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应夔丞被捕、越狱及遇刺(第3/4页)

上海模范监狱内所禁人犯,乘前次制造局激战时,全数脱逃,宋案要犯应桂馨及冤杀周阮之姚荣泽等,同时远飏。惟此次应犯等脱逃,外间颇有微辞,然言人人殊,究未能得其真相。现得确实消息,应桂馨利用战时运动监狱中最有势力者,图谋免脱,言为运动二万元,由方姓经手,过付五千元,余款尚未交付。现应犯欲图赖一万五千元未付之款,又因先付之五千元分派不匀,内讧微露,其秘为程都督、应省长所闻,拟即派探密查澈究,一面通令各属严缉应、姚各逃犯,务获究办云。[97]

应夔丞后来也承认,自己的确是乘“二次革命”战乱之机冒险从“狱门”逃走,其言道:

至赣乱发生,宁省独立……上海一隅,亦同时入乱党之手。□□困守囹圄,党人威胁利诱,无所不至……当攻击制造局之际,城中秩序大乱,狱官狱卒既无违抗逆党之能力,狱外又加添乱兵围守。□□一身之生死,早置度外,惟思与其死于叛匪之手,不如死中求活,乃于八月二十一号(应为七月二十四号——引者)夜,在枪林弹雨之中,冒险幸出狱门。此实天佑人助,故得重睹天日。(□□代夔丞)[98]

原告方面,宋教仁之妻宋方氏延请律师高朔,于8月14日呈诉上海地方检察厅,要求“迅予行使职权,通令各省,一体悬赏协缉逃犯应夔丞”。[99]上海地方检察厅随即“呈请高等检察厅,并函知英法捕房及淞沪警察厅,一体帮同严缉”,并承诺给予拿获应夔丞及报信助拿应夔丞者重赏。[100]根据日人所办《顺天时报》,应夔丞于8月中旬逃到了日本,住在箱根,[101]但不久又从日本逃回青岛藏匿起来。消息很快为江苏民政长应德闳查悉,除通令各县水陆警厅一体严密访拿外,并具呈参谋、陆军两部,请迅即转电胶督,设法查缉,务获解沪,归案讯办。[102]

1913年10月10日,镇压了“二次革命”的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11月4日,袁世凯以国会内的国民党议员牵连“二次革命”为由,下令取消其议员资格,并发布通缉令。国民党重要人物纷纷流亡日本,袁世凯彻底掌控了局面。一直认为杀宋是中央意思的应夔丞,以为机会来了,于是立刻在11月初由青岛连发两电,要求政府为武士英与自己昭雪。第一电谓:“叛党削平,宋实乱首,武士英杀贼受祸,功罪难平,请速颁命令,平反冤狱。”[103]第二电谓:

宋为主谋内乱之人,而竟死有余荣;武士英有为民除害之功,而竟冤沉海底……彼孙、黄、岑、李、陈、柏、何、钮之徒,要不过实行宋策,而种种戏出实由宋所编制,设当时无武之一击,恐今日之域中,未必能成具体之民国矣……兹夔丞栖身穷岛,骨肉分离,旧部星散,自念因奔走革命而已破其产,复因维持共和而几丧其身。伏求迅颁明令,公道平反,宣布宋教仁之主谋内乱及卖国罪案,使有罪者不得幸免,有功者不致沉冤,庶几是是非非,天下共晓。[104]

应夔丞还给袁世凯上了一封密呈,诉求与通电相同,惟否认其雇用武士英杀害宋教仁,声称宋教仁主张政党内阁,“直欲把持国事”,“冀为总理”,又“运动议员,煽惑军队,勾结外人,私举国债,广刊报纸,到处演说,欲破坏共和,颠危大局,不惜以国家为孤注,博私人之权力,此诚民国罪人,实为人民公敌”。自己与宋“本无私仇夙怨”,但“目击宋与孙、黄等种种布置,指日破我国家,不得已图购求宋、黄等在日本之丑历史,刊印传布,藉毁损其名誉,以杜一般社会之盲从,稍阻危机于一发,此反对宋教仁等之实在情形也”,并称“反对者政策,非反对其生命”。至于“武士英之暗杀宋教仁,乃纯然发生于政见,系个人之单独行为”。[105]袁世凯于11月6日将应夔丞密呈交国务院讨论,11月7日经国务会议后,11月8日国务总理熊希龄又“将原呈及院议节略并交司法部详议”。[106]最终,袁世凯政府似乎并未对应夔丞的胡言乱语做出回应。于是,应夔丞坐不住了,决定亲自到北京请功邀赏。11月19日,《申报》刊登“北京电”,谓“应桂馨业已抵京”。[107]其抵京后情形,据云“初则伏匿于东城某显者家”,“最后乃居于李铁拐斜街同和旅馆”,“有时则匿大外郎营某宅”。其父与妻亦到京,居于骡马市大街长发栈。应“每夕徜徉于八大胡同,骏马高车,其行如驶,且有护卫多人蜂拥而行”。[108]其时已是“二次革命”国民党人惨败之后,想必应夔丞以为自己已经安全无虞。1914年1月17日,应于某处嫖妓并大吸鸦片,又于夜半招妓唱曲,查街军警不知其为应夔丞,将要拘拿,应夔丞气焰熏天,原形毕露,曰:“我乃民国首功,又杀宋教仁之功首,现在政府将予我上将,并酬勋二位及国库证券百万,今我逸兴遄发,乐此以消永夕,干汝何事?”[109]两天后,即1月19日下午,应夔丞忽于津京快车上被刺身亡,当时情形,报纸曾详细报道:

一月十九日下午,应夔丞乘四点三十分之快车,由京赴津,同行者有执法处高等侦探李桂芳、王芝圃二人,据称系保护应夔丞赴津也。车经落垡时,车上忽喧传头等客车上有人被刺毙命,旅客闻之,人皆惊愕,犹欲一睹厥状,争先恐后,群向头等车去。此案发生后,最先声喊报信者,即系与应同行之王、李两人。行车稽查员闻报,径往探视,当即盘诘王、李二人,据云不知实情。又云车行半途,二人因事暂离头等车,而往他处,少焉方回,则见应已被刺绝命矣云云。顷刻之间,应某被刺之音耗已传遍各车,旅客一时慌乱无措,殊有谈虎色变之态。须臾,车抵天津总站,站上已有侦探及警吏多名守候,盖已得电报矣。车方停止,有多数旅客下车,争相告语,斯时站上人众咸欲往头等客车一视,虽由路局加派巡警弹压,而惊惶之状已极,车站秩序几为之紊乱。站警皆用刺刀向众示威,始稍为安静。车中某客述当时情形云:车距津站不远之时,突有一华人由头等车出来,口吹警笛,并大喊有人被刺,当时餐车内有六七外国人,正在用膳,闻信急起往应车内,见死者横卧榻上,身穿灰白色长褂,足着西式皮鞋,而长褂上已染有血渍,其色鲜红。凶手所用之刃,形似外国猎刀,刀口长六寸,其锋甚锐。车室内血渍狼藉,杂物散乱,足征应未死之前,必与凶手有极猛烈之格斗也。另有白磁茶壶一具,拖掷地板上,已成碎粉。又有皮包一个,其皮面上有一裂口,似系用猛力以划破者。最堪惊异者,室中猛力争扎,而室外竟无一人觉察也。当稽查员探视时,偕一西人按死者之脉,则其手已冰冷,盖应死已久矣。闻同行之王、李二人到津站后,旋即送交审判厅看管,而应之尸体亦已拍照存影,以作参考云。[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