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入侵(第3/15页)

1933年11月8日,在王宫庭院里为学生授奖的仪式上,纳迪尔国王正停下来为一个学生祝贺新婚,坐在紧后面座位上的刺客猛然把那个学生推到一边,向国王开了枪。刺客是古朗姆·纳比16岁的儿子,他特意选在父亲一周年忌日这天实施复仇行动;他成功了,纳迪尔国王当场中弹身亡。事发后数小时,惊魂未定的纳迪尔国王独子穆罕默德·查希尔就被推上了阿富汗国王的宝座。查希尔年仅19岁,此后二十年权力实际执掌在先后担任首相的两位王叔,哈希姆和马赫迈德手里。

1933年到1946年,是哈希姆任首相的时期。他以“第三国主义”的外交政策,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风云。阿富汗努力与英国、苏联等国保持正常关系,还于1934年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轴心国看重阿富汗的重要战略位置,不断在阿富汗拓展势力。德国设法参与阿富汗境内各种水电站、工厂和道路建设,还从事地质勘探;1936年,阿富汗曲棍球队和体育官员参加了柏林奥运会,成为希特勒的座上宾。德国不断渲染阿富汗人是雅利安人的后代,希望在两个民族间架起一座精神之桥。德国和意大利间谍渗透到阿富汗与印度的边境地区,煽动当地部族的反英情绪;来自远东的日本人也不甘落后,在喀布尔开设贸易公司,协助参与赫尔曼德河水利工程,还接收了一批阿富汗留学生。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几位阿富汗政府高官依然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常令世人大为惊奇。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富汗宣布中立,坚决希望与同盟国保持友好关系。阿富汗同时驱逐了来自同盟国和轴心国的非外交人员,避免了英苏对阿富汗的潜在借口。

这十多年间,阿富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阿富汗大量经营紫羔羊皮出口,确立了自己在世界紫羔羊皮市场上的重要地位。1934年,阿富汗国内第一家银行——国民银行成立;1935年,阿富汗政府首次发行纸币,银行也成立了专营紫羔羊皮、棉花和羊毛出口的公司。放任主义的自由经济被视为这一时期阿富汗经济的特征,阿富汗似乎一步步迈向现代。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富汗经济明显恶化。1946年阿富汗农业歉收,导致了历史上第一次进口粮食。物价暴涨,失业增加,激进的阿富汗知识分子甚至提出了结束王权、建立民主的要求。一潭死水的山国出现了新的洪流。

1946年5月,走投无路的哈希姆被迫宣布辞职,以“自由亲王”之名著称的王叔马赫迈德接任首相职位。“自由亲王”采取了制定七年经济发展计划的方式重振阿富汗经济。可惜,通货膨胀虽得以缓解,紫羔羊皮价格下跌带来的外贸问题却始终无法解决。20世纪50年代初,七年计划终宣告破产。政治上,“自由亲王”进行了大胆的“自由主义议会实验”。1949年初,阿富汗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自由的议会选举,大批自由派人士进入国会。他们在议会中就王国预算、官员腐败和美国贷款等问题向政府提出尖锐质询,经电台直播,影响巨大。1947年创建的喀布尔大学也成立了学生会,提出了新闻自由的问题。1951年,阿富汗政府通过新的出版规定,允许发行私人报刊,取消新闻检查。多家私人报刊随即出现,围绕这些报刊形成了祖国党、觉醒青年党和人民党三大政党。民主运动高涨,阿富汗政府渐渐难以控制。喀布尔大学学生会被取缔,各私人报刊相继被封闭。1952年4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自由派人士无一当选。反对派遂在喀布尔组织了阿富汗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抗议示威,结果数十名参加者被捕。阿富汗的第一次“自由主义议会实验”以失败而告终。

外交方面,战后中亚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47年印巴分治,宣告了英国在印度次大陆长达两个世纪殖民统治的结束,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诞生。作为战前“第三国外交”的延续,阿富汗想方设法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希望用美国来填补英国撤出后的真空。1948年,阿美关系升格为大使级,阿富汗在美国设立大使馆。不过,彼时美国对阿富汗兴趣不大,拒绝提供军事援助。在美国看来,在该地区须倚重的遏制苏联力量的主要国家是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而不是与苏联有着漫长边境线、与巴基斯坦存在边界纠纷且防御力量薄弱的阿富汗。所以,美国无意过多卷入阿富汗事务。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边界纠纷,就是“杜兰徳线”留下的普什图斯坦问题。从30年代开始,普什图斯坦的民族主义运动就与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同步。英国宣布印巴分治方案后,阿富汗要求允许印度斯坦西北边境诸省区(包括普什图斯坦)在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公投选择之外,有加入阿富汗或独立的选择,遭到英属印度当局拒绝。1947年的公投遭到许多普什图人的抵制,投票结果是大多数人支持加入巴基斯坦,该结果阿富汗表示不予承认。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关系迅速恶化,边境冲突和宣传战不断,巴基斯坦对阿富汗商品过境实施禁运;两国各自召回驻对方大使,美国从中调解但毫无结果。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恶化,与苏联的关系却开始复苏。两国签署贸易协定,苏联允许阿富汗商品经本国领土国境,还协助阿富汗进行国内工程建设。

阿富汗王国高层的权力斗争依然激烈。1953年9月,查希尔国王的堂兄,中央军团司令穆罕默德·达乌德亲王连同其他王室成员发动政变,逼马赫迈德亲王辞职。9月20日,查希尔国王正式任命达乌德为阿富汗王国首相。从1953年9月到1963年3月,达乌德一直任阿富汗首相,成为阿富汗内外政策的决策者和实际实施者。这个时期,在阿富汗当代史上被称为“达乌德的十年”。

达乌德的父亲是1933年遇刺的阿富汗驻德国大使穆罕默德·阿齐兹。达乌德早年留学法国,后进入喀布尔军事学院学习,与自己的堂弟穆罕默德·查希尔同窗。他们在家里又常一起听叔父哈希姆讲述阿富汗的历史与政治现实状况。达乌德后来历任南方数省的省长兼驻军司令,获上将军衔。他曾是马赫迈德内阁中的内政和国防大臣,因政见不合而辞职,是王室中有名的少壮派。达乌德一方面竭力维护传统的中立外交政策,并用“巴·塔拉非(普什图语中“不偏不倚”之意)政策”来加以命名。他在1955年一次答记者问时说:“中立的定义不言自明,阿富汗不想跟随任何军事集团。”

另一方面,达乌德却大力引进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执政的10年里,达乌德曾4次访问苏联和去苏联治病,两次邀请赫鲁晓夫访问阿富汗,还主持成立了“苏阿友好协会”。从1956年8月开始,阿富汗从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获得了T-34坦克、米格-17战斗机等武器装备。苏联协助修建和扩建了马扎里沙里夫、信丹德和巴格拉姆附近的空军基地,军事教官和顾问更是源源进入阿富汗。美国国务院顿感阿富汗在“走向共产主义”,一位驻喀布尔的美国外交官曾颇粗暴地对达乌德说,阿富汗“将在几年内跌进共产主义的阴沟”。因为跟苏联走得太近,达乌德获得了一个绰号——“红色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