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8/15页)

荀彧本名门大族之后,祖父、父亲、叔伯都是一时名臣。荀彧并不是一个呆板的书呆子,也不是一个流于虚伪的“小人儒”,他不尚虚名、眼光独到、心思缜密、不拘小节,有很强的政治才干。

荀彧为曹操出了很多关键的计谋,比如建议奉迎汉献帝至许昌、为曹操保全兖州三城、献计扼袁绍于官渡,等等,并且推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曹操一直称荀彧是自己的“张良”。

但在荀彧的心中,他称臣并为之出谋划策的,从来都是汉室,而不是曹操。《后汉书·荀彧传》说荀彧:

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

所以,荀彧从心里是忠于汉室的,他从政,是为了实现儒家忠君爱国、治平爱民的政治理想。

一开始荀彧帮助曹操,是因为那时候的曹操,确实有匡扶汉室的心愿,在诸多军阀中独树一帜。他帮助曹操成长,也是希望曹操强大之后能辅佐汉室,如此汉朝才有复兴的机会。

可是,随着曹操的势力扩大,再加上底下人不断地哄抬、推波助澜,曹操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不臣的心思就越来越明显了。

早在曹操打败袁绍的时候,曹操领了冀州牧,企图趁机扩大冀州的领地。荀彧就提出过建议,阻止了曹操越轨的行为。

这一次董昭又联合百官,“进谏”给曹操封爵颁锡,曹操谋朝篡位的心思暴露无遗,眼看汉室岌岌可危,荀彧又怎么能沉默呢?

或许朝中还有大臣也忠心汉室,可是大都畏惧曹操的势力,所以卑屈顺从。数来数去,也就只有荀彧站出来,慷慨进言,加以阻止,荀彧说:

(曹公您)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意思说曹操最初是起义兵匡扶汉室的,凭借忠贞获得民心,君子应该有仁爱、谦退的操守,加爵颁锡的事,非常不合适。

曹操听闻,很不高兴,于是加爵颁锡这事就暂时搁置。在狂欢的暴民中,保持冷静、保持与众不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当此整个朝野都在谄媚曹丞相的时候,荀彧却直接表明了反对的立场。曹操非常惊讶,当然,他更多的是气愤。在他心里,荀彧应该一直站在自己这一边!

但是,这件事告诉他,荀彧所忠心的,并非自己,于是,绝望、气愤,加之枭雄的霸道,使曹操起了杀心。

等到这年东征孙权的时候,曹操就故意要求荀彧到前线效力。大军走到濡须(今安徽无为北),荀彧染病,就留在了寿春(今安徽六安市),不久,病死在了那里。

关于荀彧之死,还有一个版本,可能更可靠,也更有戏剧性,记载在《魏氏春秋》中。说荀彧病了,曹操命人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却空空如也,什么都没装。荀彧是聪明人,知道曹操的意思——你的俸禄已经吃完了。

古代认为人生来有多少福禄米粮都是固定的,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吃完,阳寿就该到头了,于是他凄凄惨惨服下毒药,栖栖遑遑愀然身亡,寿仅50。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完荀彧之死,又略有悲怆、充满无奈地跟了一句:

明年,太祖(曹操)遂为魏公矣。(《三国志·荀彧传》)

仅仅只一个荀彧,又怎能抗衡这满朝文武的庸鄙呢?

陈寅恪先生说的第一类士大夫,除了荀彧之外还有不少,比如汉末党锢之祸的李膺、陈蕃等人,比如之前说过的孔融等人,尽管这些人都被杀了,但是杀,又岂是杀得完的?

军阀越要杀他们,就越证明了暴力对他们的畏惧,越证明了他们所秉持精神的可贵,就越证明了他们是正确的。

这类士人,前赴后继,始终存在。比如,杀了孔融,荀彧就冒出来了;荀彧死了,又冒出了一个曹植。

曹丕和曹植

213年,曹操受封为“魏国公”,成为真正的诸侯王,开始营建自己的封国。

以前曹操的职位是丞相,爵位是侯爵,那么,从法理上讲,这就意味着丞相的任期满了,下一任丞相是谁还不知道,得由天子重新任命。而侯爵,则没有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权利。

但是魏公就不一样了,魏公是公爵位,下一任魏公一定是曹操的子嗣,并且公爵非常尊贵,有资格祭祀天地和立曹魏宗庙。这就等于在汉天子的领土内,专为曹操辟出了一块合法的、属于曹操的小诸侯国。

213年秋天,曹操的魏国定都邺城,开始建立天地祭坛、曹氏宗庙。

曹操的名爵确立下来了,那么对于魏国而言,选择谁为曹魏的继承人,就成了头等重要的大事。

遍观曹操诸子,长子曹昂已死,最宠爱的曹冲也死了,剩下的儿子们,就只有曹丕、曹植、曹彪的可能性最大。曹彪是一个武将的材料,不适合搞政治,所以实际上,继承人就会在曹丕、曹植中间选出。

这一年,曹丕26岁,曹植22岁。

曹丕和曹植都很受曹操的喜爱。曹操雅好文学,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曹丕、曹植也都是大文学家。父子三人文采俱佳,合称“三曹”,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段罕见的佳话。

但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同样喜好文学的曹丕和曹植,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

曹丕文武双全,虽说文采比之曹操、曹植略有不及,但仍然是非常牛的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个写七言诗的诗人,《燕歌行》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名句;又是第一个成体系的文艺评论家,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文学评论《典论·论文》就是他写的,“建安七子”这个提法,也是从曹丕这儿来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人物。

其次,曹丕的武术也非常人能比,他精于骑射,剑法高超,并且自负自己剑术天下第一!要是在小说中,这可就是风清扬、东方不败之类的人物了。

据载,曹丕少年遍访名师,了解各门各派剑法的优劣,并跟河南剑术名家史阿学习剑法。有一次,曹丕同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一起饮酒,大家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剑术上。邓展武艺高强,精通各种兵器,还能空手入白刃。但曹丕认为邓展所学并非上等,剑术路子不正。邓展当然不服,一定要比画比画。当时甘蔗刚入中原,两人就各拿一根甘蔗“比剑”。结果呢,未经几合,三中邓展手臂。邓展不甘心,要求再比。结果这次只用了一个回合,就击中邓展脑门!左右皆惊,登时对曹丕另眼相看。

以上说的是曹丕才能,至于性格呢,《三国志》说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就是说他在与人交往方面狡诈多智、深藏不露。曹植曾经也写过诗称赞曹丕,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