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

10月底,马德里皇宫,西班牙国王官邸的管理员收到来自政府的通知,要求他们把一幅最瑰丽的画作从墙上取下来。这幅油画描绘的是查理五世,16世纪初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西班牙国王。这次取下画作并不是为了装修,而是要放到仓库里。因为皇宫正在为10月29日将要召开的中东问题国际峰会做准备,而这幅屠杀了众多穆斯林的基督教统治者的画像显然不合时宜。马德里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击败了华盛顿、开罗、日内瓦和海牙,成为40多年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首次进行高级别会晤的最适当场所。巴以领导人同意与埃及、叙利亚和该地区其他国家领导人会面,共同讨论和平问题,这次峰会推动了1993年《奥斯陆协定》的签订,同时也促成了以色列近几十年来的相对和平。[1]

如果美国和苏联没有达成新的合作意向,马德里会议就不会召开,这两个冷战期间的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问题上较劲了几十年,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中,资助、武装对方的反对派。布什和戈尔巴乔夫是这次会议的共同主办人。“布什总统和戈尔巴乔夫总统请您接受此次邀请。”可能来参会的人都收到了这封信,其中包括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元首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领导人。他们都答应本人或者派出高级别代表团来参会。

7月,布什在莫斯科访问期间,双方就马德里峰会达成了意向。而早在8个月前的巴黎,人们已经开始为马德里峰会的召开铺路搭桥。欧洲的国家元首在1990年11月与美国和加拿大的领导人进行了会晤,这次会议被人戏称为“冷战期间的和平会议”。他们利用最近的东欧事态的进展、柏林墙的倒塌和铁幕的消失促成了《巴黎宪章》的签署,标志着新欧洲得以诞生了——这个文件消除了东西方在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隔阂,为成立“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贝克相信此时此刻,冷战真的结束了。他的想法与其说是基于《巴黎宪章》的签署,还不如说是因为苏联的所作所为。苏联的领导人和美方就几个月前萨达姆·侯赛因领导下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问题达成了共识,这是自1945年雅尔塔会议之后,苏联第一次与美国携手解决重大的国际危机。在巴黎,为响应布什总统的直接请求,戈尔巴乔夫同意和美国联合起草一份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授权对萨达姆使用武力。戈尔巴乔夫驳回了强硬派顾问的观点,信守了自己的承诺,给布什及其国际联盟攻击萨达姆并将其赶出科威特,并包围伊拉克提供了时机。[3]

美国在海湾战争取得胜利之后,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陡增,这给华盛顿创造了推动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之间召开和平会议的机会。在莫斯科政变失败以及任命潘金为苏联外长之后,苏联表示支持此项具有新动力的倡议。苏联在1967年“六日战争”后,终止了与以色列的外交关系,两国关系直到1991年10月才得以恢复。出乎华盛顿意料的是,苏联这么做并没有征询他们在该地区的主要盟友——叙利亚的意见。中东的一切事务都朝着美国希望的方向发展。那时,布什向到访的中东贵宾——巴林酋长,评论了苏联的新政:“我们并不认为他们的回归是为了威胁我们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贝克将开始与中东领导人举行一系列的会晤,不论是会见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沙米尔,还是会见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贝克都自信地说:“苏联还是完全支持我们的。”[4]

戈尔巴乔夫完全支持美国对中东未来的计划,但是苏联内部的形势使戈尔巴乔夫在国际舞台上即将做出的承诺大打折扣。这种危险的状况与国际政治中近期发生的另一件大变动颇有些相似。1990年11月的巴黎峰会,打开了通往马德里和平会议的大门,然而,此次峰会却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最后一次出席国际会议。当她在法国首都进行谈判时,她本人所在的保守党核心成员在英国议会的一次投票迫使她辞去了首相一职。对于英国人来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波茨坦会议的重演,因为丘吉尔也曾因英国选民的迅速流失而被迫离职。现在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马德里会议可能也是另一位国际政坛重量级人物的告别演出,此人正是戈尔巴乔夫。

在动身前往马德里的前夜,布什在其日记中这样写道:“最近的情报表明,戈尔巴乔夫的在任时间可能不长了。”几分钟前,布什已经在录音机中录下了这么一段话:“简报指出,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和他共同参加这种性质的会议。时光难以倒流。”

我很清楚,现在的戈尔巴乔夫和中央政府都已经今非昔比了。他一直在失势。我很想知道他现在的心情。他在核武器问题上仍然很重要,但对于所有的经济事务,在我看来共和国将越来越自行其是。弄清楚他的心情会很有意思。我记得不久前他对叶利钦简直无法忍受。1990年6月当他来戴维营时还清楚地说,叶利钦不会有什么前途。可是,现在一切都变了。[5]

10月28日下午,戈尔巴乔夫离开莫斯科前往马德里时情绪低落。现在,在苏联首都,叶利钦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即将到来的美苏峰会和国际和平会议,这样通常会成为头版头条的新闻,如今已经退居成次要事件。而且媒体对戈尔巴乔夫的报道常常很不利。苏联外交部长潘金回忆道:“‘不存在的国家的使者’是莫斯科新闻里典型的标题。”戈尔巴乔夫对这些小事相当敏感。在马德里,一个记者天真地问道:“你要离开莫斯科,那么谁将接任你的职位?”这位苏联总统反唇相讥:“我还是总统,没有人要接替我的位置。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没人要让我下台。”[6]

赖莎答应陪她的丈夫一同前往马德里。从8月份中风到现在,她的身体已经恢复了一些,但视力却更差了。今后的生活中,克里米亚的经历会一直困扰着她。她不再去克里姆林宫,因为叶利钦在那里。当戈尔巴乔夫的权力明显不及以往了,她发现周围的人与她生疏不少。她与戈尔巴乔夫的忠实助手切尔尼亚耶夫起了冲突,所以切尔尼亚耶夫到现在还躲着她。出于这个原因,起初切尔尼亚耶夫拒绝去马德里,但戈尔巴乔夫希望他来。在飞往马德里途中,切尔尼亚耶夫和其他总统助理讨论峰会的议程时,赖莎坐在机舱另一端的沙发上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