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5/20页)

王敦大为冒火:“周自己找死,你哭什么!”

“周是忠厚长者,也是你的好友,为官正直,不结党营私,想不到却遭到你的毒手!”王彬越说越激动,大骂王敦,“你兴兵犯上,杀害忠良,我看你就要大祸临头了!”说得慷慨激昂、声泪俱下。

王敦怒道:“你以为我不敢杀你吗?”

周围的人连忙劝王彬赶紧起身道歉,王彬牛劲上来:“脚脖子疼,不能下拜!”王敦说:“脚疼、脖子疼,哪个更疼?”王彬一点也不怕,始终拗着不肯下拜,王敦也只好作罢。

事情终于告一段落,没多久,王导整理中书省档案,偶然发现周当初上书营救自己的奏章,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好人,他拿着奏章大哭道: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晋书·王导传》)

这句今天还常说的俗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就这样结束了

王敦战胜晋元帝,开始有了不臣之心,于是在这年四月率师返回武昌,准备肃清反抗力量,然后篡位。

322年闰十一月十日,晋元帝司马睿病逝,年仅47岁。晋元帝节俭恭谦,但是政治手腕明显不足,所以导致最后的悲惨结局。

第二天,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

王敦大权在握,遥控朝局,大事都要经过他的手,不臣之心,人尽皆知。

不过,东晋就是那么有趣,即便是要谋逆的权臣,依旧性情豪迈、名士范儿十足,还让人觉得十分可爱。王敦每次喝醉酒之后,都会手持铁如意,敲着痰盂配合节奏,吟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痰盂经常被他打出豁口。

王敦手下有两个人,一个叫钱凤,一个叫沈充,这两人是十足的小人,性情阴鸷,纵情任性,违法乱纪,百姓恨之极深。目光短浅、谄媚迎合,是小人的特点,他们深知王敦篡位的心思,于是积极迎合,至于长远如何,他们才不管!

有个名叫熊甫的参军,见钱凤、沈充胡作非为,知道必然大祸临头,有次趁着酒兴,半醉半醒地劝谏王敦:

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佞幸在位,鲜不败业。(《晋书·沈充传》)

王敦脸色一变:“小人指的是谁?”

熊甫只好闭口,他知道王敦已无药可救,于是辞职告归。临别前,他写了一首诗,担心即将发生的惨变,抒发心中忧虑之情:

徂风飚起盖山陵,氛雾蔽日玉石焚。

往事既去可长叹,念别惆怅复会难。

这首诗比较好理解,就是说狂风刮起来,笼罩山陵,雾霾蔽日,最终玉石俱焚。过去的事让人无限追忆,今日一别,再想见面恐怕就难了。

熊甫是个明白人,他看得一点也不错,王敦的末日就要来了。

似乎是老天在眷顾可怜的东晋王朝,324年五月,王敦病重,钱凤等人只好密谋加快政变步伐。

纸是包不住火的,王敦重病和密谋叛变的消息一并传到首都建康。晋明帝司马绍比他老爸果断得多,他立刻积极部署,王导、温峤、卞敦、苏峻、祖约、王邃等一批厉害人物,纷纷占据要害,东晋朝廷进入备战状态。

不仅如此,王导还布置了一个王敦的灵堂,放出消息,说王敦已死,借以壮己军威、动乱敌心。明帝司马绍趁机发出诏示,指责王敦、钱凤、沈充等人的种种罪状。

王敦看到诏书,大为愤怒,病情加重,连床都下不了,但是他仍准备躺在床上率军南下——这老兄要是把如此劲头放在收复失地上,估计晋朝早就光复了,可惜,他只懂得窝里斗。临出发前,王敦召来郭璞,让他算一下这次军事行动的吉凶。

郭璞起了一卦,分析后告诉王敦,不能成功。王敦一直怀疑郭璞的立场,听了这话,心中不快,认为郭璞说假话,于是死死盯着郭璞问:“那你再算一算我的寿数是多少?”

这种问题,是摆明了为难郭璞,不过郭璞还真就算了。他又起一卦,低头占算,没多久抬头说:

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

意思很明显,要是起兵南下,死期不远;要是待在武昌不动,且活着呢。

王敦大怒,寿数该多少就是多少,怎么还和我造反挂钩了?你这是摆明着威胁我不许我造反啊!他话带杀机恶狠狠地问郭璞:“那你能活多久呢?”

郭璞答:“命尽今日中。”

王敦更加生气——你连死都不怕?那我就让你真死,让你应验你的预言,于是下令,即刻杀掉郭璞。紧接着,《晋书》又写了一大段神奇的事迹,好像郭璞真到了了然生死的地步。

郭璞问行刑者:“打算在哪里杀死我啊?”

“南冈头。”

“哦,那一定在双柏树下。”

到了一看,果然是在两棵大柏树下,郭璞又说:“还应该有一个大喜鹊窝啊。”

大家就纷纷寻找,但是没找到,郭璞说一定有的。后来,果然在树顶找到了,因为枝叶茂密,所以开始没有发现。

十多年前,郭璞在街上看到一个老兄,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并送给他一件衣服。这个老兄不认识郭璞,坚决不受。郭璞说:“你拿着吧,日后自然知道我为何如此。”到了这天,这个老兄突然发现,自己奉命要杀的,就是当年馈赠自己衣服的那个人。

郭璞死时,年仅49岁。

杀了郭璞,王敦决意造反到底。自己不能动,就命表哥王含和钱凤发兵,沿江东下,攻打建康。但是朝廷早有准备,王含的军队很快失利。

七月,王敦听到战败的消息,悲愤交加,病情加重。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遂安排后事,命儿子王应在他死后称帝。没多久,就应了郭璞之言,溘然而逝。但是王应根本没按老爹的计划来,他把老爹的尸体埋在议事厅的地下,然后什么事也不管,整日喝酒寻欢作乐。

王敦一死,大势消弭。东晋朝廷的军队反扑起来也是很猛的,王含、王应、沈充、钱凤等纷纷战败,逃亡中都被部下杀死。

东晋建国,尚未安稳就迸发的王敦之乱,就以这样的方式,莫名其妙、稀里糊涂地结束了。

兰亭集会

353年,即历史上有名的“永和九年”,

以王羲之为首,广邀当时文采风流的大名士共42人,

于春三月三日,到会稽山阴的兰亭,

趁着修禊的习俗,举办了一次大雅集。

苏峻之乱

王敦之乱后,东晋又面临了一次小考验。327年,爆发了苏峻、祖约之乱。苏峻在平王敦之乱中还出了大力气,一转脸自己又叛乱;祖约是祖逖的弟弟,这两人也联手来谋反,东晋王室也真是多灾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