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太上皇帝(第2/4页)

贰 李敷之案

公元470年,拓跋弘称帝第五年,北魏朝廷发生了两件大案。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和南部尚书高平公李敷谋反。慕容白曜和李敷双双被斩,朝野震惊!

两件案子互不关联。慕容白曜是慕容燕国的嫡系子孙、北魏著名将领,刚刚取得南征胜利。他率军苦战三年,从宋朝手中夺得山东和淮北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慕容白曜谋反了吗?没有一点证据。皇帝说他谋反就是谋反。

文武大臣们震惊之余,莫名其妙,聪明人自然洞悉其中的奥妙。

乙浑专权之时,慕容白曜曾经党附乙浑。乙浑的党羽很多,为什么别人不追究,单单不放过慕容白曜呢?因为拓跋弘希望借此警告那些不听话的大臣,我连战功赫赫的慕容白曜都敢杀,何况你们!

就在人们战战兢兢之时,又发生一起大狱。这起案件是拓跋弘亲手策划,指使人告发李敷。

皇帝给大臣下套,大臣岂有活命?拓跋弘为什么要置李敷于死地呢?拓跋弘并不是要李敷死,而是要让李敷的三弟李弈死。他最终目的也不是要李弈死,而是给“太上皇”一点颜色瞧瞧。

因为李弈是冯太后的情人。

李弈和李敷出自赵郡李氏,北方高门之一。李弈年少进宫做侍卫,是一名禁卫军官,为冯太后除掉乙浑出过力。李弈漂亮英俊,才艺出众,冯太后一见钟情。

不到三十的女人独守空帏,怎么也说不过去,二人两情相悦。太后拥有男宠,这在北魏帝国历史上从未有过。拓跋弘之震怒可想而知,感觉受到侮辱。

与太后通奸,无论鲜卑贵族还是汉人豪强都无法接受。拓跋弘准备利用此事煞一煞太后的威信。

事情不能张扬,尤其是宫帷隐私。不能从李弈下手,那样做等于“此地无银三百两”。只能从亲戚入手,李弈的大哥李敷。治李敷的罪要有一个恰当的理由。李敷做事谨慎,为官清廉,没有犯罪事实。

谁可能掌握李敷的罪证呢?谁告发李敷,朝野才会相信呢?只有他们内部的人。李敷不犯法难保亲戚朋友不犯法,拓跋弘想到了李䜣。

李䜣与李敷是发小,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突破口就是他!

拓跋弘一查,果然李.任相州刺史时收受贿赂,贪赃不法。于是,便指使人告发,一个连环案形成了。

李䜣的案子报到朝廷,不明真相的李敷还在为他极力掩饰开脱。拓跋弘下诏把李䜣押回平城受审,经过调查审理,贪赃枉法证据确凿,应当处死。

就在李.将被处斩的前天深夜,女婿裴攸悄悄地探监,告诉岳父说:“朝廷已经暗示了,如果你能够主动揭发李敷的罪,可以免死。”李䜣开始不肯,“我与李敷恩情过于兄弟,我怎么可能诬告他呢!”

李䜣试图拔下头簪自杀,解下腰带自尽,终因求生欲望强烈,没有死成。

千古艰难唯一死,不面临绝望,谁也没有真正勇气,谁也不会对自己下手。

李动摇了:“我根本不知道李敷犯过什么法,有什么办法!”裴攸道:“这事明摆着,是皇上要杀李敷兄弟,岳父大人何必做替死鬼。有个叫冯阐的人被李敷害死,家人对李敷恨之入骨。我找他们,一定能探听到李敷兄弟的罪行。”

李䜣向死亡屈服,最终和李敷的仇人范标一道上书告发李敷兄弟三十余条罪状。

拓跋弘当然大怒!李敷兄弟当然人头落地!李䜣当然继续做官!

拓跋弘自以为得计,孰不知聪明人都看得出其中的猫腻。杀慕容白曜,显出他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杀李敷兄弟,给人一种狡诈狠毒、不择手段的感觉。

冯太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眼看情人被杀却无能为力,心里恨透拓跋弘。

拓跋弘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寒心的官员们反倒同情起冯太后。为什么会出现一边倒的格局呢?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南北朝史料极度缺乏,历史研究落后。我们无从确切知道当时发生的具体情形。

拓跋弘和冯太后的争执离不开个人恩怨,但是对于鲜卑和汉人豪强来说,他们关心的并不是两人孰是孰非,而是两人的国家政策。

首先,是对教育体制的看法。中国高层对教育的看法基本不离老子的那段著名理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就是著名的愚民术。上层垄断知识,实施精英政治。从古到今,我们一直在用,所以中国人很愚昧。

隋唐之后,为笼络人才实行科举,科举其实也是一种精英政治,即用精英来管理国家,用懂文化的少数精英来统治众多的愚民,以保持国家稳定。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仍然是科举,而非全民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哀叹过:“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与其搞急功近利的所谓经济特区,莫如集中钱财普及教育。建好各种大学和技术学校,你喜欢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有什么特长就上什么学校,根本不需要考试。如果我们早这么搞,就不会造成现在这种十三亿人口60%的高小水平。也许有人会反驳,我们现在经济发展得很不错嘛。别忘记,你不过是在卖资源、卖人力,卖过之后呢?还卖什么?

科举制度打上深深的儒学烙印,因为考试范围基本在四书五经的框架之内。这是冤枉孔子,孔子是个大教育家,门下弟子三千,当时中国才多少人口,什么环境?如果换成现代条件下,孔子绝对是主张普及教育的第一人。

有些道理看似复杂其实简单。拓跋弘少年气锐,主张普及教育,当然不是全民,那个时代没有条件,而是抛弃门阀限制。鲜卑贵族看不起教育,认为只要弓马娴熟、懂得牧羊放马就行,知识无用。汉人豪强垄断受教育的权力,对于官办教育不感冒。

其次,拓跋弘看重廉政建设。一支清廉的官员队伍是精英统治必需的,因为国家依靠精英们管理老百姓。官员出了问题,国家就完蛋。这和全民教育不一样,全民教育人民的素质很高,可以通过选举将自身的利益表现出来,比如制定法律、选举官员等等。

拓跋弘严法肃贪,又不主张班禄制。当时北魏是贵族做官,贵族做官是为国家出义务工,再者鲜卑贵族也反对拿薪水,因为一旦拿了薪水,他们就无法享受原始部落分配制度的一些特权。

用长远的眼光看,知识无疑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长于权谋的冯太后自然比拓跋弘圆滑老道。冯太后向群臣暗示,北魏帝国需要一次改革,一场增加财富的伟大变革。

面对支持率的急剧下滑,年轻的拓跋弘又一次意气用事,出人意料地作出惊天动地的举动:禅让帝位!皇帝做得没趣味,不做还不成吗,我要参禅!真这么简单吗?没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