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能: 我与中国科学院(1956—1977)(第4/7页)

宋:名义上是什么关系不知道,看样子院革委会是受工、军宣队领导的。

熊:1967年7月成立院革委会,一度由它负责全院工作;然后,1968年9月,工、军宣队进驻,它们又管革委会?

宋:对。凡是有派工、军宣队进驻的研究所也都如此。

熊:工宣队和军宣队又是什么关系?

宋:他们似乎没分谁高谁低。科学院总的工作归刘西尧抓,他是总理派的联络员,是第一把手。

熊:他不归工、军宣队管?

宋:他管工、军宣队。大概通过领导小组、党的核心小组之类的组织来管。不过我对当时是什么领导体制并不清楚。

熊:“五七办公室”除了管干校,还管别的吗?比如说,那时候各所都要搬出科学院的“高楼深院”,下到农村、工厂去接受再教育,这方面的事情你们管不管?

宋:我们只联系干校。搬到三里河后,办公室人员精简,领导“五七办公室”的人是院革委会委员周信,下面只剩三个人,一人联系一个干校。一个是我,分工联系科学院在湖北潜江的五七学校;另一个是孙国杰(原国家科委的),负责联系在河南罗山的五七学校;还一个是王喜(他是从国家计量局调来的,计量局当时由国家科委代管),分工联系在河南确山的五七学校。

熊:既然是“三科”合并,那么,中国科协的五七干校归谁管呢?

宋:中国科协原来由国家科委管。他们下放的人肯定不在湖北潜江,是不是科委的干部主要下放在罗山干校,科协的干部主要下放确山干校,还是这两个五七学校都有科委、科协的人,我就不清楚了。

熊:您联系湖北潜江的干校,具体做什么工作?

宋:没做太多的事。就是各所下放人员时,由各所报名单,我们组织买火车票,送他们上火车;处理五七学校的来往公文;有些人下放时,要带家属去,得由“五七办公室”来批,我们就给五七学校写介绍信。

熊:干校的运动你们管不管?

宋:干校的运动由干校的领导班子管,我们不管。

1972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

熊:离开“五七办公室”后您去了哪里?

宋:大约在1971年夏天,我被调到业务一组。当时业务一组有一位负责人叫黄正夏(原国家科委的,全国科技会议时被安排到科学院计划局当局长),我在他底下工作,他还带我到某研究所去参观访问过一次。我在那里只待了三四天,不知是谁(可能就是黄正夏)通知我,让我去参加全国科技会议的筹备工作。业务一组有不少人参与筹备工作。

熊:业务一组管全国的科研,由它来筹备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是名正言顺的。业务一组当时大概有多少人?

宋:我不清楚。业务一组下面还分几个组,我被分配在放射性同位素组,该组由黄正夏兼管,包括我在内,组里一共只有三个人。他们通知我去参加筹备工作,刚开始时事情并不太多。

熊:什么时候开始筹备?

宋:好像是在清查“五一六”运动的中后期。开始时“九一三事件”似乎还没发生。我记得在一个晚上开筹备会,武衡召集的,有白介夫、甘子玉、老应(应幼梅)和我六七人参加。筹备组内白介夫是我的顶头上司。武衡在会上宣布说,上面已批准开这个会,要抓紧筹备工作,决定成立一个临时党支部。武衡念支部委员的名单,支部书记好像就是武衡,支部委员中有我。

然后就派一些人分别到一部分省、市去调查。为了互相通报情况,成立了简报组。简报组由白介夫领导,组内有三个人,老应、孙鸿烈(他原来是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刚从五七干校上来)和我,由我负责。他们调查的结果由我们编入简报。筹备期间出了几期简报记不得了。当时我们对会议的目的、开法等都不清楚,因此有一期简报专门提出一些我们模糊不清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为“到底林彪路线是极左还是极右”。这些简报是打印的,发行的范围不大,因筹备会议的人并不多。不知科学院是否保存了这些简报,国家科委(后来改名为科技部)肯定有,全部会议资料都在那里。

除简报组外,还有个典型材料组,负责去全国各地收集情况,了解先进典型,由科委的一位同志负责。还有纪要组,由甘子玉负责,“文革”后他到国家计委当副主任去了。整个筹备工作由刘西尧总抓。

当时去外地调查的人回来汇报,相当多的城市认为林彪路线是极左,对科研工作造成很大的破坏(课题停了、人员下放、仪器设备弄没了,等等)。这些情况在简报中大概都有所反映。在我们出了那期提问题的简报之后一段时间,我收到了刘西尧的批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到底林彪路线是极左还是极右”这个问题旁写了“形左实右”。我对此很不理解——因为我一直认为林彪路线是极左。我估计,刘西尧很可能把那期简报所提的问题或简报本身向更高层的领导汇报过,在得到指示之后,他再写了那些批示。

一直筹备到1972年夏天(8月),会议正式开始,在友谊宾馆的科学会堂举行。大约有几百人参加,各省、市、自治区除科技局的行政负责人参加外,都还有几位别的代表。开会就按省、市、自治区分组,科学院还组织了一些人当联络员,负责了解各组的讨论情况,反映代表们的意见和要求,各组写的简报也由联络员转交给我们简报组。

负责整个会议的领导小组是三个人——刘西尧、迟群、武衡。筹备组的原班人马改为从事会议的组织工作,仍分为简报组、纪要组、典型材料组等几个组,此外还有一个会议办公室(或秘书组),负责管代表们的衣食住行等。我仍分工负责简报组,老应当副组长,组员有孙鸿烈,还新增加了徐锦舫(原国家科委的)、刘晓桂(原综考会的)等。纪要组的负责人是原国家科委的甘子玉,江天水参加这个组。典型材料组还是由筹备期间的那位同志负责。

简报组在筹备期间是由白介夫领导的,在正式开会前,突然通知说白介夫要调到北京市科委,并且要率领一个科学代表团到美国去访问,简报组改由武衡直接领导,出的简报由他批了就可以付印。接着又通知我,简报组由吴良珂(原国家科委的)领导,要出的简报经吴看后再送武衡最后审批。

当时吴良珂对我说:“送简报不用每天都直接去找我,你把简报弄好了,从我住房的门缝里塞进去就行了。”他大概起得早,这样第二天一早他就能及时看到。他看完后给武衡,武衡一批,我们就印(由刘晓桂专门负责跑印刷厂),然后拿回来在会议上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