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盐铁争誉 第一章盐铁会议(第4/4页)

唐王孙道,天生烝民而立之君。君上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保护普通百姓之利益的,如果百姓无利益,又要立什么君上?桑大夫身居广厦,穿锦衣,食粱肉,哪里会想到百姓居漏屋,穿粗褐,食糟糠的苦楚。

桑弘羊冷笑道,我为官几十年,都是凭借我的才能,一点一滴致富的。我家中奴仆无不耕作织布,积累纤微,才能居广厦,穿锦衣,食粱肉。我本人自从十三岁进宫侍候皇帝,就日夜思念国家之用,寝而忘寐,饥而忘食。算筹不离于座前,天下万事都在心中检查百遍,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哪像你们这些儒生,只知道摇唇鼓舌,昧于实事。况且你说百姓食糟糠狗彘之食,你自己却肥头大耳,为什么不先揽镜自照羞愧一下呢?

唐王孙满面通红,张口结舌道,桑大夫,你身、身为御史寺首脑,名列、列三公,威名传遍天下,没想到说话却如此、如此刻薄,难道、难道不觉得大有失自己的身份,亏缺朝廷体面吗?

桑弘羊眼睛也不望他,淡淡地说,说实话,我平生最看不起你们这些轻薄儒生,今天算是客气的了。

两边的儒生们面面相觑,他们大概没想到桑弘羊会是这样的一种姿态,竟然当场就给他们脸色看,这些天下郡国举荐而来的人才,在他们的家乡,虽然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官吏对他们至少在表面上是彬彬有礼的,毕竟朝廷屡次下诏,有尊崇儒术的意思。这次诏书征召他们进京,沿途官员也都客气有加,可是在承明殿上,他们的脸面丢尽了。

但桑弘羊的气焰并没有压制他们的意志,反而激起了他们每个人的愤怒。他们对此也无所畏惧,因为在领他们进未央宫之前,已经有人告诉他们,除了明目张胆地攻击先帝之外,他们心中所有的想法都可以而且应该无所顾虑地全盘托出,无须担心言辞的尖刻。他们再迂腐也当然知道这些告诫的意图,所以桑弘羊这句话一落,他们的言辞终于也渐渐尖刻了起来。他们要进行攻击了。

真正好的东西不需要装饰,所以金玉不需要雕琢,西施不需要描画。如果是粪土之墙,怎么涂饰都没有用;如果是嫫母无盐,怎么描画也是白费功夫。你们这些儒生同样是表面上华饰,其实肚子里全是糟糠。平常在家里,恐怕是连一群鸡都管不好罢,更何况是治民。

儒生们听了桑弘羊这番毫不掩饰的轻慢话,再也不客气了。一个中山国来的儒生刘子雍大声道,再好的金玉也需要雕琢,和氏璧如果不雕琢就不会晶莹剔透;周公这样的大圣人,也求贤若渴,需要贤人来教导他。不像某些朝廷官吏,不喜欢读书,愚蠢而好自用,卑贱而好自专,这就像船没有了楫桨,一定会漂没于百仞之渊的。

这场辩论从早食开始,一直进行到下铺时分,除了日中时太官破例给他们送来了午餐,辩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儒生们挽起袖子轮番上场,桑弘羊和丞相御史两府的掾吏也争先恐后地反驳。儒生们虽然不时地遭受桑弘羊言辞的屈辱,但是心中也不得不佩服这个老头子的博闻强志和清晰的头脑,他的自负不是没有道理的。很显然,他对天下形势的了解和各种计数的掌握要远远超过他们这些儒生。相反,儒生们惟一的优势便是对民间疾苦有着亲身的了解。但这尚远远没有达到说服对方的地步。互相都说不服,这是各种辩论一向的结果。最后,他们双方都看清楚了,一个人的理念可以如此的顽固,即使面对着对方举出来的一大堆铁铸似的反证,也永远无法认同对方的观点。因为你自己也掌握着同样的一堆证据。他们都累了。如果没有田千秋的一次次打和场,天知道他们还会辩论到什么时候。但显然,田千秋也是倾向于桑弘羊的,这虽然不排除田千秋对桑弘羊威势的潜在畏惧,但也有可能,当他亲身经历过具体政事之后,他们也无法认同儒生们有时充满理想的偏激。虽然政策也许要改,但只能渐进,而不能太突兀。

五个月后,未央宫的诏书传达,罢除酒榷酤官,天下百姓终于恢复了自己酿造酒的权力,每升酒从以前的十六钱降到了四钱。这就是五个月前那次辩论带来的惟一好处。而盐铁、均输还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只要大汉王朝的旌旗还在广漠无边的瀚海猎猎飘荡,只要列嶂列城还在一尺尺沿着流沙向西挺进,只要满面风霜的戍卒还在各个烽燧之间来回巡行,盐铁、均输就必须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