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祺祥政变(第2/10页)

但问题的关键是,叶赫那拉氏并不是个甘于平庸的女人,儿子已经继承皇位,她这个对权力充满热情的母亲,开始定计向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逐渐迈进。

2. 宫廷积怨

咸丰皇帝去世后,八大臣由于受命先帝,取得了执掌朝廷大权的合法地位,尽心辅佐皇太后和幼皇帝。八大臣是咸丰皇帝在热河亲自点名受命,因此时人称之为“热河派”。可是当时朝廷内部并不仅仅只有“热河派”染指最高权力,除了皇帝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之外,恭亲王奕作为曾经也有机会登上帝位的实力派竞争者,在朝廷内也是举足轻重。

事实上从咸丰皇帝即位伊始一直到他去世的十多年间,除了外患不断之外,朝廷内部也是逐渐有了不少积怨,这些都是后来发生“祺祥政变”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之所以说恭亲王奕也曾经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原因在于清朝并不拘泥于立嫡立长的制度,皇帝选择继承人从来都是以贤能为标准。而恭亲王奕虽然年龄比咸丰皇帝小,但各方面才能丝毫不比四阿哥奕差,只是因为道光皇帝综合考虑多方面原因,才最终立奕为继承人。

咸丰皇帝奕即位后遵从父命,封奕为恭亲王。可是这一册封直到咸丰三年(1853)才正式执行。而且,咸丰皇帝当时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制的决策,那就是任命奕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按照清朝祖制规定,亲王和皇子是不能担任军机大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宗藩削弱皇帝权力。

可是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原军机大臣麟魁、邵灿等人年龄老化,于是咸丰皇帝罢免了他们,将奕、瑞麟、杜翰等人充实进军机处。奕作为亲王,在军机处地位是最高的。咸丰四年(1854),咸丰皇帝又授奕都统、右宗正、宗令等职,这样一来兄弟两人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产生的隔阂,随着奕地位的不断提高而一度缓和下来。

然而好景不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兄弟两人再次产生新的矛盾,首当其冲的一件事就是关于奕生母的封号问题。

咸丰皇帝九岁时失去了生母全皇后,由奕的生母静皇贵妃抚养长大。咸丰皇帝即位后,给这位静皇贵妃上的尊号是: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奕对这个封号并不满意,经常要求加封生母为太后,咸丰皇帝对这个要求不置可否。

清朝的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由皇贵妃进封皇太后的先例。按照惯例,咸丰皇帝完全可以为康慈皇太妃进封皇太后,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这对奕的心理和感情是个巨大的打击。

事实上,我们可以揣测出咸丰皇帝的真实所想,无非是因为康慈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在十多年的抚养过程中,难免表现得不如对亲生儿子那么疼爱。尽管从感情而言,童年经历的一些事情可能难以从记忆中抹掉,但已经贵为皇帝的咸丰皇帝因小嫌而不念大恩之举,未免显得过于小气,而有失帝王风范。

但从奕的角度而言,他请求皇兄进封生母的方式也有问题。这一点从康慈临终前奕的请封便可以看出来:

又一日,上问安,入,遇恭亲王自内而出。上问病如何,王跪,泣言:“已笃,意待封号以暝。”上但曰:“哦!哦!”王至军机,遂传旨令具册礼。所司以礼请,上不肯却奏,依而上尊号。

关于这件事,《清史稿》的记载是:

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笃,尊为康慈皇太后。

联系两段史料,咸丰皇帝最终进封康慈为皇太后其实很勉强。奕没等咸丰皇帝明确态度,便自行传旨也存在严重问题。于是在安葬完康慈后,咸丰皇帝便罢免了奕的军机大臣、宗令、都统等职,只保留他仍在内廷行走的头衔。这等于是撤了奕的全部职务,而且让他在上书房里读书学习,闭门思过。

但是大清帝国时局越来越艰难,使得咸丰皇帝不能再计较个人恩怨,因为奕的才能是可以重用的。咸丰七年(1857)正月,兄弟两人一同祭祀先帝道光,可以看作是二人关系缓和的标志。此后,咸丰皇帝又逐渐恢复奕的各项职务,一直到英法联军进兵北京,咸丰皇帝北逃热河,奕全面接管了北京事务。

从奕被罢免到后来接管北京事务的过程看,咸丰皇帝对这个弟弟还是十分看重的,并没有因为奕亲王的身份而对他加以提防,这是咸丰皇帝做得很好的一面。但是在如何应对英法联军的问题上,咸丰皇帝与奕再次发生了矛盾。

咸丰皇帝让奕接管北京事务面对英法两国“办理抚局”,其本意是想暂缓一步,等到大清帝国从太平天国运动的泥沼中挣脱出来后,再以强硬的姿态面对英法。可是奕在面对英法时,却是以和局为目的入手。这让咸丰皇帝十分不满。

咸丰九年九月二十九日(1859年10月24日),在奕递上去的“经过谈判,英法联军已经定期撤出北京”的奏折上,咸丰皇帝朱批斥责了他:

览奏已悉。二夷虽已换约,难保其明春必不反复。若不能将亲递国书一层消弭,祸将未艾。即或暂时允许,作为罢论,回銮后,复自津至京,要挟无已,朕唯尔等是问。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咸丰皇帝从维护“大清体统”角度,表示对奕办理抚局的不满,实际上是对奕一味妥协退让最终导致签订城下之盟的批评。

从奕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开始,咸丰皇帝对这个弟弟感到彻底失望。当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皇帝在热河病重垂危时,奕奏请要来热河行宫探视,咸丰皇帝的批复居然是:

相见徒增伤感,不必觐见。

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咸丰皇帝在临终前,要将肃顺、载垣等八大臣列为辅政大臣,而其中却没有奕,等于是将奕排除在当时朝廷领导核心之外,这让奕甚为不平。

事实上,在咸丰皇帝病逝后,八大臣与奕就已经站在了对立面,这都是咸丰皇帝临终前埋下的政治隐患。只是奕与八大臣之间的矛盾还处于潜伏状态,如果没有引爆点,这种矛盾或许永远不会升级。但问题的关键是,八大臣之首的肃顺与同治皇帝的生母叶赫那拉氏素来不睦。

咸丰皇帝正式重用肃顺,是在奕被罢免军机大臣之后。从咸丰六年(1856)署都察院左都御史到咸丰十年(1860)迁御前大臣,肃顺成了咸丰皇帝的左右手。作为朝廷第一重臣,肃顺对咸丰皇帝不顾祖制,让叶赫那拉氏批阅奏章干预政事颇为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