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疑案(第4/6页)

穆虎回到南京,将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高梦箕。老高没见过真太子,对宫中之事也不甚明了,一时间难辨真伪。见少年言之凿凿,老高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宁可信其真,便私自将其秘密转移到了杭州,暂时安置在侄子家中。

奇怪了,高梦箕为什么不直接向朝廷奏报,而是将真假难辨的太子秘密转移呢?

原来,朱由崧出于自身皇位的考虑,早在几个月前就迫不及待地凭借“路边社”的报道,以朝廷的名义宣告崇祯皇帝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已经死亡,上了谥号。此时突然冒出一个太子,如果公之于众,恐怕是凶多吉少!

高梦箕想等一等,但该少年在杭州一点儿也不老实,到处招摇过市,喝高了就满嘴跑火车,搞得人们议论纷纷,满城风雨。万不得已,高梦箕准备将此人转移到金华,但流言蜚语已经四处散播开来,很快就能风传到南京。

为了争取主动,无可奈何的高梦箕于次年正月,正式向朝廷上奏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举朝震惊!刚处死一个“王子”,又钻出一个“太子”,这不是“活见鬼”吗?还让不让弘光皇帝活?

即便是真的,也要把他弄成假的!——朱由崧心里未必没有这样的念头。

让朱由崧感到幸运的是,经内臣李承芳、卢九德以及当年太子的讲官刘正宗、李景廉等人辨认,这个少年显然不是真太子。

第一,经内臣验视,此人“面貌不对,语言闪烁”;

第二,讲官回忆,太子“眉长于目”,此人不符;

第三,根据西宫袁妃回忆,“太子有虎牙,脚下有痣”,此人也不符;

第四,讲官对当年的情况进行询问,少年所答皆非。

此时,出使北京的左懋第也发来密奏,说北京出现了所谓的“太子”,真伪难辨。情势复杂,弘光朝廷对这个“太子”的真实性更加怀疑。

经严加审讯,少年承认自己本名王之明,根本不是什么太子。最关键的是,少年供出了“幕后主使”——高梦箕的仆人穆虎。

尽管兵科给事中左戴英认为穆虎的背后还有人,但弘光皇帝、马士英等人并不打算深究,没必要再整出什么“十八罗汉”、“七十二菩萨”之类的自讨没趣。最后,假冒太子的王之明、“主使”穆虎被打入大狱,高梦箕负连带责任被革职。

案子办成这样,也就算是破了,但疑点依然存在:到底谁是主使?

不着急,一会儿再说。

——“童妃案”,发生于弘光元年(1645年)初。

某日,有一位童姓女子自河南而来,自称是弘光皇帝的原配妃子。刘良佐率先得报,让妻子对其进行询问。女子说自己现年三十六岁,十七岁入宫,册封为曹内监。女子向刘妻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时有东宫黄氏,西宫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乱不知所在。氏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啮背为记,今在宁家庄。”

宫闱之事,刘良佐两口子更是抓瞎,赶紧送到南京,由弘光皇帝亲自勘验。自己的老婆,总该认识吧?

得到奏报,朱由崧既抑郁又气愤:我做个皇帝容易吗?假王子、假太子也就算了,怎么凭空又冒出个老婆来?

想都不用想,朱由崧直接作了批示,将此女子送镇抚司羁押审讯。怒火难平的朱由崧还当廷作了澄清:

第一,我的原配是黄氏,早逝,继妃李氏,死于战乱。

第二,我当初不过是郡王,哪有资格立什么东宫、西宫?

果然,该女子经不住严刑拷打,被迫招供说,自己其实是周王的妃子,以为是周王做了皇帝,认错人了。

最终,假冒妃子的女子被羁押,不久后死于狱中。

相比于其他两个“疑案”,这个案件应该是最清楚的。因为弘光皇帝作为当事人,已经作了澄清,而且这个澄清符合相关的历史记录和制度。

但实际上,在“三大疑案”中,“童妃案”的疑点最大。

就算女子后来招供的是真,她确实是周王的妃子,但朱由崧没有资格立东宫、西宫,同样身为郡王的周王当然也级别不够。这说明,该女子也不是什么周王的妃子。

她到底是谁,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怎么敢冒充别人的老婆?

和尚冒充王子、少年冒充太子,都有投机的成分在里面,反正见过的人也不多,时间长了也记不清楚,说不定还能浑水摸鱼。但是,冒充一个大活人的老婆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当朱由崧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失忆?

所以,“童妃案”最大的疑点在于:这是一个毫无胜算的冒险,女子为什么还要自寻死路?

按照这个思路,接下来要问的就是:谁让她这么干的?

妥了,看似毫无关联的“三大疑案”,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疑点——到底谁是主使?

解密

解开“三大疑案”的谜团,实际上就是回答三个问题,我可以先告诉大家答案,当然,仅供参考。

第一,“三大疑案”是孤立的,还是相互关联的?

答案:有关联!

第二,“三大疑案”的主使是谁?

答案:不知道。

不过我可以推测,无论主使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东林党。

第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

答案:拱倒朱由崧!

归纳起来就是:有一群东林党,为了将朱由崧赶下台,精心策划了几桩案件,最后以失败告终——这就是“三大疑案”背后的惊天秘密!

有了答案,我们再对“三大疑案”的案发过程进行复原。

“选嗣总决赛”落败后,东林党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继续大肆攻击马士英,以及后来被“破格提拔”的阮大铖。

想当初,东林党在“国本之争”、“明末三大案”中都取得了辉煌胜利,没想到在南京竟然阴沟里翻了船。一夜回到解放前,东林党人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东林党表面上痛斥马士英、阮大铖,实际上是借以表达对朱由崧的不满。不敢打主人,那就打狗给主人看,马士英、阮大铖成了弘光皇帝的“替罪羊”,饱受攻讦。

骂了几个月,东林党并没有达到目的,朱由崧继续玩,马、阮继续贪,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东林党连香味都闻不到。

对手太强大,斗争手段需要升级,东林党开始下狠手。于是,被重金收买的大悲和尚出现了。大悲和尚假冒王子不过是幌子,真实的目的是要制造舆论,也就是那句至关重要的话“潞王施恩百姓,人人服之,该与他作正位”。

按照东林党的计划,通过牺牲一个大悲和尚,唤起群臣的“良知”,将当初“选嗣”的案子再翻出来晒一晒,说不定就能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