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七(第3/10页)

陕甘协饷归湖北转解片 同治七年十月初五日

再,广东提督刘松山所统老湘营一军,自同治五年冬间入陕以后,凡饷项、军火、帐棚、杂械一切,俱由江南供支。其运送承接之处,一曰清江转运局,一曰徐州粮台,一曰灵宝粮台。三处接递,源源转输。彼时捻踪无定,各军奔驰于道。清江、徐州两处供应繁多,非专为老湘营而设。其灵宝粮台一处,则系奏明专管老湘营饷项。现在捻股荡平,各军凯撒,其转运局、粮台各有长雇之车马,有护送之勇丁,费用浩繁,应即次第裁撤,以节经费。惟刘松山一军奉命西征,所有该军饷项,臣与新任督臣马新贻、抚臣丁日昌面商,仍归江苏接济。俾刘松山无后顾之忧,方能一意剿贼。

其转运之路,则须从长计议,筹一可久之策。从前江南饷项解至清江登陆,由徐州转解汴梁,洛阳等处。入关旱路近三千里,势迂而费多。不若由江路直达湖北襄阳之老河口,再行登陆,则由淅川入荆紫关,旱路三百余里,势顺而费少。该军月饷约计每月正项需银六万有奇,嗣后江苏协饷每月筹银六万两解交湖北省城甘肃后路粮台接收。合之左营、穆营之三万两,刘典营中之一万两,计江苏协济陕甘之饷每月共十万两,均解湖北,由陕甘委员汇同各省协饷,并解襄阳老河口登陆入关。

昨据徐海道高梯禀称,苏、豫交界地方,游兵散勇三五乘骑,络绎来往,枪械驰逐,解饷深恐遗误等语。此时粮台未撤,已有戒心。顷臣已将灵宝粮台裁撤,而徐州粮台、清江转运局明年亦必裁撤,数千里无一营盘,又无台局勇丁护送,陆路太远,实不放心。不若改由襄阳入秦,水路愈远愈便,陆路愈少愈好。至老湘营未经剿捻以前,截至四年五月底止,欠发银九万九千四十九两有奇,尚系两江境内剿贼时之款,仍应由江南筹发。业经臣札饬湖南督销淮盐局分作十个月,每个月筹银一万两解至湖北,交甘肃后路粮台转解该军,以清积欠。臣交卸之际,应将经手事件略为结束,相应奏明,请旨敕下陕甘、江南、河南各督抚查照办理。谨附片陈明,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湘军第五案报销折 同治七年十一月初三日

奏为湘军第五案军需款目,遵旨造册报销,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臣钦奉同治三年七月初十日上谕:“同治三年六月以前各处办理军务,未经报销之案,准将收支款目总数分年分起开具简明清单,奏明存案,免其造册报销。其自本年七月起,一应军需,凡有例可循者,务当遵例支发,力求撙节。其例所不及、有应酌量变通者,亦须先行奏咨备案,事竣之日,一并造册报销。”等因。钦此。所有同治三年六月以前简明清单,分为四案。臣于六年三月初八日专折具奏,并申明三年六月以后至四年五月北征之日止,督饬各员接办,照例报销在案。查四年闰五月以后,湘、淮各军同为剿捻之师,应由臣与湖广督臣李鸿章会同造报,另案办理。其自同治三年七月初一日起至四年五月底止,臣尚未奉旨。剿捻以前,所有随时遣撤及留防之湘军一切用款,仍由臣饬派江西候补知府王延长,安徽候补知府李兴锐、彭嘉玉一手经理,逐款清厘,作为湘军第五案。

兹据安徽藩司张兆栋等督率王延长等详称,仿照简明清单,据实开报之意,而另造细册咨部查核,以符造册报销之意。综计收款第四案简明清单,内实存银九万八百十五两有奇,实存钱七万二千六百八十九千有奇。新收江、皖、湘、鄂各省藩库、道库、关税、厘捐、茶税、盐厘及扣存制造转运等项平余共银七百七十二万六千四百二十二两有奇,内除补放各军欠饷三百四十二万四千七百三十五两有奇,钱一万九百三十一千有奇,协济外省饷银一百三万三千一百五十三两有奇,计实收银三百三十五万九千三百四十九两有奇,钱六万一千七百五十七千有奇。开除正杂各款,实销银三百三十四万七千五十二两有奇,钱三万六千九百一十千有奇,实存银一万二千二百九十六两有奇,钱二万四千八百四十七千有奇,归于剿捻军需下案接办。以上各营用款,自同治三年七月初一日接报起,截至同治四年五月底出省剿捻止,划清界限,各归各报,其有未调剿捻、随后裁撤之湘中、强中、义从、吉左、湘副后、长胜各营,附入此次造销,以了湘军东征积牍入款。不足则酌提五月以后厘金、盐厘两项补足,以清款目等因,具详请奏前来。

臣查从前各路军营办理报销,均按军需则例分款开报,其有与例不合者,必一一迁就,求合乎例而后止。在当时定例,诚以军营用款最易冒销,故于万不能定数之事,而使之束缚于定例之中,所以杜昌滥、定限制,立法未为不严,用意未为不善。然相沿既久,不问用款之有无虚实,但求造册之针孔相符,内外胥吏互相勾结,以册式为秘笈,以报销为利薮,而于公家帑项毫无裨益。臣此次造册报销,严饬各委员认定实用实销四字,不准设法腾挪,不准曲为弥缝,情愿与部例不符,不愿与实数不合。盖部中则例定自乾隆年间,其时全用经制之兵,用部拨之饷,与此次兵由外募,饷由外筹情形迥不相同。即嘉庆年间参用勇丁,而所募之数甚少,所定之例甚略,从未有一军募至十八万之多,行之十余年之久如此次者也。

臣于咸丰三年初募湘勇,系照江忠源营中发饷章程酌量核减。散勇每月四两二钱,亲兵四两五钱,什长四两八钱。在衡州将章程刊刻一次,颁发各营,厥后略有增改。在江西刊刻一次。至咸丰十年在祁门又刻一次。自后遵守多年,不复更改。臣之刊章虽未进呈御览,而东南各省传播已遍,即京师亦闻有流布者,当在圣明洞鉴之中。臣于咸丰七年九月具奏报销规模,同治四年腊月具奏水师事宜,均将发饷数目大概陈明。而骆秉章、胡林翼、乔松年前后所奏,均有照臣处刊本章程发饷之语,是臣营饷章,昭昭在人耳目,断难一字掩饰。兹将咸丰十年所刊营制、营规各一本随折咨送军机处备查。此次报销,即系照刊本核算。从前江南大营请销兵丁口粮每名月支银三两八钱有奇,仍支本身余丁本色口分米粮,加以管带员弁大小约三十余员,盐粮等项连原省坐粮每用兵一千名,每月约需银七千两,请销勇营口粮每名日支钱三百文,钱价酌中折银,每名月需银六两以外,加以管带各官薪水、杂支每勇千名,每月亦逾六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