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暗算(第2/4页)

人人保持沉默地从面无表情的吕布身边走过,从上千士兵的埋伏点走过,入宫接受董卓的训话。

不错,是训话而不是商议。正所谓时过境迁,当吕布都识时务从丁原义子转变为董卓义子后,董卓觉得再和这些失去抵抗能力的官员们讨论问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他弱智。为了证明自己不弱智。董卓悍然宣布:

“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

人人沉默。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沉默很多时候并不意味着赞同,但董卓以为这就是赞同。

因为无人公开反对。

但是,董卓到底还是错了。

有人站出来公开反对。

袁绍。

袁绍雄赳赳气昂昂站出来公开反对的时候,有个人在心里为他发出轻叹。

曹操。

很多年后,当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得袁绍对人生深感绝望之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比袁绍强的地方其实就在这声轻叹里。

这是一声审时度势的轻叹。袁绍和曹操的政治智慧高下立判。因为曹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反抗其实都是无效的,比如这次,明显的力量不对等。反抗?那不找死吗?!

袁绍却觉得,未必。

袁绍以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站着他叔太傅袁隗。今天这夜宴,是太傅袁隗领着百官来参加的。可以说他是领衔主演,董卓要想把戏继续演下去,领衔主演的面子不能不给。

换言之,他董卓不能拿他袁绍怎么样。

但是袁绍错了。

因为董卓明摆着谁的面子都不给。今天这场戏,他董卓要当唯一的主角。谁想罢演,拿脑袋来说话。

董卓的剑拔出来了。

袁绍的剑也拔出来了。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太傅袁隗却冷眼旁观,似乎乐见其成。李儒见此,一个可怕的想法突然在他脑中浮现:这老头,莫非想以自己的侄子做牺牲品,以制止董卓的废立计划?

毕竟,当场杀死当朝太傅袁隗的侄子以迫百官就范,这样的政治冒险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玩的。因为后果难以预料。李儒暗示董卓,要玩政治交易,不要玩政治冒险。

李儒所谓的政治交易是,放袁绍一条生路,以换取袁隗对董卓的政治支持。

董卓同意了。

他之所以会同意并非是因为他对李儒的计谋有多么认同,而是因为吕布。

不错,是吕布。这个董卓的新义子在刚才董卓和袁绍的对峙中不发一言,立场暧昧,令董卓心里很不托底。他突然间明白,敢情今晚这场大戏的真正主角不是袁隗,也不是他董卓,而是吕布。

吕布统领伏兵,他倒向谁,谁就将胜出。虽然在名义上,此人已是董卓的义子,但是这样的年代,亲儿子都靠不住,一个刚刚投诚过来的新义子怎么靠得住呢?董卓不能不为自己留一手。

太傅袁隗也不能不为自己留一手。

好处是明显的,侄子袁绍的性命可以保住。

自己的官位可以保住。

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赢得官心。因为百官们现在也看明白了,这天下迟早是董卓的天下,强与之对抗,那叫以卵击石。虽然在某些时候,以卵击石可以获取政治清誉,但更可能失去脑袋。人,还是现实一点比较好。再说了,这江山原本也不是他们的江山,该着急的也不是他们,何苦操那份心呢?

对百官们来说,现在最需要的其实是找一个政治品格代言人,以代其受过,以换取所谓的良心安宁。而堂堂的太傅肯出头做这件事,怎不令他们感激涕零?!

太傅袁隗终于和董卓达成政治交易。

一切皆大欢喜。

在曹操惋惜的目光扫视下,袁绍带剑黯然离开了这场夜宴,成为一个毫无收获的出局者。

可以说,除了曹操外,人人对他视而不见。

的确,袁绍是试图为大汉江山证明些什么或保卫些什么,但是现在看来,这竟成了一个人的行为艺术,甚至是未获掌声的行为艺术。当然了,曹操是非常理解众人的鸵鸟心态的,只是可惜了袁绍,到底成了这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曹操玩味再三,良久,他将惋惜的目光从袁绍身上收回时,却在无意间瞥见吕布正死死地盯着自己,似乎想看穿什么……

曹操心里一惊,觉得今后的天下,这个叫吕布的人,怕是要掀起一些波澜了。

哭是最愚蠢的办法

董卓成了相国。

在陈留王协被其以一个庄严肃穆的仪式推上皇位后,董卓成了史上最强悍的相国。

因为他可以带剑上殿。他的剑锋,常常有意无意地指着年仅九岁的汉献帝,令这位还不到青春期的小孩搞不明白一个人世间的常识,皇帝大还是相国大?

很多人也搞不明白。他们唯一能搞明白的是,有两个人死了。

少帝和何太后。

这两人其实是不想死的。即使被董卓赶下台后偏安一隅,他们也希望可以好好活。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好好活就是有意义。但是董卓注定不让他们好好活了。因为董卓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好好活就会有人活不好。他不愿意做后者。

总而言之一句话:少帝和何太后必须死。

没有任何借口。

果然就死了。

董卓派人鸩杀的。这两人死时和董卓派出的鸩杀人员发生了一些肢体冲突,似乎对人间充满了无限的留恋。但是鸩酒的力量毫无疑问是强大的,它不容置疑地扼杀了这股不符合董卓意志的留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少帝和何太后离开人世的时候有一个人在睡觉。

汉献帝。

这个喜欢睡懒觉的小皇帝是在几天后才知道,他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这样的事实让他不知所措。因为以他的年龄,他还不知道,什么叫死,就像不知道什么叫生一样。

司徒王允知道。

司徒王允不仅知道什么叫死,还知道什么叫死于鸩杀。

他害怕这样一个事实,就像害怕自己也可能遭遇这样一个事实一样。

不是没有这个可能,是他奶奶的太有可能了。董卓连少帝和何太后都敢鸩杀,还有谁不敢鸩杀的?!

所以他落泪了。这眼泪,是半缘修道半缘君的眼泪,一半为大汉江山而流,一半为自己的前程而流。

很多官员眼睁睁地看着大名鼎鼎的司徒王允流泪。这是在他府上,众官员是为王司徒庆生而来,却没想到遭遇了如此这般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