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密支那之五(第2/4页)

密支那郊外的简易机场和缅北铁路

而到了1944年的雨季,这一切都在中日两军的炮火中不复存在。参加作战的中国老兵回忆称:“打下的密支那,甚至没有一堵齐腰高的墙和一根耸立的电线杆。”这座城市南部精巧的商业区成为两军殊死争夺的地带,也是中国军队最终突破日军阵地,攻入密支那城区,将日军挤入死地的关键地区。

对于密支那的战斗,中国和美国的史料记载有着不同的特色。美国方面的记载含糊其辞,仿佛这就是一场在泥泞中的混战,而经过一系列充斥着流血、喝骂、威胁的战斗,80天混战的结果日本军队终于选择了放弃。

这肯定是不对的。在中国军队包围圈中,有一名日军军官后来侥幸突围,战后成为日军第114联队老兵联谊会的主要干部,他写了一本书来形容密支那之战,名字叫做《铁与肉弹——密支那八十天的攻防》。这个日军军官就是原第114联队副官平井裕郎大尉。在他的书中,他详细记述了日军在密支那的防卫工事。这是一套严格依据日军条例,并经过长时间构筑的要塞化防线。战斗中日军还不断拆取民房加固工事,加上数千名长期经过武士道训练的日军官兵,密支那不可能通过一场无组织的混战就能攻克。

中国方面的记载较为详细,记录远征军部队在郑洞国、潘裕昆等将领指挥下,攻入密支那城区后,先后从“第一横马路”进攻到“第十一横马路”的过程。他们先后在这11条被当作防线的马路上与日军展开激战,最终将日军打垮。这样的描述,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巷战战例。然而,缅甸出版的密支那地图上,根本就没有“第一横马路”这一类的地名,让我们感到无从核对远征军的战果。

激战之后的密支那

面对今天的密支那地图,两边的记载似乎都有点儿对不上号。

幸好,有一些执着的人用他们的努力为我们解开了答案。专门研究远征军历史的戈叔亚先生,曾经数次深入缅甸现场调查。2008年3月,戈书亚先生和原远征军第50师师长潘裕昆将军的女婿晏伟权先生,在密支那进行了长达十天的艰苦工作,在当地华侨艾元昌先生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揭开了“11条马路之谜”的答案。

他们首先确定了中国远征军从密支那南部锲入市区之地“第一条横马路”的位置。因为这条马路是日军密支那市区南面的第一条防线,双方争夺最为激烈。一旦确定了这条马路,其他的十条马路就可以依此类推。

这条马路有两个极为独特的特征:第一,它是“西北—东南”走向,而其他所有十条马路都是“东—西”或者“南—北”走向);第二,这条马路的路面比附近要高出来一点。日军正是依靠这一点将其改建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工事。

2004年2月,戈叔亚曾到密支那进行过考察。在密支那南郊,中国老兵李广钿的儿子带着他们,到第二小学门口寻找第50师的墓地。他在旁边看到一条高出周边几公尺的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公路,当地老百姓叫做“高埂”,并且怀疑这就是“第一条横马路”的原址。回到昆明后,他用了很长的时间反复查阅中美日战史有关细节,并将作战地图以及当今的美国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卫星地图进行对比,最后终于比较有把握地认定:这条马路就是当年中国驻印军占领的“第一条横马路”!

那么,这个推论是否经得起推敲呢?当2008年再次对密支那进行考察的时候,华侨艾元昌先生再次引导戈叔亚找到了这里,他也认为这就是“第一条横马路”,但苦于没有更多的证实。晏伟权先生在这条比周边高出来15英尺的马路基址上徘徊时,忽然发现了一座古老的佛寺。略一对照,对这片战场的资料了如指掌的晏先生立即认出:“缅人寺!”

缅人寺正是第150团在攻克“第一条横马路”时,遇到的日军最坚固支撑点。激战中,第150团团长黄春诚上校战死沙场(亦有说黄春诚团长在此前已经牺牲),但中国军队在白刃战中没有退缩,终于把困守在这里的日军消灭殆尽。守卫“第一条横马路”阵地的日军上藤中队,上藤敬四郎中尉以下全军覆没。

激动的晏先生大叫起来:“缅人寺!资料记载,‘第一条横马路’旁边有缅人寺。南面还有碾米厂和教堂!”

密支那之战的英文版地图,画面下方标有150的地方就是150团绕袭第一横马路的地点。

这三个要点,果然都在这条“高埂”公路的旁边。热带民族懒散的习性,让他们在重建密支那的时候,没有费时费力重新设计城区,而是一切依旧,这一点让考察工作变得比预想中容易。

找到了缅人寺,也就确定了“第一条横马路”的位置。1944年7月,这里,正是日军南部防线最坚固的屏障,总攻之前,在这里牺牲了许多中国士兵,其中一次战斗中就有两个连的部队全军覆灭。

总攻开始后,第150团在攻占缅人寺的战斗中,使用了坑道掘进战术,日军在发动肉搏反击失败后求援,虽然得到一个工兵分队的支援,但依然抵挡不住第150团猛烈的进攻。在战斗最后时刻,上藤中尉亲自携带爆破筒试图炸爆中国军队的坑道,被当场击毙。残余日军被迫向代号“马壕”的二线阵地后退,“马壕”就是中国军队记录中的“第二条横马路”。

值得一提的是,第150团就是那支5月份攻占密支那火车站,又被打出来的“丢人部队”。这个团并非远征军的老底子,而是从国内空运壮丁组成的新部队,尽管经过了美式训练并得到良好装备,但没有经过实战考验成为这支部队的致命弱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火车站之战中第150团吃了大亏,成为各军笑柄。但是,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个中国团的战斗力就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提高。在密支那一个月的雨季作战,眼看战友在身边倒下,雨水和血水在一起流淌,每天在山崩地裂的炮火中冲杀,彻底唤起了中国战士的血性和凶性,将一向温良的中国普通农民变成了复仇的猛兽。在艰难困苦中,中国人永远是最坚韧的民族。从此,第88团、第89团、第150团、第42团,成为远征军中又一批最能打的王牌部队。

当然,这只是在抗日的战场上。内战中的远征军各部,远没有缅甸战场的威勇。从血火中杀出异乡的丛林,弟兄们实在不可能再积极地为谁打一场不知目的的内战。他们最终也不是所谓的职业军队,他们只是拿起枪的普通中国男儿,只有当他们有着值得用生命换取的目标,他们才会义无反顾,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