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6/18页)

从描述来看,清军水师的确是奋勇杀敌的,只是炮火装备上落后于对方。当时关天培手握战刀,屹立桅杆前,以气贯长虹的气概激励部下奋力反击英舰。

一颗英军炮弹掠过关天培指挥船的桅边,将一块桅木击落,划伤了关天培的手背,鲜血瞬间流下,身旁的亲兵迅速为其包扎,并想扶他下舱休息,却被关天培拒绝,他依然屹立船头,继续指挥战斗。正是关天培的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使得清军迅速稳定军心,一直与义律的军舰形成拉锯之势,场面并不落下风。

在义律的眼中,清军武备落后,不堪一击,甚至比印度人的战斗力还要弱。可是这一次他却亲身体验到了,清军装备虽然落后,但士兵们那种为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激发出来的战斗力是极其可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英舰炮弹的逐渐减少,清军在形势上开始占优。

率先被清军炮火击中被迫退出战斗是“斯密”号,当时清军水师大炮击中了“斯密”号船身的中前部,船上的英军士兵纷纷弃船跳水争相逃命。清军提标左营游击将军麦定章亲自瞄准,连发两炮,又相继击中“斯密”号的后楼和左右舱口,造成“斯密”号帆斜旗落,只得调转船头狼狈逃窜。“斯密”号退出战斗,“华伦”号意识到孤掌难鸣,于是也调转船头跟着逃遁。

于是,继九龙山之战后,清军水师又取得了穿鼻洋海战的胜利,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八日,道光皇帝接到了林则徐关于穿鼻洋海战胜利的奏报。当时皇帝陛下除了龙颜大悦之外,还做出了一个决定:

英吉利夷人自禁烟之后,反复无常……仍准通商殊属不成事体。至区区税银,何足计论。我朝抚绥外夷恩泽极厚,该夷等不知感戴,反复鸱张,是彼曲我直,中外咸知,自外生成,尚可足惜。着林(则徐)等酌量情形,即将英吉利国贸易停止。

道光皇帝虽然在谕旨上写的是让林则徐酌情而定,但对于林则徐而言,这仅仅是一种皇帝陛下的姿态,林则徐作为臣子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因此在接到谕旨后,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一日(1840年1月5日),下令禁止一切英国船只入关,至此中英贸易完全停止。

今天,当我们站在国际视角来看道光皇帝的这个决定,可以说皇帝陛下完全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且是一种变相刺激英国对大清开战的做法。要知道无论是九龙山之战还是穿鼻洋海战,大清面对的对手虽然是英国人,但两次战役并不是英国的国家行为,那时候英国国内也还没有针对是否对华动武进行最终投票决定。换句话说,这只是义律个人挑起的矛盾,最多也就是背后有倾向对华动武的巴麦尊等人的支持。

然而道光皇帝的这个决定,等于将局部的军事摩擦上升到了两国国家层面的外交关系问题,而且决定终止对英贸易,这等于是断了当时具有全球战略的英国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财路,甚至影响了英国人的亚洲战略,作为当时世界的头号强国,岂能善罢甘休?

当然在那个时代,道光皇帝是不可能有这种视野的,两次和英国人较量的胜利,只会更加滋长他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问题的关键是此时国际法则已经初现,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都已经不可能再由着性子处理国际问题。在这一点上,就算未来不久在英国决定是否对华动武的投票中,英国女王作为最高领导者也只能是游说两院,希望能够投票通过对华动武的议案。而道光皇帝居然在没有征求大臣们意见的情况下,就擅自做出这个决定,可谓是鲁莽至极。

因此可以说,道光皇帝彻底终止中英贸易往来的决定,事实上是后来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因所在。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内因的推动和外因的引导。一百多年后,我们无意去将责任彻底地归结到哪一方,只是想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还原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因为只有当一个民族彻底站起来的时候,才会真正彻底地反思它曾经有过的屈辱史。

……

义律很快就将道光皇帝终止中英贸易决定的消息传回了国内。在国内还没有最终决定对华动武之前,义律并不想就此等下去,事实上以巴麦尊为首的主战派,一直指示义律要不停地制造事端。只要清政府选择对抗,他们就可以更有力地说服那些在对华动武问题上举棋不定之人,告诉他们如果不动武,大清帝国是不会向大英帝国臣服的。

穿鼻海战结束后,义律带领军舰返回尖沙咀进行修理,那里群山环抱,风平浪静,算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林则徐在断绝对英国人的物资供应后,在尖沙咀一带屯下重兵,特别是加强了尖沙咀北边官涌山的战备,因为在这里清军可以俯瞰义律的一举一动。

义律本身是军人出身,十分明白自己暴露在清军的眼皮底下意味着什么。为了打破清军对自己的控制,他派出轻便的小船悄悄驶到山边,从沙滩上爬上山坡,窥探清军的虚实。当时驻扎在该处的清军参将陈连升警戒严密,发现英军士兵后,即派兵捉拿,结果打伤两名,缴获枪支一杆。

按照巴麦尊等人给予的要不断制造事端的指示,义律认为这次英军士兵被打伤,绝对是一个扩大事态的好借口,毕竟率先动手的是清军。于是,道光十九年九月二十九日(1839年11月4日),义律带领所能出动的全部战舰列阵海面,对驻扎在官涌山的清军营盘突然进行猛烈轰击。清军由于扎营位置选择得当,并未遭受太大损失,而且由于居高临下,清军从山上开炮回击,迅速将英军战舰击退。

从九月二十九日开始,一直到十月四日为止,义律接连发动三波攻击,全部被清军打退。但义律一次次的进犯,使得林则徐感到必须加强官涌山的防卫力量,因此他和邓廷桢、关天培等人一起研究对策,决定增调官兵二百名,由部将马辰、周国英带领前往增援官涌,同时由关天培调拨六门大炮,做好大战的准备。

十月六日(1839年11月11日),各路清军齐集官涌举行军事会议,商定把守山梁各个要点,由各将分工负责,兵分五路扼守。当天傍晚,义律的舰船发现驻守官涌山的清军增添了大炮,于是立即装填炮弹开始猛烈轰击山梁的清军大营,企图用猛烈的炮火摧毁清军的防御工事。清军毫不含糊,五路大军一同发炮回击。在一个多小时的炮击战中,打得英军只有招架之功,眼看抵挡不住,英军立即熄灭船上的灯火仓皇退出战斗。

两天后,英舰再次前来,两艘战舰(“剑桥”号和“多利”号)偷偷移向内洋逼近官涌,在它们身后还尾随着十余只舰船观察动静,意图再次偷袭官涌的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