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密支那之四(第3/4页)

吉普列车奔驰于密支那和孟拱之间,成为缅北独特的运输工具,效率很高。

不过,这些功能与充当火车头相比,在传奇方面都不够成色。如果不是有当时的照片流传下来,人们很难相信吉普车还曾经为缅甸的铁路运输做出过如此革命性的贡献。

除了有些漏雨以外,吉普列车改善了中美军队在缅甸的运输状况,但是,这对于密支那围城的中国远征军来说,稍稍有些晚,因为他们在6月已经对密支那发动过一次总攻,当时,缅北铁路还没有被中国军队占领。

几乎就在第53师团撤离的同时,6月8日,担任密支那攻城总指挥的柏特诺少将,指挥密支那周围的中国军队发起了总攻。激烈的战斗持续到6月13日,但这一次的总攻并未能拿下密支那。损失惨重的中美部队被迫后撤到城郊,继续和日军对峙。

这一次总攻的失败,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柏特诺对于中国军队始终不够信任,在战斗中将其分散使用,以美国军官指挥中国军队进行作战。由于双方语言和作战习惯不同,误会频出,作战效率低下。这一点,其实已经是美军在和中国远征军配合作战时出现的老毛病了,柏特诺可说是故病重发。

第二,这次总攻仍以第150、第88、第89、第42团为主力,总兵力对日本守军不占绝对优势。在有充分筑垒阵地依托的日军面前,远征军的突击显得后劲不足。日军通常把阵地用地下壕沟相连,因此,有时中国军队已经打下某个阵地,正在向前进攻的时候,后方又遭到日军攻击,形成一个阵地的反复争夺。这就是日军从地下壕沟悄悄进行渗透的结果。

第三,由于雨季的到来,密支那与外界的交通基本被切断,只能依靠空投,形成“靠天吃饭”的局面。由于空运能力有限,进攻作战中最需要的炮弹补充不足,使中国炮兵进攻时不能充分发挥战力。有几次盟军的野战口粮只剩一天之量,但是,他们又不能囤积粮食,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潮措施,存放的粮食会发生霉变。同时为了预防疟疾,中美官兵都大量服用奎宁,有时会造成严重的致幻作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更主要的是,柏特诺在发起攻击的时候,没有完全制定好战役目标。攻取阵地和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哪个优先,前线部队心中无数。

不过,这次作战,还是起到了压缩日军控制空间的作用。

6月13日,为了调查进攻失败的原因,史迪威亲自飞赴前线,集合中美将领讨论作战事宜。

经过精细检查,终于发现了密支那守军顽抗的秘密——他们的据点之间,都有地道相连,所以可以相互支援和迅速调整兵力而损失不大。

中美联合围攻密支那地图

公平而言,柏特诺的确对未能迅速攻占密支那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打不下来密支那也不能完全怪他。这是因为在缅甸的这个季节,本来是各方都会休战的时光,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作战,因为战斗双方都要面对同一个敌人——大自然。

然而,中国人却不得不打,因为一天打不下密支那,就无法通过这个枢纽继续打通中印公路的工程,而中印公路不通车,缺少物资供应的中国军队就无法发起从大陆向日军的反攻。甚至,已经退缩到西南一角的国民政府都将无以为继。在和日军争夺湖南粮仓的常德会战中,因为缺乏降落伞,中国空军已经不得不靠动员后方的女学生,用竹子编制空投物资的容器了。这个国家需要从远方运来的每一滴汽油,每一发子弹,那都会变成抗战的血液。

对美国来说,这是能否把中国这个大国的力量发挥出来,减少美国青年流血的大问题。

对中国来说,这更是生死之战。

尽管蒋介石和史迪威在很多问题上势同水火,但在需要为中国打通一条国际通道的问题上,他们空前地一致。

所以,尽管正值雨季,但在整个战线上,中国远征军从未停止过攻击。

不过,在密支那的战斗,明显遇到了障碍,日军在密支那的防守极有策略。敌军当时在密支那市区的配置,大部分利用民房和街头两侧构筑坚固掩体,重要的据点则用匍匐交通壕联结,重兵器的位置都选定在十字路口、民房屋角和公路的进出口,炮兵大部移到江之东岸游动使用,阵地上只留少数守兵管制自动火器。另外埋伏一些狙击射手,其余的便在掩体内养精蓄锐,不到我军逼近阵地前沿,绝不轻易发射。这些战术都给我进攻部队带来极大困扰。

参加密支那攻坚的第148团团长王大中回忆攻打密支那的战斗:

“我军在长约15公里的正面火线上成了一个弓形,伊洛瓦底江恰似弓弦,把密支那的日军夹在大江和盟军弧形包围圈之内。战斗初起,是在距城十里左右的小山头和村庄里进行,我军逐步前进,每天与敌军只能争夺30米、50米的阵地,因而敌我的伤亡皆极惨重。20余日以后,敌军被迫放弃村落,改守距城六公里的丛林、山地。在这段期间,敌军凭堡垒负隅顽抗,我军曾采用坑道作业的掘壕战法,避免伤亡,从坑道接近暗堡,渐渐将城郊阵地攻略,拔除敌之坚强据点,而进入密支那城的市街战斗。敌常利用夜幕掩护向我军偷袭,企图拖延时日,以待增援。我空军和炮兵不分昼夜,向城区及伊洛瓦底江东岸轮番轰炸、扫射、炮击,市内建筑物大部被毁;敌后从事补给的船只和往返于宛貌(Waingmaw)公路间的汽车,也完全在我军的炮火射程制压之下。后来,敌又改向通往密支那公路的中途,夜间用汽车把粮秣、弹药偷运到江边,再用木板和树排送过江来维持补给。被困在城内的日军,便躲在用铁轨掩盖的坚固工事里死守起来。”

向密支那城区攻击作战的远征军部队

攻打密支那城区示意图

密支那市内十字路口的残存建筑

密支那战役中被俘、毙命的日军

根据资料可以看出,在密支那围城战中,不知为何我军对日军面向伊洛瓦底江一面的封锁始终不甚严密,最后日军守备队的伤员正是从这个方向撤出的。想来,或许是当时远征军中的上层军官不免有传统兵法“围师必阙”的思想,试图给日军留一个“生门”,以减少攻坚的难度。然而,深受法西斯教育的日本兵并不领情,不但顽固地死守到最后,而且,王大中团长的回忆表明,日军正是从这个方向不断获得外界补给,增强了其守城战斗力。当年试图混在日军中突围而被俘的日军慰安妇供称,由于补给不绝,即便在中国军队攻城之时,日军守将丸山房安大佐也会到慰安妇所在的防空壕挑选美貌的陪其淫乐,其表现实在是十分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