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叙瑞典(第3/5页)

又有一批瑞典历史学家如哈仑多夫(Carl Hallendorff)与休克(Adolf Schüok)则认为查理十二实在是企图“保全着一个无可拯救的局面”。至18世纪初年瑞典尚掌握着波罗的海东部的制海权,也仍保有着瑞典陆军的优秀传统。以前在大陆所拓土则富有经济上的价值而缺乏战略上的纵深。所以他眼看着四周各民族国家之兴起,迟早有将瑞属各据点取得之势,他除了自动放弃这些属地之外,也只能先发制人,以攻为守。事之成否不说,此外也别无他法。

今日看来,奥地利本身虽属日耳曼民族,并因王室沾染着神圣罗马帝国之名号,也被属下其他非日耳曼民族附庸拖累,她之企望作北欧之主宰,不免与时代之潮流相违。而且各地采用新教已有一个世纪以上的历史,也不容在此时再将时钟倒推回去。瑞典以波罗的海为内湖,可是如通北海之孔道却为丹麦、荷兰把守。瑞典企图发展商业时即受两国干涉,瑞典之海军亦不足为二国之敌,这国家的人口与资源有限,其长处在国王本人控制多量之土地,每一发生对外战争,即将其一部出卖或颁赐功臣,筹款之后,募苏格兰及德境之雇佣军。所控制之王土经过大量之消耗,则又施行一种带历史性而离奇之法制,称作reduktion的,我们无妨称之为“强迫退田”。亦即新王嗣位时,各人仍有将王土之一部退还朝廷作为新的基础之成例。于是不仅出尔反尔,也因财产权不能固定,影响所及,即种田人亦无从知悉本人之身份地位,查理十二在1697年登基时,即因在黎方利亚(Livonia,今日之爱斯东尼亚及拉特维亚之各一部,刻下此数国正宣告脱离苏联而独立)之大地主巴特古(Johan Reinhold Patkul)不甘心瑞王所谓强迫退田,投诉于法庭无从获胜,乃游说各国王,并且鼓吹日耳曼传统才引起“北方战争”之展开。可见得当日瑞典之拓土,并未脱离朝代国家之作风,也仍未放弃封建体制(欧洲封建之一重要原则即是国王永远不放弃土地之基本所有权)。

总之德国境内情形过于复杂。构成民族国家尚待一个半世纪之后方能成为事实。况且纵如是,东欧自波罗的海沿岸各小国,南迄波兰俄境无自然之疆界,若干地区人口混居,当中种族语言宗教各异,易开争执之端,也触发彼此之安全感,本世纪以来循着这东西轴线所发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有多起,即疆域亦曾数次变更。而至今此带有威胁性之因素并未消除,自此也可想见18世纪大陆上数个国家协同的将瑞典之外界势力驱除,实为简化局面的办法,在历史上具有当前的积极性,此非查理十二个人之威望能力所能挽回者也。

自此又约一百年,则有法国元帅成为瑞王之养子。白纳多特既同拿皇起兵肃清欧洲封建势力,以后又厌倦波拉巴特之干戈勿戢了无止境,以他的经历和态度,他对地缘政治的力量和各国民族自决之潮流不能未具用心。他的“不介与政策”不仅使瑞典长期享有和平,也成为这国家今日局处中立的基础。

然则和平与繁荣之间,尚有一段至大的距离,终于19世纪瑞典仍是欧洲一个偏僻而穷困的国家。今日瑞典的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冠于欧洲各国,大部得自两个主要因素之助益。一是向外大量地移民,减轻了国内人口的压力,也使工资提高、经济的改组不遇障阻。另一因素则是因借着科技的进步,开发了以前无法开发的资源。这两个条件同时生效,给了主政者一个全面筹划的机会。

瑞典向美国移民的数目,没有确切的统计。一般估计自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共一百五十万人。内中也包括以后由美回瑞的人口。1920年间的估计,当时居住美国的瑞典移民为六十三万人,再加上移民之子女则也近于一百五十万之数。此外加拿大也有瑞典移民及其子女约五至六万人。总而言之,这在该国19世纪的人口六百万和今日之不及九百万的数目内是一个很可观的数目。

移民最早的时候发动于1840年间,亦即是查理十四自称功德圆满的前后(美国开国前曾有瑞典人士移殖北美洲,可是17世纪的探险拓土,不能与以后移民并论)。当时移民的原因大致为宗教信仰上的歧异(以Eric Jasonists为主)。以后的原因,则以经济上的成分为多。

初看起来,以一个面积略等于台湾十二倍的国家,迄今人口不及台湾之半,尚要向外移民,颇为费解。可是我们要注意迄至19世纪之末,瑞典主要的仍是一个农业国家。1850年农村人口为全国百分之九十。迄至1900年仍占百分之七十五。北部既奇寒,即南方也多森林湖泊,再用旧式农具操作,也无法维持大量的人口。打开局面的条件,首为工业化,而这条件则待科技之展开。

亦恰当1850年间及1860年间正值该国大规模移民发动之际,西方的科技有了长足的进展。瑞典主要的资源,为森林及铁矿。在蒸汽机发动的木锯登场之前,木材的开采,主要限于南部偏西的海岸一带。机器锯木开始于1849年,至1860年间而普及,也随着英国市场之扩大,开采才遍及于北部。有些树木如云杉(Spruce),只能作纸浆用,也待1880年间发现的化学媒介,才能大规模生产。至世纪之末,瑞典出产之木材占国际输出之百分之四十,而不久输出之纸浆又超过木材之价值。即铁矿亦复如此。迄至1840年,传统的炼法使低级矿砂无法采用。1840年炼法的改进,1850年间的“兰开夏法”(Lancashire Process)之炼生铁,及1860年间之“白塞麦法”(Bessemer Method)之大规模制钢以及1880年间之“吉尔开司法”(Thomas-Gilchrist Method)使工本愈来愈低,于是低级矿砂可用,含磷质的矿砂也可用。及至本世纪瑞典的大量矿砂出产于极北偏西,接近挪威的港口一带,即是以前之所未有。1940年希特勒占领挪威,当中一个原因即是波罗的海冬季冻结,瑞典的铁砂全依挪威方面之港口入海。挪威方面有海洋暖流才能使船舶经年通行。

在这些科技所造成的突破之前,瑞典铁矿及所制铁几乎全用于输出,至此才在国内大规模地修建铁道,开设机器厂,促成造船业之突飞猛进。国家普遍的工业化后城市人口增加,再加以向外移民,农村的人口急剧地减低,劳动力紧缩,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才合乎实际。以上的情形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也待到第一次大战前后才发生确切的效用。农业技术的增进包括沼泽地带的排水,使用化学肥料。大型农具的使用最初仍用马拖曳,以后才用自动的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