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文成复法

经历了太武帝末年的腥风血雨,拓跋濬登上北魏皇帝的宝座,是为文成皇帝。两三年间,鲜卑少年天子走遍帝国的万水千山,足迹南到汉人豪强的聚居地信都、中山,北至塞上六镇。和同时代的南朝少主们不同,拓跋濬思考着帝国的未来。文化建设是国家的凝聚力,没有文化的帝国不会长久。拓跋濬下诏复佛,修建了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云冈石窟。取消太武帝拓跋焘的禁佛令,亲自为沙门师贤等五人落发,佛教由此大盛,佛界称之为“文成复法”。

“文成复法”不是简单的佛学复兴,而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古往今来,人们总把两晋南北朝定义为黑暗三百年,野蛮三百年。暗黑的世界里怎么会有云冈石窟那么恢弘美丽的艺术之花。

壹 云冈石窟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如此生动地描绘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气势宏伟的盛大景象。云冈石窟位于平城西面的武周山南麓,气势宏伟,雕刻精细,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

拓跋濬为世界所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动工开凿了云冈石窟。然而他本来的目的,并不是为未来世界贡献一座艺术宝窟,而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塑造一种有别于儒家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新型文明,消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尖锐对立,调和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

拓跋濬时期的云冈石窟称为“昙曜五窟”,是第一期工程。之所以叫“昙曜五窟”,因为主持开凿的是一个名叫做昙曜的沙门。昙曜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高僧,风骨刚毅。年少出家,在凉州学习佛法。魏国统一北方,昙曜来到中原,受到当时的太子拓跋晃的礼重。太武帝灭佛,捣毁佛像,坑杀和尚。沙门僧众大多还俗避祸,连佛家领袖师贤都蓄了发。但是,无论拓跋晃怎么劝,昙曜坚持不还俗,法服器物一刻不肯离身,人们由此叹服敬重他的为人。

“昙曜五窟”为云冈石窟的开端,窟风方整,窟外门楣处雕饰精美。五处洞窟雕刻出释迦像五尊,形体高大,面相方圆,深目隆鼻,神情庄严肃穆,身躯健壮高大,均着褒衣博带。宁静安详的意境与气度恢弘的情调相交融,大有胡汉一家的风采。

五尊佛像威严,穹隆阔大,象征着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和文成帝等五位皇帝,据说与其真实相貌惟妙惟肖,一个痣都不差。文成皇帝拓跋濬意图明显,皇室血统与佛祖连结,“皇帝即佛”。

对于中原来说,拓跋魏国是外来征服者。拓跋鲜卑人不肯全盘汉化,难以融入汉人中间。拓跋濬希望用外来的佛学确立拓跋皇权,统一人们的思想,淡化儒学影响,维护鲜卑和汉人的团结。

云冈石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瘦骨清像”是汉人的艺术风格,“浑厚纯朴”是草原民族的艺术情调,两相融合,象征汉鲜卑一家。云冈石窟使中国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来自东北、蒙古高原、西域,甚至中亚、西伯利亚等地的人们和中原人一道慢慢成为一个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讲,北魏帝国不仅继续着汉人的多血统,而且奠定了多民族的中国。

经过历代北魏人的努力,蛮族洪流退落,魏都平城变成佛教圣地。云冈石窟有一处门楣联写道:山色随云秀,佛灯共日长。

但愿大同云冈石窟永远见证民族团结,非一国之大同,而是天下之大同,世界之大同,实现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社会理想。正基于如此的想法,北魏政府相当看重对西域的经营。

古代西域即今新疆,指玉门以西,葱岭以东之地。西域诸多小王国在经济上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联系中国与印度、伊朗、希腊、罗马世界之间的伟大商路——丝绸之路就穿过这些绿洲。匈奴和两汉为控制西域诸国相互争夺,主要是为了谋利。汉为了商道,匈奴为了财货。拓跋濬则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

佛教自印度传来,西域是必经之地,丝绸之路带来了印度文化、宗教和艺术。大批布教的印度佛教徒从这条路来到中国。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可以扩大佛学影响。

北魏帝国平定凉州,在敦煌设立军镇,实际控制西域大部地区。丝绸古道的威胁来自北方的柔然和南方的吐谷浑。

吐谷浑经过吐谷浑、吐延、树洛干、阿柴等数代可汗的努力,占据了青海、甘南、四川西部数千里土地。吐谷浑王拾寅继位之后,继续前任政策,在北魏与刘宋之间寻找平衡,宋封拾寅为河南王,魏封西平王。

吐谷浑的摇摆政策令拓跋濬不安,拓跋濬决定教训一下吐谷浑。魏军集中凉州诸道军和统万、高平军镇的兵力分两路发起进攻。魏军到达青海西宁,拾寅可汗弃白兰逃往昆仑山。魏骑渡河追击,掠获牲畜三十多万头,终因瘟疫流行而退军。此后,魏国皇帝持续对吐谷浑用兵。

柔然是北魏帝国的心头大患,不仅仅牵扯到西域,而且关系帝国生死。北魏必须确保漠南大草原的安全,这里是北魏畜牧业和军事基地。畜牧业是鲜卑贵族的重要收入,漠南诸部落为帝国提供兵源和军马。此外,对柔然和高车等草原诸部的劫掠仍然是取得财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自道武帝开始,柔然始终是北魏帝国军事打击的重点,拓跋濬也不例外。

公元458年十月,拓跋濬从凉州调回渔阳王尉眷,征调十万骑兵,十五万战车,亲自率军出击柔然。大军到达阴山,忽逢暴风雪,北风凛冽,天地混沌,雪雾迷漫,大雪掩埋了魏军营帐。拓跋濬准备还师,尉眷不同意:“我们动用大军,声势已经造了出去,离开都城不远突然班师,蠕蠕一定怀疑国内发生动乱,必来骚扰。将士虽寒,不可不进!”

魏军冒雪前进,屯军车仑山。接着,越过大沙漠,旌旗千余里,人马战车遍布草原。柔然处罗可汗吐贺真,那位独一无二的大汗望风而逃,柔然别部几千帐落向魏军投降。拓跋濬效仿两汉刻石记功而还。

吐贺真气病而死,郁久闾予成登上汗位,号受罗部真可汗,意为仁慈的大汗。仁慈大汗倡导和平,十余年不犯魏国边境。

平定边患的同时,拓跋濬的政治举措卓见成效。北魏帝国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国民的士气,历代皇帝提倡简朴的作风赢得了士民的尊重,恤灾救荒的举措增加了帝国的威信。北中国摆脱西晋以来民不聊生的局面,北魏帝国开始走向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