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是战士,更是农民

文庆安十九岁。他左手的小拇指少了一截。他母亲生了九胎,都没有活下来。他生下来第九天,他爹爹手持剪刀,把心一横,剪掉了他的手指:残缺不全了,阎王爷就不屑要了。这个小拇指并不妨碍他劳动,当时并没有想到也不妨碍拿枪。

文庆安在中央苏区的连年战火中长大。一个富有梦幻的青年人,自然梦见许多酷烈的战斗。有些场景,使他毛骨悚然,胆战心惊。他是独子,又少了一个指头,他可以避免动员参加红军的妇女会的纠缠,苏区的青年多着呢,就是扩红扩到几十万,也扩不到他身上。

“猛烈扩红一百万!”就是这个口号决定了他的命运。他逃不出这一百万!

他参加红军,当然是很勉强的。但是,他也不是一个完全自私的怯懦的青年。在梦中,他也获得过参加战斗的光荣,幻想过人们在他的保护下安居乐业的骄傲。

在这次猛烈扩红的浪潮中,他没有等到扩到十万就参加了红军。在报名后的第一天晚上,他失眠了,脑海里就描绘出许多酷烈战斗的画面来。既使他畏怯,又使他兴奋,当他在新兵队列中高唱《上前线》时,他的热血沸腾了:

炮火连天,战号频吹,胜利在召唤。

我们工农红军,英勇高歌上前线。

用我们的枪刀头颅和热血,

嘿!坚决对敌去作战!

保卫苏区,保卫革命,消灭白匪军。

猛打猛冲又猛追,我们奋不顾身,

用我们的枪刀头颅和热血,

嘿!多打胜仗立功勋!

只有妈妈对儿子的热情表示担心,她总觉着儿子不是当兵的料。当她听说儿子已经报名,事情已经不可挽回时,母亲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这是命!伢子,你就依妈一件事,把你爹爹的棕蓑衣带上……”

“为什么?”

“这是吉祥物。那年,你爹爹下着大雨给地主老财送木炭,从山上跌下去,没跌伤,就幸亏了披着这件蓑衣,带上它吧。你爹爹在天之灵会保佑你!”

“连长不让呢?”

“哪能呢?我去找你们连长,不让,我就不让你去当红军!”

连长是同乡,答应了老妈妈的请求。

离开家乡时,他有些兴奋,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浪漫的憧憬,而母亲抚摸着卷成圆筒的棕蓑,两行热泪从布满皱纹的面颊上淌了下来:“伢子,以后你可当心,”然后把一个放着袜子、布衫还有四块他爱吃的油炸糕的小包塞到儿子怀里,“要听你们王连长的话……论辈分,你叫他叔叔。”

他有点烦躁地听完了母亲的长篇叮咛,追上队伍。当他回头看看母亲那消瘦的身影在暮霭里颤抖时,心头感到深深的内疚:“妈妈太孤单了!”

本来,他是准备在这年春节就结婚的,可是,他把婚期推迟到回来之后。他的未婚妻,是个不太好看却很勤劳的姑娘。答应在他出征之后,便来他家,跟妈妈一起住!

在西征途中,他时常想着这个事,而且一直后悔,应该结了婚再出征。在苏区这种情况很多。有的战友骂他是傻瓜。

“如果结了婚,万一牺牲了,不叫人家守活寡吗?”他据理力争。

“可是,现在死了,你连女人啥滋味都没有尝到,岂不白活一辈子?”

在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中,他曾作为民工支援过前线,抬过两次伤员,也听了好多英勇作战的故事。他惧怕受伤,却又向往英雄行为。他脑子里装满了英勇杀敌的故事。他曾想,将来有了孙儿,他会给孙子讲古:“那时爷爷在火线上,真刀真枪地跟白狗子干过!可不像你们……”

可一想到打仗,他总有点心虚,想到有可能死去,就更不敢想:他怎么能设想母亲没有了儿子,未婚妻没有了丈夫,未来的孙子会没有爷爷呢?他不敢保证自己能成为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也曾想到如何临阵脱逃,但是,这个念头很快就放弃了:“不!我绝不能当怕死鬼。即使活下来,母亲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我的未婚妻也不会敬我了,我的孙子也会因为爷爷当过逃兵而羞耻。不能,死也不能!”后来他才知道连里有防止逃亡的十人小组。

当他们离开江西,并认准红军远征有可能永远回不了中央苏区时,有些新兵丢弃了抬扛的物资,甚至手中的武器,逃跑了。

那天夜里,跟他同时入伍的同乡文庆桐和他商议,嘴唇对着耳朵说:“庆安!咱们离家已经远啦,前村的牛伢已经跑回去啦!”

“咱们不能走。”

“为什么?”

“走,就是开小差,就让人瞧不起……”文庆安没有讲他内心里曲折回环的奥秘,“逃兵,名声不好,准会窝囊一辈子。”

“可是,我们并不是反革命啊!前村有人因为错分了他的田,他拿起枪来反水打红军,捉住他,不但没有治他的罪,还把分的田还给了他,还向他道了歉呢。说政策出了错,不怪他们……”

“开小差和反水不一样,红军并没有错待咱们。”

“可是,我是为了分地才参军的。现在不光见不到地了,也见不到家了。咱们抛家舍业别妻离子去送死,到底为了什么?”文庆桐认为自己有道理。文庆安却也说不出他哪里不对。

“逃兵若被捉回来,是要受罚的!”

惩罚逃兵,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决议中早提到了:单纯的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包括报复主义、小团体主义、雇佣思想、享乐主义、消极怠工、离队思想)、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其中包括枪毙逃兵制度和肉刑制度等等。

在1933年7月11日还发过一个《反逃跑十人团的组织与工作纲要》,开头是这样写的:

为了开展反逃跑斗争,完全消灭部队中的逃跑现象,最大限度保障红军的巩固,依据方面军首长第七号训令决定,在各部各单位中组织反逃跑“十人团”。

这是在回忆录中很少提到,甚至不可能提到的,但却是当时的真实。讳避了真实情况,把粉饰过的历史给人们看,是违背马克思“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的要求的。虚假与欺瞒,是虚弱的表现。造假,可以葬送一代人,教坏一代人,污染一个民族的灵魂。

那些久经战阵的老战士们,却有一种战斗的焦渴,没有仗打就觉得无聊,一听说打仗,便欢欣鼓舞。这种具有原始的、神圣的英勇牺牲精神,也感染着新兵,很容易产生那种“活着干,死了算”的拼命主义。

文庆安对那些开小差的新兵采取体谅的态度,而他自己却克制住这种没出息的欲望,想成为一个有血性的堂堂正正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