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红色政权的武装干涉(第2/2页)

[27]如果说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军团,防止盟国在俄国的军需物资落入德军之手这样的理由在战争期间尚可成立的话,那么到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却没有任何撤军的意图,而是继续援助反布尔什维克力量,这恰好说明美国希望通过军事行动促使布尔什维克政权尽早垮台。武装干涉时期美国虽然派特使布利特与苏维埃政府进行和谈,但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布尔什维克政府的情况,谈判不过是在战场上难以取胜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因此,当美国和协约国得知,高尔察克的军队在前线又展开进攻的时候,谈判自然就不了了之。1919年9月,在美国已经考虑撤军问题时,副国务卿隆格在与从前的临时政府驻美大使巴赫梅捷夫会晤时仍然表示:“我们希望援助邓尼金、尤登尼奇和在昔日帝国领土上其他任何有能力坚决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运动。”[28]

为了对抗苏维埃政权,美国和协约国向俄国内各派反布尔什维克力量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据统计,1917年12月1日至1920年1月1日,美国共向俄国内反布尔什维克各力量派别拨款7730万美元。[29]在1919年9月5日,美国经高尔察克同意,向邓尼金的军队提供了30万发榴霰弹、7.2万支步枪、23.5万双皮靴、1500包皮革。[30]

在美国干涉军撤出俄国之后,为了支持波兰进攻苏维埃俄国,美国增加了对波兰的供应。在1920年上半年内,美国援助了波兰200多辆坦克、300多架飞机、2万多挺机枪和其他武器和服装。[31]此外,1920年8月,美国“法拉比”号轮船还从纽约向弗兰格尔部队运送了436挺机枪、247.9万发子弹、456捆钢材、3130支步枪。[32]

美国政府对通过武装干涉推翻苏维埃政府充满了期待,并幻想在布尔什维克党统治垮台后按照美国的社会制度模式来改造俄国。在援助高尔察克期间,威尔逊总统曾派特使前往高尔察克军队驻地。总统希望高尔察克能明确地保证:一旦推翻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的统治,高尔察克政府必须保证土地私有权、民众的选举权和召开立宪会议等。[33]

由于参与武装干涉的各国之间存在矛盾、它们所支持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反对派自身的腐败、美国内反对干涉以及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俄国民众的英勇抵抗等因素,美国和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以失败告终。美国政府此时才真正意识到,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稳固程度远远超出其最初的预料。同时,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很难用武力战胜它。威尔逊对此曾深有感触地说:“布尔什维克的侵略主要是思想上的侵略,你不能靠军队击败思想。在我看来试图用作战部队来阻止一场革命运动,就像用一把扫帚阻挡大潮一样。”[34]

武装干涉失败后,美国政府不得不进一步思考今后的对俄政策。鉴于苏维埃俄国与美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根本的对立和冲突,1920年7月美国政府出台了对苏政策史上的重要文件——《柯尔比照会》,全面阐述了美国对苏维埃政府的立场、方针和政策。照会中说:“目前俄国政权并不是建立在大多数俄国人意愿基础上的,这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尽管他们允许召开立宪会议,但并未保证任何具有民众选举性质的东西。布尔什维克党尽管数量上仅占民众的极少数,却凭借暴力和阴谋诡计推翻了建立在普选制基础上的人民代表政府,夺取了权力和国家机器,并继续依靠这些手段和残酷的镇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对美国政府来说,不可能承认目前俄国政权的合法性”。照会还说,“苏俄多次宣称,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存在及其政权的维持,取决于所有其他文明国家包括美国发生革命。它将推翻和摧毁这些国家的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统治”。美国政府很清楚,第三国际是一个公开宣传以推进世界革命为目标的组织。并且,“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宣称,不干涉他国事务的承诺决不会束缚第三国际组织的活动。因此,毫无疑问,第三国际组织将受到布尔什维克党在其他国家可能设立的任何外交机构的庇护和支持。既然布尔什维克党政府决心要而且必然要图谋推翻我们的制度,而这个政府的国际关系概念与美国的国际关系概念、美国的价值观念又是如此大相径庭和针锋相对,所以我们不能容忍这样的政权,不能承认或友好地接受这样的政府代表,也不能与这样的政府保持官方关系。”[35]

《柯尔比照会》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苏不承认主义政策的正式形成,成为指导美国对苏政策的总纲领。事实表明,无论是威尔逊政府,还是以后的哈定、柯立芝和胡佛政府,都遵循《柯尔比照会》原则,对苏联政府采取对抗和不承认的外交政策。

武装干涉结束后,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和平共处时期。在此期间,苏维埃政府始终没有放弃与美国发展经济联系及外交关系的努力,但由于对苏维埃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持否定态度,美国政府对苏联希望发展双边关系的要求反应十分冷淡。在整个20年代,美国政府一直未曾放弃对抗苏维埃政权的努力,而苏维埃政权对美国政府也始终存在高度的戒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