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康熙阴暗面:盛世之下,干净东西真不多(第4/6页)

在这种心态之下,他的确只会推行孔孟之道,来维护他一家一族的利益,而不会为这个国家民族的长远考虑,去提倡什么科学。

对于汉族士大夫,他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可能也有不小的差距。其中,有多少宽容仁慈的成分,实在可以成为一个很大的疑问。康熙十八年,他曾经痛骂汉族官员:“大小汉官凡事推诿,满族官员做的好事,他们都要归功于自己,事情搞砸了,就推给别人。满汉官员在一起谈论事情,往往不能和衷共济。汉官总说满官偏执,若汉官真能出以公心,满官岂有不从之理。”(王先谦《东华录》卷二十四,康熙十八年八月)

最能表达他真实体会的,应该是康熙五十五年八月的一次谈话。这次谈话,发生在康熙与他的子孙之间,因此特别坦率。当时,康熙已经六十三岁,他告诫自己的子孙:“汉人人心不齐,不像我们满人、蒙古人那样数千万人一心一意。我治理这个国家多年,深知汉人之所以难治,都是因为他们不能齐心的缘故。国家太平的日子久了,你们一定要居安思危。”(王先谦《东华录》,康熙五十五年八月)

皇太极时代,文臣在内廷办公的地方称为“书房”。康熙皇帝亲政后读书的地方,叫“南书房”,位置在乾清门内西侧的朝房里。康熙皇帝先后选拔了一大批文臣入值南书房。表面上,这里只是皇帝读书写字、讨论经史的地方,实际上,有着很深的政治考虑。

当时,诸王贝勒推举皇位继承人的制度已经在事实上废止,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还在发挥作用,在许多国家事务的决策上,对皇帝仍然具有钳制作用,这可能使康熙皇帝很不爽。于是,当这些文臣入值南书房之后,便成了他事实上的机要秘书班底。许多重大决策就是在这里,通过皇帝直接下发诏旨的方式,避开了王公大臣议政制度的牵制,使皇帝逐渐向独操权柄方向靠近。而那些心有灵犀的文臣,也兢兢业业地帮助皇帝暗度陈仓。他们得到的回报,则是陆续被皇帝提拔为部院甚至内阁重臣,致使入值南书房,成为当时汉族士大夫最高的政治追求与梦想。

最后,南书房终于过渡为雍正朝及其后来的军机处,并最终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在事实上被废止。就此,大清朝终于蜕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极权专制政体。这些,都是在康熙皇帝仁慈宽厚的政治秀中,逐步实现的。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月,在康熙皇帝指导下,发生了恶名昭著的大文字狱——戴名世的《南山集》案。

戴名世是安徽桐城人,少年时代就以才识过人而闻名乡里。康熙亲政后,戴名世只是个秀才,曾经被破格任命为知县,他没有接受,自己卖文为生。他为人坦诚,说话直率,一些道貌岸然的大人物有点儿怕他那张嘴,也就自然有些恨他。康熙四十八年,已经五十七岁的戴名世参加会试,结果一举考中第一名,并在殿试中仅次于状元,成为当年的探花郎。于是,进入翰林院,授职编修。

戴名世进入官场之后,不改书生本色,仍然不大会看人脸色,实话实说,出语惊人。当时,老先生已经快要六十岁了,一辈子就这样过来的,实在是要改也难。结果,他成了官场上特别不受欢迎的另类。偏偏此人名气太大,寻常拿他没什么好办法。于是,大家便“力挤之”,希望把这个不受欢迎的同事挤出朝廷,让他回家玩儿去。

这些人找来找去,最后终于找到了戴名世政治上反动的证据——

三十年前,戴名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主要是记录几个南明政权垮台的历史。既然是写这一段历史,他自然就使用了那些政权的年号。结果,被这些小人翻腾出来,指控他妄图否定大清朝的正统地位。这戴名世生在清朝,长在清朝,考的是清朝的官职,他的文章里,只是意图写出那些南明政权,是如何由于“乱贼误国”而导致垮台的史实,希望以此警示后人,的确看不出反清复明的意思。他自己也万万没有想到,生在盛世,居然要为三十年前的一篇文章获罪。他更加没有想到,仁慈宽厚的康熙皇帝竟然会为没影的事儿而雷霆震怒,把他视为禽兽不如的乱臣贼子,下令要彻查严办。

就这样,先后有一百多人被莫名其妙地牵连进来。刑部官员经过几个月的严刑追逼,确定这是一桩相互勾结的大逆不道罪案,属于十恶不赦范围内之大罪。于是,拟定了许多人分别凌迟处死、斩首示众、发配为奴的处理意见。

到康熙五十二年,经过一年多的反反复复,终于最后定案:戴名世从宽处理——斩首,已经死去的一位学者开棺戮尸,其他一百多人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为奴的为奴,最轻的三十二位官员,也都受到了降级撤职等处分。由此,为雍正和乾隆两朝愈演愈烈的、文化上无中生有、罗织罪名的黑暗时代,开启了恶劣的先例。

就在戴名世一案弄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的时刻,江南乡试——高考作弊案又闹得沸沸扬扬,读书人从大闹学宫开始,一直闹到两名最高地方官员互相弹劾。这是当时最有名的两位封疆大吏,他们之间的纠葛,涉及当时最敏感的问题,到了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程度。一时间,全国为之震撼,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康熙皇帝,希望知道皇帝会怎样处理如此棘手的难题。

事情是从一桩考试作弊案开始的。

当年九月九日,江南乡试放榜后,引起一片哗然。原因是,中榜者大多是盐商或官宦子弟。苏州考生近千人,只录取了十三名,除一人之外,其他入选者都十分可疑。随后,有消息说,其中至少有五人是给考官送了钱的。当时,主考官是都察院副都御史左必蕃,副主考是翰林院编修赵晋。考生们写了一副对联,曰:“左丘明有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国家考试场所的大门上,有人将“贡院”两个字增减笔画,改写成了“卖完”二字;扬州考生将左必蕃的祠堂拆毁,以发泄愤怒。九月二十四日,终于发展到了顶点:上千名考生抬着财神像浩浩荡荡来到教育管理机构,将财神爷像和孔圣人像放到了一起。

康熙皇帝在收到的报告上批下了五个字:“可羞之极矣!”遂派出钦差大臣前去查办,并命令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会同查办。

谁知,案子刚刚开始查,就演变成一督一抚两位封疆大吏之间的殊死战。原因是,案子牵涉了两江总督噶礼。

当时,通过复试,查出确实有被录取者作弊,作弊者不但文理不通,就连卷子都是枪手代考的。审讯中,作弊者供认了行贿作弊的过程。结果,发现有三百两行贿的黄金下落不明。继续深究时,一个叫李奇的家伙当堂招供说,那三百两黄金是行贿给了两江总督噶礼,会同办案的主审官一下子成了犯罪嫌疑人。当着钦差大臣的面,噶礼怒不可遏,下令将李奇乱棍打死。就在衙役们抄起大棍时,江苏巡抚张伯行坚决制止,会审公堂一时几乎变成全武行。随后,在那李奇家里搜查出银两。李奇大叫“陷害”,坚决予以否认。至此,案子变得扑朔迷离,复杂万分,显然已经无法继续往下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