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密支那之五(第4/4页)

这个“上面有人”指的是第33军参谋辻政信大佐,他是丸山大佐的好友。水上源藏奉命增援密支那的时候,正是这位辻参谋,自作主张扣下了水上少将的部队主力,并且让第33军军长本多政材和第56师团师团长松山佑三无可奈何。

辻政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36期毕业。1931年陆军大学毕业,在日军中资历并不高。但是,这位大佐,足以让日本陆军的将军们头疼。

辻政信人称“豺狼”,既有在中枢任职的资历,又有在前线的作战经验,是日军中的阴谋家,也被认为是日军中的战略家。

第33军参谋辻政信

他策划的阴谋甚多。1937年辻政信任北支那方面军参谋,主张扩大“卢沟桥事变”。他敏锐地预计到日本将在东南亚动武,遂与人合著了一本名为《只要读了就能赢》的关于南方作战的手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本小册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势如破竹。辻政信一路参与了对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缅甸、泰国等地的入侵作战。1943年3月,辻政信在菲律宾下达了对菲律宾最高法官桑托斯一家老小的灭门令,并假借大本营命令将美菲军投降者一律射杀;攻占新加坡以后,下令严厉镇压当地华侨的反抗运动,制造“新加坡大屠杀”,屠杀在新华侨十余万人。故此,此人被视为日军中的干将,在很多日军下级军官中深受支持,被视为战术天才。1944年,辻政信被调往第33军担任参谋,实际上被赋予了拯救缅北战局的重任。辻政信在战败后依然展现了自己的才能,竟能化装逃回日本。战后他写作了《潜行三千里》和《十五对一》,描述了当时的战斗和自己脱身的经历,十分畅销。

然而,这位辻参谋真的很了不起吗?他在日军内部的老同僚则点出了此人的真实面目。辻政信在1939年任关东军少佐作战参谋时,曾以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的名义,起草下达一份《满苏国境处理纲要》,公开鼓励前线部队向苏军挑衅,结果引发“诺门坎事件”,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突破缅北的鹰中日史料对照下的中国驻印军归国之战因日军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而被撤职。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在与部属们的闲谈中,曾蔑称辻政信“这种上蹿下跳的小丑,什么东西……”在日后解密的山本五十六的日记书信中,更是充满了对辻政信的挖苦嘲笑。

侵华作战期间的辻政信(右侧第二人)

无论如何,辻政信在第33军位高权重,部队的主官无人敢于否定他的意见。因为那样如果战斗失利,就得承担“嫉贤妒能”的责任。

他调开水上源藏的部队,可以说是出于公心,因为考虑到滇西中国军队大举反攻的压力,决心集中使用兵力。此后,日军第33军的确集中兵力对滇西反攻的中国远征军发起代号“断”的攻势,给远征军造成极大困难。丸山房安在指挥权上一反常态地寸步不让,背后就是他在支持。他和丸山房安大佐都属于日军的少壮派,瞧不上水上源藏这样传统的日本军官。密支那战局错综复杂,作为滇西的侧背,辻政信当然愿意与自己更加亲密的丸山掌控那里的局面。

实际上,水上源藏在日军中是一名比较另类的将领,他比较有人情味,也不主张在必死的情况下依然进行“玉碎战”。所以,虽然成了摆设,在中国军队攻入市区后,他不断向上级提出放弃密支那的建议,认为该城已是死地,与其徒然牺牲部属死守,不如保存力量,退到缅中,帮助从英帕尔战役败退下来的日军守住曼德勒,还可以保住半个缅甸。

在密支那被俘的日军士兵(中)

战后,原日军中颇有一些人认为水上的建议更加理智。但是,他们忽略了水上建议的后果——那将使抗战中的中国获得没有障碍的国际援助。

那简直是放虎出笼。对此十分不满的辻参谋起草了一条命令发往密支那——“水上少将必须死守密支那”。这种针对将领个人的命令,在日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从那一天起,水上少将对战局的发展就不再参与决策了。

8月3日,第150团攻占“第十一条横马路”。

戈叔亚等人考察到了这条马路的旧址,他发现,在这条马路的前方,已经没有了房屋,面对的是空荡荡的江岸和茫茫丛林。

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是我们中国人打下了整个密支那!

难怪美国方面对于密支那之战的记载如此古怪,原来,他们在整个战役的总攻阶段,都守在城区以北的机场里,看着中国军队一条一条街道地打下这座城市。

这座城,如今是我们的了。

就在这一天,水上源藏少将下达了他到达密支那以后唯一重要的命令——命令日军残军突围。

不是命令“水上少将必须死守密支那”么?这样突围,如何交代?水上源藏的交代是,水上少将会留在密支那。

在密支那缴获的日军武器

密支那中后期表现不佳的美军。整个密支那战役中国军人共有112人因患病离开前线,而这个数字在美军中是9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