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斯大林在捷推行联合政府政策(第5/5页)

[84]共产党人在没有把自己的建议提交给政府和民族委员会进行讨论的情况下就把这些法律草案的内容告诉了农民,组织各农民委员会对这些法律草案进行讨论,农民衷心拥护共产党人提出的这些法规。共产党的做法和法律草案的内容引起非共产主义政党的不满和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捷共发动农民进行集会、游行和选派代表团向国会请愿,以此向政府施加压力,最后到1947年夏天,共产党成功地迫使国会通过了这六项法律。[85]

捷克斯洛伐克工业中的老问题是原料和市场,不管以什么观念发展经济,这两个问题都是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两年计划的设计者指望首先通过来自东方的投资以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出口,其次进口原料和从西方购买先进设备。这种观念的倡导者主要是基于国际市场对重工业品的稳定需求,同时对消费品的需要逐渐下降这样的考虑。另一方面,捷共领导层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把两年计划看作是经济行动,而首先是政治行动。它的实现是同“在国内深化革命”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党内的一些激进势力早在制订两年计划时就把它看作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梯”。[86]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苏联同捷克斯洛伐克1946年的贸易额显著提高。1945年贸易额仅为2.65亿卢布,而1946年上半年就达到了24.52亿卢布,提高了将近10倍。捷克斯洛伐克对苏联出口从1945年的580万卢布增长到13.7亿卢布,苏联对捷出口由2.07亿卢布增长到10.82亿卢布。[87]同时,捷克斯洛伐克同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各国也签订了五年贸易协定。同欧洲其他工业国家相比,1945~1947年捷克斯洛伐克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1947年国内工业增长指数达到战前水平的92%,战后欧洲对商品的需求为捷克斯洛伐克工业品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1947年年中,捷克斯洛伐克出口占1937年出口水平的83.6%,而进口达到94.7%。[88]

非共产主义政党指责这种经济发展观念使“捷克斯洛伐克成为苏联和苏联集团国家的‘机床厂和钢铁厂’,它们指出:同苏联和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定所承担的责任超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能力;维持同西方的经济往来有利于国内生产现代化,保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变更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结构是有害的,这将导致捷克斯洛伐克脱离世界技术革命而处于落后状态。它们还认为:经济发展应“从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经济条件出发,考虑到国内原料不足和工人技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经济改革应主要集中在消耗能源最少,而又能最大限度地使用工程师、工人技工的领域”。[89]

的确,经济发展的成就掩盖了潜在的弊病,这种情况在1946~1947年冬天开始反映出来,初期的征兆是对外贸易出现了困难。到1947年下半年,同各国的贸易出现了15亿克朗的债务,并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再加上1947年出现的旱灾,导致粮食供应不足,必须立即进口粮食和饲料。正在这时,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宣布了向欧洲国家进行援助的演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各政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希望参加马歇尔计划。然而,捷克斯洛伐克战后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莫斯科的态度就成为捷能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