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入侵(第4/15页)

其实达乌德很精明,他是用这种方式“刺激”美国援助的增加。鉴于越南局势的发展,美国不武装阿富汗这样小国的理由也不复存在。于是,阿富汗同时从美苏两国获取援助,一时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竞争的舞台。美国驻阿富汗大使亨利·拜罗德言道,阿富汗乃是“经济上的朝鲜”,即大量获取苏联援助的国家,美苏两国经济冷战的热点地区。

在经济政策方面,达乌德大受苏联计划经济影响,制定五年计划,以国家主义推动阿富汗经济发展。达乌德打算继续当年阿马努拉国王失败的社会改革。他鼓励妇女去掉面纱,创办男女合校,实行男女在政治、职业和社会地位方面平等。1959年8月25日,在阿富汗独立节的庆祝会上,达乌德和他的副首相、王族成员、高级军官的妻子、女儿们出现在观礼台上。这些妇女都没有戴面纱。这个破例的行动使喀布尔市民大为吃惊。他任命妇女做播音员,派阿富汗妇女代表团出席亚洲妇女大会,派一名妇女参加联合国的阿富汗代表团。征得家长同意后,达乌德让40个六年级女学生进入陶瓷厂和男工一起劳动。他为妇女在医学、理工、法律、语言等各类学校学习创造条件,还让她们去国外受高等教育。达乌德说:“世上无难事,只要努力,总会取得成绩。”

达乌德的十年中,最大的外交危机仍然来自“杜兰德线”和普什图斯坦问题。1955年,巴基斯坦政府把西部诸省区(包括普什图斯坦)合并为一个省,即所谓“一体化计划”;达乌德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巴基斯坦认为这是阿富汗干涉本国的内政,反应强烈。双方互相指责,发展到兵戎相见,边境冲突再度爆发。埃及、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国都曾出面调解,但未能解决两国边界纠纷。1961年,两国宣布断交。从1961年到1963年,达乌德主动宣布封锁两国边界。阿富汗是内陆国家,对外贸易多半要依靠巴基斯坦的港口运转。边境封锁让阿富汗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从而引起国内不满。更重要的是,查希尔国王已经长大,对自己堂兄的施政愈发担心。

穆罕默德·查希尔是阿富汗的末代国王。少年的查希尔曾在喀布尔上中学,1924年随父去法国,在巴黎读书。留学期间,他迷上了西方文学和古罗马历史,一心想当一位研究文化和历史的学者。他尤其酷爱法国文学,还喜欢打猎、绘画、摄影等。然而,历史过早地将国家的重担放到了他的肩膀上。1930年,他回国修习伊斯兰教教义并在军事学院学习。1931年,他从喀布尔步兵军官学校毕业,同年与霍梅拉王后结婚。1932年,年仅18岁的查希尔被父王任命为国防副大臣,后来又担任过代理国防大臣和代理教育大臣。1933年11月8日他因父王遇刺而接过王位时,年仅19岁。在法国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随同父王巡视阿富汗国土时的切身感受,使查希尔自感了解应该如何治理这个王国。他无法接受堂兄达乌德的治国方式。

1963年,查希尔和达乌德的君臣不和明朗化了。达乌德是一个专断独裁、不容异议的家长式人物,他发展个人权势使查希尔深怀疑惧。他们两人在政见上的分歧发展到政治上的决裂。查希尔不同意达乌德的对外政策,反对达乌德同巴基斯坦搞僵。1963年,查希尔趁阿富汗同巴基斯坦断交之机,将达乌德赶下台。查希尔国王用“王室成员不得参政”的修改宪法条款,迫使达乌德辞职。辞职后,达乌德发表了《告国人书》,“向普什图斯坦的同胞们致以最诚挚的同情”,“希望普什图人民胜利地实现他们神圣的民族愿望”。

查希尔国王亲掌政权的时代,正是冷战形势错综复杂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希望减少对苏联的依赖,加强与美国的关系。1963年9月,国王夫妇首次出访美国,受到隆重接待,随后美国副总统、国务卿相继访问阿富汗。然而,由于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国际形势不利,美国对阿富汗的援助持续下降。相反,阿富汗与苏联的关系持续紧密,难以分离。1963年10月,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来访。会谈中,苏联与阿富汗双方均表示,“满意两国间现存的、基于互敬互信的关系”,并宣称“决不允许对苏阿友谊睦邻关系的任何破坏”。苏联也对阿富汗的普什图斯坦政策表示“理解”。1965年8月,查希尔国王访问苏联,两国将阿苏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再延长十年;苏联继续向阿富汗提供各种援助,阿富汗则努力试图与苏联保持距离,坚持“巴·塔拉非政策”。查希尔国王努力与美苏之外的世界发展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55年1月,阿富汗即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60年8月,阿富汗与中国签署了《中阿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1963年11月,两国在北京签订了边界条约。1964年10月,查希尔国王和霍梅拉王后访问中国;这次访问中,查希尔国王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银錾花嵌蓝宝石四足椭圆盒,在中国被保存至今。应该说,查希尔国王可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1963年以后,中国开始向阿富汗提供经济援助,并一跃成为主要援助国之一。

查希尔国王时代最重要的变化其实是在内政方面。查希尔国王一亲政,立即任命了一个委员会,制定了一部自由主义的新宪法。穆罕默德·优素福出任首相,同样是阿富汗历史上平民第一次出任首相一职。1964年10月,大国民会议通过新宪法,由国王签署生效。新宪法在维持国王最高权力的同时,强调三权分立,第一次授予妇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规定实行直接的无记名投票,而且强化政教分离,未规定哈乃菲教派为国教,仅称以它指导宗教仪式,司法方面更规定在没有相关世俗法的情况下才实施伊斯兰法。这部宪法标志着阿富汗王国“新民主”的序幕正式拉开,阿富汗走入了由查希尔国王本人主导的“宪政十年”。

然而,“宪政十年”却是阿富汗政局长期动荡不宁的十年。从1963年到1973年的10年中,阿富汗王国更换了5届首相,平均两年发生一次内阁危机。达乌德似乎无声无息地蛰居了整整10年,实际上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阿富汗政局动荡,并非来自传统的右翼保守宗教势力,而在于苏联操纵,以“共产党”革命面目出现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创建于1965年1月,该党纲领规定,党的任务是“为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和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为夺取政权,建立一个劳动人民的国家而奋斗。党的最终任务是在阿富汗社会的多民族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普遍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它的主要领导成员是前阿富汗官方巴赫塔通信社处长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阿富汗国民议会议员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和另一位阿富汗国民议会议员哈菲佐拉·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