迪尔从此登上了阿富汗王位。

纳迪尔乘胜追击,在库希斯坦的旷野活捉了哈比布拉。11月3日,一代枭雄哈比布拉与他的17名部下被行刑队处以枪决,阿富汗恢复了和平。据说在场的每一名部族战士都朝哈比布拉的尸体开了一枪,以后人人可以吹嘘:“我也帮着杀了这个‘挑水夫之子’。”

1929年的内战为时不长,但给阿富汗带来严重的后果。彼时的历史学家写道:“贸易和农业破坏严重,人民半饥半病,许多人衣不蔽体,四处乞食,村庄被遗弃,房屋遭焚毁,数以千计的人流离失所。”学校关闭了,国家没有军队和警察,国库空无一文,叛乱与平叛中崛起的宗教和部族势力不允许阿马努拉式的改革重新登场,决心以武力粉碎任何类似企图。相反,有识之士则欢迎纳迪尔,希望他恢复业已中断的改革。

纳迪尔拥有和前任国王一样的改革之心,只是少了几分不切实际的锋芒。他清楚了解国内的政治现状,主张以渐进的方式建立现代阿富汗。1930年9月召开的阿富汗大国民议会确认了纳迪尔的国王地位,由此建立了阿富汗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即穆沙希班王朝。由于一脉相承的传统,历史上一般将巴拉克宰和穆沙希班这两个王朝归为一个王朝统称。出使西方的经验给纳迪尔国王带来了开阔的眼界,这在国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的阿富汗无疑拥有很大的优势。如此,他的现代化改革效果明显。

1931年,纳迪尔国王主持制订并颁布了著名的阿富汗1931年宪法,确立了现代阿富汗的国家体制。1931宪法参照了1923年的阿马努拉宪法及土耳其、伊朗和法国等国的宪法。新宪法规定,阿富汗的官方宗教是哈乃菲教法学派,阿富汗国王必须是哈乃菲派穆斯林。王位永远属于纳迪尔家族,国王有权任免宰相、大臣和其他官员,拥有宣战、缔和之权,紧急情况下可以直接颁布法令。首相对国王负责,地方政府从属于国王和内阁,首相组织内阁时必须得到国王批准。于是,纳迪尔任命瓦里为首相,任命马赫迈德为国防大臣。宪法规定了阿富汗的两院制议会,上院即国民议会,有立法创始、审议权和质询权,议员由民选产生。下院权限同上院,议员由国王任命。立法须经两院批准,然后由国王签字。作为阿富汗特有的政治机构,大国民议会在危急时刻召集,决定有关内政外交的重大问题,它拥有高于宪法的权力,成员来源广泛。这部宪法塑造出一个现代阿富汗的框架,成为阿富汗近现代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颁布新宪法的同时,纳迪尔加紧粉碎国内的反对势力,主要是不满普什图人统治的其他民族反叛和一些普什图部族的对抗。到1931年底,全国叛乱均为国防大臣马赫迈德平定。1932年11月27日,纳迪尔国王发布著名的《十点政策宣言》,阐释了自己的施政原则。他提出,阿富汗政府须建立在伊斯兰法律原则的基础上,严格禁止酒精饮料,建立军事学校和近代化兵工厂,维持阿马努拉国王同外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修复电报电话线路、改建道路、征收拖欠的税款、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公共教育、改组大国民议会,等等。纳迪尔渐渐显示出不同于阿马努拉的外交风格。他疏远了与苏联的关系,但仍设法与苏联签订了新的中立条约和互不侵犯条约。反之,阿富汗与英国的关系大有改善。纳迪尔在位期间接受的唯一外国援助,就是1931年英国提供的1万支步枪和18万英镑现金。

此举遭到阿马努拉国王时期大臣贵族们的反对。他们指责“英国已悄悄侵入了阿富汗”,主张阿马努拉回国复位。亲阿马努拉派中实力最强大的,当属贵族豪门恰希家族。纳迪尔国王遂将恰希家族的两个重要人物,阿富汗驻苏联大使古朗姆·纳比和他的兄弟、阿富汗驻德国大使古朗姆·萨迪克先后召回国。1932年11月8日,古朗姆·纳比回国不久,遭指控牵涉进企图让阿马努拉回国复位的叛乱阴谋。纳迪尔国王当面斥责纳比谋反,将此案草草结案,纳比被处以死刑。结果王室与亲阿马努拉派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一场暴力连锁冲突。1933年6月,一个号称抗议英国控制阿富汗边境部族的阿富汗留学生,在柏林刺杀了纳迪尔国王的长兄、阿富汗新任驻德国大使穆罕默德·阿齐兹。阿富汗政府随即枪决了一批被认为与此有关的在押犯人。1933年9月,一名阿富汗中学教师闯入驻喀布尔的英国使馆,企图刺杀英国公使。刺客被捕后供认,自己希望能杀死英国公使,迫使英国再度武装干涉阿富汗。又一批犯人被阿富汗政府处决,据信这摧毁了阿马努拉在阿富汗国内的最后一批主要支持者。然而这远不是暴力的结束,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