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连三月(1937年7月~10月) 南苑之痛

1937年7月8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1937年3月接替张群)紧急约见日本驻华大使提出抗议。

王宠惠,广东东莞人,甲午战争那年,考入天津北洋西学堂(天津大学),后留学美国耶鲁大学,成为民国时代最著名的法学家之一。“民国范儿”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学而优则仕,业而优则仕,有一大批学者型和实业家型的官员,先看个单子:王宠惠、王世杰、顾维钧、吴鼎昌、陈光甫、张公权、翁文灏、朱家骅、王云五、罗家伦、蒋梦麟、俞鸿钧、吴国桢、张厉生……其中,翁文灏是中国第一个地质学博士,朱家骅是著名地质学家,王云五是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罗家伦是中央大学校长,蒋梦麟是北京大学校长,陈光甫和张公权是银行家,另一些人如俞鸿钧、吴国桢、张厉生属于名重一时的才俊。

对于王宠惠来说,也确实是老资格了,在北洋时期就出任过内阁总理,年轻时还跟民国另一外交奇才顾维钧参加了九国华盛顿会议,那一代人突出的学识与外交才华,给西方人和日本人留下深刻印象。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在延安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并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与国民党达成谅解,接受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共赴国难。

此时,蒋介石在庐山。

“西安事变”后回国的汪精卫(当上了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也在庐山。

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四川整军(将川军刘湘的部队国军化),跟随何去的还有顾祝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江苏涟水人)。正在上升中的军政部次长陈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8期,浙江青田人),也在庐山。坐镇南京的要人,此时只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军事委员会的一些委员。

听到事变的消息后,蒋介石在庐山下了一道命令:

命令孙连仲(行伍出身,河北雄县人)第26军立即向保定一线集合;庞炳勋(东北测绘学堂,河北新河人)第40军一部向沧州集结;万福麟(行伍出身,吉林农安人)第53军向北平以南的固安、涿县一线前进;高桂滋(陕西讲武堂,陕西定边人)第84师前进到北平西北的怀涞;中央军汤恩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38期,浙江武义人)第13军开向临近北平的南口,并在保定设置行营,以徐永昌(陆军大学4期,山西崞县人)为主任、林蔚(陆军大学4期,浙江黄岩人)为参谋长。随后,又补充了一个命令:把中央军捷克式野战炮第7团北调保定,归孙连仲指挥。

命令下去后,蒋介石一惊,想起在山东老家的宋哲元来了,于是立即给宋发电报,叫他赶紧到保定调度,不要再回北平!他怕宋哲元跟日本人达成什么协议。在给宋的电报中,蒋称: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在庐山上,蒋先后给宋发了15封电报)。

但宋哲元还真有主意,死活不听,直接去了天津,拜访日本驻屯军司令部。在宋达到天津前,北平市长秦德纯一个接一个的电报发向庐山。蒋介石回电,要求其作“必战”与“牺牲”之决心,积极应对事变。但此时,蒋介石对日本人的意图还不太清楚。

蒋介石在7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彼将乘我准备未完成之时,逼我屈服乎。”

庐山紧张,北平那边儿更紧张。

日本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接到牟田口廉也的电话后,立即向秦德纯“交涉”。由于此时宋哲元还在山东老家,负责卫戍北平的第37师师长冯治安正从保定往回赶,北平主事的就老秦一个人,他把电话打到宛平县长王冷斋那儿,命其查明真相。

王冷斋立即把电话打到宛平金振中那里。金营长通查后,发现守城士兵没人开枪,更没日军士兵在宛平城内。王冷斋上报情况,秦德纯命其跟松井交涉。这时已是7月8日凌晨。

王冷斋赶到日本北平特务机关时,冀察政务委员会负责外交的几个人已经到了,那边则坐着机关长松井太久郎、日本顾问樱井德太郎、辅佐官寺平忠辅以及小秘书斋藤,这几个人的中国话一个比一个溜儿。

松井说:皇军士兵失踪,王县长想必知道这是多大的事!士兵丢失时,我们演习的清水中队有可能从背后受到你们的攻击,你们必须对日军士兵的失踪负责!

王冷斋说:你们的演习在深夜,宛平城门早关闭了,难道士兵会飞进城?你们说演习部队可能受到攻击,“可能”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你们也不确定,还是你们想象出来的?况且,我方已奉命调查,守军并未有开枪者,城中更无日军士兵!

樱井说:王县长!你似乎还没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

王冷斋:恰恰相反。

寺平说:哦?

斋藤说:这就对了……

看得出来,这个小秘书一直想插话。

王冷斋说:最近你们的军队一直围着宛平演习,不分昼夜,还不够严重么?如果我们的军队到东京去这样干,想必阁下也不会同意吧!

樱井一愣,说:皇军屯住在这里,依据的是当年跟贵国清政府签订的条约,这恐怕不是你一个县长该考虑的事吧!

王冷斋没搭理樱井,面对松井说:正如樱井阁下所言,我是小小的县长,华北这几年风云变幻,能说上话的都是双方的大员,一县之长,九品而已,在你们眼里更是无足轻重。但松井机关长,国家公事,既在任上,唯有恪尽职守,而无大小之分。调查昨晚之事,本人既然受命,便不敢有丝毫懈怠。

王冷斋是福州人,曾上过保定军校,1935年任北平市政府参事,1937年才就任宛平县长的,身处火山口的王县长,在事变爆发前就一直跟日本人打交道,日本人在他那里没得到任何便宜。放在中日较量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县长,他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很多时候轮不到他说话,但正是在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却有一种特别能令人感动的东西。在赴国难这件事上,只有小人物,哪有小角色!

中日双方谁也没松口。

樱井跟松井用日语嘀咕了两句,然后说:既然如此,不如成立一个联合调查小组,咱们一起去宛平看个究竟。

王冷斋说:愿意奉陪。

小组中方成员有王冷斋和冀察政务委员会负责外交的两个人,日方成员除樱井外,还有寺平、斋藤,一共六人,在清晨赶往宛平。

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朝阳如血。

在路上,寺平对王冷斋说:现在事态严重,中国军队必须撤出宛平,并允许日军进城搜查,否则冲突在所难免啊。

王冷斋回答:我只是奉命调查此事,无权处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