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 莫干山(第3/4页)

我同膺白曾经商量过:我们将来做些什么事以贡献于社会?二人都同意“不拘一格”。因此我们立了一愿“受诸社会,报诸社会”,但视需要,没有成见。至此,他提议在乡村尽一点力,从义务教育着手,我立刻赞成怂恿,乘自己健康,可多加一分心力。我们决定尽量用自己的力,方符报答之意。在开始进行时,我向膺白表示我的决心和服务方法:他空闲,不需要我时,我不插嘴;他无暇,事情需要我,我决不卸责。这工作在二十个年头中,四分之一时间在膺白生前,一切宗旨规模由他手定,其余四分之三时间在我手。经过抗战,力不从心,事倍功半,我将在后面《战后之莫干农村》章中自白。此处记膺白所开倡之事,先节录感忆录中郑性白、张镜心二先生文,说明他躬与其事的经过。郑、张二人都是我们工作同仁。

郑性白《黄先生与莫干小学》如下:

“我从小没有父亲,家境困难,除母教外,全靠国家和社会的培植。近年常居莫干山,每次经过乡村,总看见许多小孩,或逗留道旁,或嬉戏山间,一无所事,这当中不知耽误了多少聪明有为的青年。我国自古以来,成功的将相以及各种大学问家,多半是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在这样山清水秀的莫干山四周的乡村中,正不知蕴藏着多少聪敏可造的儿童,但是他们的父母都无知识。在国民教育还不能普及的我国,眼看着他们又得学着他们的父母,岂不可惜。把一个国家建设在这样的国民身上,又岂不危险。回想吾幼年曾受社会的帮助,现在也应做些社会事业,这也是应尽的义务。所以我在购买山上五百零九号房子的一年,同时在山麓的庾村也买了十几亩园地,想将来在那里办一个小学,同时做一点改进农村的工作。在一年以前,因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徐公桥主办乡村改进很有成绩,就托黄任之先生物色一位办学并主持农村改进的人,但至今尚未找到,无形中又搁了一年多。不意‘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相继发生在南北,邻国的谋我愈急,国事日非,所以我想要为社会尽一点义务,也得趁这还有可为的时候了。”这是吾们故主席校董黄膺白先生在“一·二八”事变定后对吾一番很恳切的谈话。四月下旬开始选择办学的适宜地点,因为庾村已在一年前设有乡村小学一处,想在山麓其他方面另择一未有学校的地点,但多是山村,人口稀少,交通又不便,后来查得庾村学龄儿童有一百多人,而在学的只二十人左右,曾去参观了一次,在上课的不过十一二个学生。据校长说,开办时也曾有三十几个儿童入学,后来都中途辍读了,家长都不明了子女求学的重要,实在没法办理。从他的说话里,可以知道这个学校还没有适合于村民的要求,我把这个情形报告先生之后,先生为审慎计,决定亲自做一次视察。在隔日我陪着先生步行到庾村,走进西面山谷里的一个小村叫做莫干坞的,看见许多天真烂漫的儿童在溪边玩着,先生问他们空着为什么不去读书,他们只低下头去微微一笑。后来碰着一位老者,先生就和他谈话起来,知道这个小村子里也有三十几户人家,大约有二三十个儿童,都还没有上学。先生问他为什么小孩子都不读书?他说:“庾村虽然有一个学校,但是在汽车站外面,小孩子走过车站总不大妥当。况且我们农家的孩子读这些洋书也没多大用处,要想自己请个教师来教他们又没有钱,也请不到好教师。”先生问:“那么要是我请一个教师来教他们怎样?你们村子里有没有房子可以办学校的?”老者说:“那当然好的,那面这个庵(手指着一箭路外的白云庵)倒是六开间门面的房子,要是可以用,那么学生上课和先生住的地方都够了。”说到这里他才想起问:“先生你尊姓?是哪里来的?怎么这样好?肯请教师来教我们的孩子读书?”待我替先生向他说明来历之后,那老者惊讶地叫了一声:“原来是黄部长先生。”一种虽未见过面而景仰已久的神态毕露在面上,就此到庵里去商量着怎样修理校舍,怎样招收学生等问题。后来先生对吾说:“你看他们望儿女读书的心是如此之切,我们赶紧筹备,决在最短期内开学,你一个人先教授起来,让他们早一天有得读书也是好的。”第二天清早,先生手里拿着一张图来对吾说:“我昨夜半夜睡不着,我想办学校总得建筑几间校舍起来,一方面兼作将来改进农村的办事处才好。我已拟了一张校舍草图在这里,你把它誊清一下,就给营造厂估价,我想最好在举行开学典礼的一天,同时行奠基礼。”一所五年来很觉适用的校舍,就是这样脱稿在先生半夜的不睡之中。

张镜心《黄先生之农村事业》如下:

自民十七以还,黄先生频岁山居,常以暇日遍访山陬村落。以深入民间,故于农村生活见闻亲切,目睹村人知识之幼稚,身体之羸弱,道德之媮薄,与夫生产手段之拙劣,益觉乡村为国家之本,以如此之乡村与人民,何以兴建近代国家,而抗敌图存。于是决于莫干山麓之“庾村”,手创农村改进事业,以为实验而资倡导。黄先生所以以莫干山麓之庾村为初期实施改进之区域者,因于庾村之自然的与社会的情形有明晰之观察也。庾村四围皆山,修竹茂林,经冬常绿。西有莫干山,满缀近代建筑,不啻一幅风景油画。然而蚩蚩者方冻馁之是虞,比年交通愈便利,汽车可以直达京杭,而农产山货之运输,依然惟人力是赖。呜呜汽笛,传来近代消费之风,硁硁农人,不改中世生产之旧。五年以前,成年者仅二三人曾受旧式教育,儿童则皆失学,风俗浇薄,苟安懈怠,侥幸自私,复多染有饮酒赌博之恶习。故庾村实为崩溃中之典型的中国农村。黄先生既决定以庾村为改进区域,即根据以学校为中心之原则,于二十一年六月设莫干小学于地点较为适中之汪家村(组成庾村之一小村),其始僦民居为教室,辟荒地为运动场,继即自建校舍,半年而落成。廿二年三月,借一通力合作之事件为动机,组织“莫干农村改进会”,组织既具,村人亦以学校为一切活动之中心,于是按步骤实施预定之计划:

一、自教关于儿童教育,设有莫干小学。成人教育,由学校辅助改进会办理之,设有农民夜校、农民教育馆等。

二、自养

(1)改良蚕种之推广前数年来,丝价惨落,蚕业大衰,经改进会提倡新法推广新种后,黄先生授意,特许以土种掉换新种,如有损失,照土种预计收获赔偿,收入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