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密支那之四(第2/4页)

拖着曳光的子弹,在夜色里从两个方向朝挤满了日军的火车扑去,机枪长长的火舌从前到后扫在车厢的侧板上,撞在车厢护板上的子弹叮当乱舞,更多的子弹则直接穿过木质的车厢板,从半睡半醒的日军身上钻了过去。

只打了很短的时间,火车就停了,然后,远征军的官兵们瞠目结舌地看到,乱七八糟的日军黑影像下饺子一样掉下路基,铁道和火车头周围开始有更多的人影到处乱窜,到处是伤员垂死的哀号和惊慌失措的日本话。到底有多少日军在车上呢?牛连长这才注意到日军的列车出乎意料的长,而且,后面的列车还在开过来,在窄窄的轨道上挤成一团。

开始发现日军人数众多,第8连的官兵还有些胆怯——一千多名日军,就是一个大队的兵力,在豫湘桂战役里可以追着国军一个师到处跑的。但是,日军的混乱,纷纷倒下的人影,马上引发了官兵们复仇的欲望。

你龟儿子也有今天啊!第8连官兵把所有能用的武器朝高见部队同时倾泻下去,牛连长下令只许射击不准冲锋,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兵力和对手差得太远,拼刺刀不是个好主意。

这是一场完全不公平的战斗,在新式美制自动火器的打击下,被伏击者死伤惨重,而茂密的丛林和草丛又掩护了射击者枪口的火光。尽管日军曾经拼死发动过反冲击,但黑夜掩护了中国人的阵地,让日军试图冲击的部队光挨打却找不到对手的目标。激战结果,一百多名日军翻倒在铁路两侧,而第8连的阵地却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冲击。

高见量太郎大佐指挥的部队并不都在伏击圈内,后续日军认识到中国军队在孟拱外围的阵地居然深入到丛林中的第478号铁道岔路,开始组织火力进行反击。包围圈里乱哄哄奔逃的日军乘机突出阵外,花了很长时间才整顿起来。

残存日军不再考虑对中国军队的奇袭,开始在火力掩护下尝试步行绕道完成增援孟拱的命令。下车的日军和第8连边打边走,距离渐渐拉开。日军在战斗中走到天快亮,紧邻孟拱的威尼车站已遥遥在望。这里还有一批火车头和车厢,日军试图在这里坐上火车前往孟拱。谁知,就在上车的混乱时节,枪又响了。依然是中国远征军使用的汤姆式冲锋枪,“芝加哥打字机”疯狂的啸音。日军的队伍再次被打倒在泥地上。原来,他们撞进了牛志仁连另一个排的伏击圈,马上遭到一顿痛击。而牛连长带着身边的两个排,也在最需要的时候加入了战团。

已经在前面的战斗中杯弓蛇影、风声鹤唳的日军再也承受不住,又扔下两百多具尸体落荒而逃。这个倒霉的高见混合部队,在看不见对手的暗夜里连遭两次重大打击,指挥官高见量太郎大佐被击毙。其余日军经这一夜的战斗失去了战斗欲望,不敢再继续向前进攻,开始向密支那方向败退。他们经过一夜苦苦跋涉,到达了孟拱城东边30公里处的南堤(Namti),开始掘壕固守。然而,日军还有一种说法,据说高见量太郎重伤未死,只是日记被中国军队缴获。在日方资料中没有此后关于高见的任何记载,只是第53野战炮兵联队的司令官的确就此换人,由横田武夫大佐接任,不知道是因为这位高见大佐被击毙了,被击伤了,还是作战能力低下被免职了……

这次近乎传奇的遭遇战,事后捡出日军尸体约400具,竟然不亚于一个于邦大捷。

不过,高见的到来,给孟拱城里的田中新一将军带去了警讯,第18师团残部乘机突围,这位将军几经转战,早没了东京学院派的风格,成了日军中无可置疑的“突围专家”,这一次也不失众望,居然被他突出重围,与第53师团的残军实现了会合。

25日,孙立人所部攻占孟拱。接着,第113、第114两团即开始对孟拱周围实施扫荡行动。27日,第113团近迫南堤,用迫击炮猛烈轰击第53师团敌军阵地。此时,第18师团与第53师团日军主力已经会合,双方高级将领经过商议,认为北上密支那是死路一条,南下又必然面对方面军的盛怒,最后,决定合兵一处,取小路沿伊洛瓦底江畔的密林向南方的八莫逃窜。在南堤担任后卫的残余日军仍然是高见残部,他们没有炮火也没有坚固工事的掩护,抵挡不住远征军的正面攻击,死伤惨重,被迫撤退。7月8日,第113团攻破南堤,意外的是,他们在这里缴获了350多节列车车厢与火车头。这样,中国远征军已经具备了重开缅北铁路的能力。

缅北铁路是缅甸北部的交通大动脉,将其打通意味着中国军队打通了到密支那的陆地通道。中国远征军所需要的物资和兵员,不必再通过空中,而可以通过这条通道,顺利地运抵密支那城下。而在密支那的伤员,也可以通过这条铁路后撤。

应该说,美国工兵部队的水平十分出色。尽管密支那到孟拱的铁路曾被盟军狂轰滥炸,特别是各处桥梁无一不曾被毁,但中美联合工兵部队几乎是跟着步兵的脚步就修复了这条铁道。

有趣的是,修好的铁道却面临一个问题——整条线路上几乎没有能用的火车头。缅北铁路的管理机构在孟拱和密支那各留有一部分车头,但进攻孟拱的时候日军炸毁了大部分车头,而密支那火车站还在日军手中。

随着反攻战役的节节胜利,中印公路也在中、美工兵组成的筑路部队奋战下紧紧跟进,图为美工兵部队在丛林中开路前进。

其实,就算是残存的火车头,也没人喜欢用。和当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缅北采用窄轨铁路,上面跑的是蒸汽动力,酷似玩具的小火车,其中每一个车厢都让人想起西部马车。这样的路上使用的火车头,马力小,速度慢,故障率高。高见量太郎的经历,已经证明这实在不是个适合军用的玩意儿。

好在中美方面开动脑筋,很快就有了招数。不知道是哪个美国兵发现,把美国陆军使用的威利斯·奥佛兰军用吉普卸去外胎,正好可以在缅甸的窄轨铁路上跑。威利斯·奥佛兰军用吉普就是史迪威在缅北征战使用的座车,被形容为“像狗一样忠诚,像骡子一样强壮,像羚羊一样机敏”。这种有一台4缸汽油发动机,载重1.25吨的吉普车当牵引车,比缅甸原来的小火车还要好。于是,在缅北战场上,一种奇特的运输工具诞生了——由吉普车拉的火车。有时候,车厢比较多,为了让这种火车跑得更快,还要动用两辆吉普,一辆在前面拉,一辆在后面推。

威利斯·奥佛兰军用吉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承担过各种稀奇古怪的工作,它除运送人员和武器弹药外,放倒前风挡便可装上重机枪或无后坐力炮,装上电台等通讯装置则成了指挥车,稍事伪装便可充作侦察车或当作轻型战斗车辆直接投入战斗。此外,安装担架可以用于战场救护;装上装甲可充作轻型装甲车随坦克部队作战;装上螺旋桨推进和防水外壳可作为两栖登陆车使用;美军的随军牧师在引擎盖上铺上桌布,吉普车就成了一个野战祭坛,放上各种祭器,为美军们举行弥撒;在战斗间隙,吉普车的引擎盖就成了士兵们的野餐桌和牌桌。1944年12月,阿登森林突出部战役时天气奇寒,美军第9步兵师搜索群的士兵甚至把吉普车当成取暖炉使用。他们在雪地上挖掘掩体,然后把吉普车停在掩体上,保持引擎不熄火,借引擎和排气管的余温来取暖。巴顿的第7军攻入西西里,在靠近摩西拿海峡的一个小山村,贫困的山民正为榨油机发生故障断了生计而走投无路。美军当即拨出一辆吉普,一位机灵的士兵将吉普引擎的传动装置联在榨油机上,五天便榨出44吨橄榄油。在新几内亚,美国兵用吉普驱动制冰机制造冰块来做冰激凌。在美国本土,农民在吉普车后面挂上犁铧,和拖拉机一样犁田。美国兵还曾将这种吉普车的前轮抬起,用帆布带将前轮连结一台轮式锯,用吉普做动力带动轮式锯锯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