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连三月(1937年7月~10月) 七七事变(第3/5页)

大谷告诉今井,入夏后,东京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在北平可能会发生像柳条湖那样的事变。对大谷来说,中日关系已经进入一种类似于他探险一样的迷局。

大谷回去后向近卫报告。大谷说得不错,近卫上台后,东京就有个小道消息越传越神:今年夏天,最晚到秋天,北平也许会发生什么事。

这时的陆军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是永津佐比重(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3期,茨城县人),永津跟矶谷一样,也是特别关注中国南方一举一动的“中国通”,甚至在中日开战前很长一段时间,他和矶谷是所有日本“中国通”里脑子最清醒的(开战后此人开始犯昏)。他认为:蒋介石倡导的“新生活”运动,实际上已演变为针对日本的全国总动员。因为蒋和他的政党过于自信,所以“侮日”? 。

在这样的背景下,陆军的强硬派认为:对中国打击一下,就可以改变他们抗日的局面。

石原莞尔非常忧虑。

这家伙是真忧虑。他担心前方的日军蛮干,破坏他的“开发满洲、亲善中国、降伏苏联、驱逐英国,最终与美国决战”的构想。

田中隆吉在绥远闹事时,当时在关东军做参谋的武藤章(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5期,熊本县人)也跟着掺和了。绥远出事后,石原飞往前线,质问田中和武藤:你们瞎闹啊!那两个人笑道:我们学的是当年的您啊!而现在,不听话的武藤又跑到他手下当作战课课长了。

所以,在陆军省军事课向中国又派出一个“旅行者”(冈本清福)时,石原叫他留意一下北平的日本驻屯军有什么不对劲的苗头,如果有的话,要及时掐灭,并特别叮嘱:留意一下中日士兵步哨间的摩擦,一定要拿出解决办法。

1937年7月,中国大地酷热难当,华北正在发生的事态已使中国到了“最后的关头”。

月初时,因水平有限而被石原莞尔戏称为“上等兵”的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军部建议,即使出于对苏联备战的考虑,也该打击一下中国,改变中国的抗日态度。

中国这边,年初时,军事委员会秘密出台了《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在敌情判断中认为,一旦战争爆发,日本将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大部兵力沿平汉线和津浦线向南寻找中国军队主力决战;一部分兵力攻略山西。海军将封锁大陆海岸线,并派兵在山东青岛、江苏海州(连云港)登陆策应陆军。

还预测,日军会在上海登陆,威胁南京。这个预案分析了战争初期的情况,“或不即实现大规模之武装冲突,而由局部战斗以揭开其序幕……”点出了揭开中日大战序幕的七种情形:

日军扩大冀东伪组织,袭占平津;

日军以武力威胁中国北方将领(宋哲元),实现华北自治;

日军增兵上海,以海空军袭击南京,威逼中国让步;

日军利用伪军,入侵绥远;

日军以防共为名,在中国自由行动,并利用走私破坏中国的行政和经济;

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

日军封锁台湾海峡,攻占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

1937年7月7日就这样来到了。

拿过望远镜,看看这一天,除了很快出场的关键人物清水节郎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停留的镜头:

我们看到了胡适。胡适身边是北平市长秦德纯。后者正在给胡适等人饯行。他们要去庐山。当然不是去避暑,尽管那是个清凉世界,而是应已经当上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的张群之邀请,上庐山参加全国各界人士谈话会,内容是有关越来越危险的时局的。除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外,这一桌人,还有天津南开大学政治系教授罗隆基、北平法商学院教授陈豹隐等人。

现在,再把镜头给这一天的主角:清水节郎。他跟他的士兵正在整装出发。或许他还冲着镜头笑了一下。清水是日本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的中队长,军衔是大尉。他的部队驻在北平附近的丰台。

丰台在北平西南面,平汉、平绥、北宁、津浦铁路在这里通过,地理位置是相当重要了。开始的时候,这里有第29军的驻军。酒井隆卸任日本驻屯军参谋长前,发现了丰台的重要性。走之前,他派日军进驻了丰台。在丰台,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中日军队连续发生械斗,就差开火了。宋哲元见事情要闹大,就把军队撤了出来。就这样,丰台成了日军在北平外的最重要据点。

看过一张清水的照片,瘦长脸,留一字胡。说到日军的胡子,有必要谈一下。电影电视剧看多了,所以在我们的印象里,日本军官留的都是希特勒那种胡子,在嘴唇上留圆圆的一小撮,也就是所谓“卫生胡”。其实不是。明治时代的日军高官,喜欢留“仁丹胡”,就是类似于一字胡,但两边向上反翘的那种。到后来的昭和时代,留这种胡子的就少了。对比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5期到25期最著名的那几十个昭和军阀的标准照,你会发现,留“卫生胡”的,只有后面出场的下村定(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0期,高知县人)一个人,更多的人留的还是一字胡或称八字胡。

中下级军官也是这样。清水节郎这一年三十来岁,在丰台的日军兵营,他攥着军刀,看着士兵们打理行装,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

趁清水愣神的时候,我们说一下日军的装备。

日军军装是土黄色的,这我们都知道。军帽则分两种,一是礼装帽(大壳帽),二是战斗帽。战斗帽在九一八事变后才开始装备陆军,帽体土黄色,帽檐跟帽体结合部是黑皮革带,帽中间有黄五星。帽子下面还得垂下来几片布帘吧?实际上,带有布帘的战斗帽,在1938年以后才在日本军中使用的(主要防蚊虫,尤其在南方作战时要戴这种帽子)。战斗帽体积很小,可以直接在上面戴钢盔。日军戴的是“90式”钢盔,精钢制造,里衬皮革。戴钢盔时,规矩的戴法是,里面的战斗帽帽檐冲后(以防遮挡视线)。我们看很多影视剧,日军士兵戴着钢盔,里面的战斗帽帽檐也冲前,那是演员瞎戴。脚上穿的是胶底皮靴。

日军士兵的单兵武器,说起来并不先进,是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出品的“三八式”步枪(每个士兵战斗前配120发子弹),这种步枪的射击距离是2400米,带有“30式”刺刀(60厘米长,小仓兵工厂制造)。日军使用的机枪,是“11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还有“28式”重机枪。军官拿“94式”手枪,至于佩带军刀的资格,则涉及军衔。

除元帅这个荣誉称号外,日军军衔分16级: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按规定,到了曹长级别的,也就是分队长(班长),才有资格佩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