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为控局势荐良才,不惜触怒刘备

雨声大了,密密麻麻地撞在窗台上,响成了连片的呼喝声,阵风从房梁上摔下来,砸得屋檐下垂滴的雨水前赴后继地冲进了半开的门里。

诸葛亮听着满耳的风雨声,无力地放下手中的簿册,抬头望了一眼决曹掾:“有多少人受伤,着人抚慰了没有?”

决曹掾小心地说:“这些都是暴民,寻衅滋事,念在皆系初犯,法外开恩,没有收监,尽数放回去了,交于里坊长严管。”

“我没有问你这些,我问的是多少人受伤,你们有没有抚慰?”诸葛亮的声音变冷了。

决曹掾抖了一下:“闹事的有一百三十来人,受伤的……下官没有清点……他们都是暴民,交于里坊严管,抚慰……”他不知该怎么回答,吞吞吐吐地卡住了。

诸葛亮抓起簿册一摔:“暴民!”

决曹掾吓得把头低了下去,听得诸葛亮苛责严厉的声音在头顶上响起:“什么是暴民?百姓为何聚在司法府门闹事,无因无由,谁会甘冒牢狱之祸而撞犯官府?分明是有司执法不公,官吏行权不当,激起民怨,百姓才会扞格府门,如何竟成了肇生事端的暴民?”

他停了一下,狠狠拍着那簿册:“巡城校尉赶去驱散百姓,本该招抚怀柔,以平息事端,为何要动刀兵加无辜?俟后,尔等不抚慰民心,反而交于里坊严管,尔等便是这样秉公执法、为民行权的么?”

决曹掾的头埋得更低了,双腿发抖,诸葛亮一向温和雅量,可一旦发起火来,却让人心生恐惧。

诸葛亮瞪了他一眼:“官吏处事不当,反诬赖百姓暴乱,尔等果真是公忠体国,不负这身官服!”

犀利的指责仿佛冰冷的利剑捅入了脏腑,直扎了个透心凉。决曹掾惶恐之至,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也不敢说话,只是瑟瑟发抖。

诸葛亮缓了缓怒火:“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你即刻前去察点清楚,问候伤情,招抚安民。明日之内,必要重报案情卷宗,不得有误!”

“是!”决曹掾战战兢兢地应诺,连滚带爬地跑了出去。

诸葛亮瞧他去了,转头又望着旁边的仓曹掾:“你什么事?”

仓曹掾正在害怕,听诸葛亮叫他,背心里冒了激灵,结结巴巴地说:“下官,下官……”他实在说不出话来,便将手中的簿册交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展开一看,数行之后已凝起了眉毛,看到末尾却是连连摇头:“秋赋如何才收到这许多,连往年的三成都不到!”

仓曹掾哭丧着脸说:“自丈田令下发后,各豪门望族既不肯丈田,也不肯交纳田赋,派去丈田收赋的粮官都被赶了出来!”

“丈田官皆为成都遣派,可持令而便宜行事,豪门望族如何这样大胆?丈田令明训,各郡县长官有辅助之责,他们如何也置若罔闻?”

仓曹掾叹了口悲气:“军师有所不知,这些豪门望族在益州盘根错节,再加他们与地方官吏本就存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为亲戚,或为连襟,或同利益,甚至本就身居一方要职。如今丈田令有损其利,这帮人哪里肯屈从,他们个个有权有势,下官实在无能为力!”他说得难过,眼泪便要掉了下来。

诸葛亮将簿册放下,轻拿起案上的羽扇,声音柔了下去:“这事不怪你,”他长长叹息一声,“是他们有心作对,故意而为之。”

仓曹掾听得一愣,诸葛亮对他平和地说:“你先下去,传令丈田官不要忙着回成都,先在各郡县乡里等上些许日子,能丈的先丈,不能丈的暂且搁置!”

仓曹掾来谒见之前,本来已经做好了被诸葛亮重责的准备,没想到诸葛亮居然如此通情达理,他又感动又愧疚,呜咽着拜了又拜,才慢慢地出了门。

诸葛亮慢慢地垂下目光,望着案上的两份簿册,心情霎时沉重起来。帘外雨声急切,打得院落里的树木噼啪响亮,听着也如此刺耳。

“军师!”潺潺雨声里透出一个清朗的声音。

诸葛亮抬头,唇边流出一抹笑意:“子龙!”

赵云在门外拍掉身上的雨水,将斗笠放在门后,褪了鞋子,轻轻踏了进来。

“坐!”诸葛亮伸手召唤。

赵云在他对面稳稳坐下:“军师,云有些疑难不能自解,想向军师咨询一二。”

“你说吧!”诸葛亮放下水杯,也自缓缓坐下。

赵云道:“第一件,冬季将到,该派发三军冬服,但今年军资匮乏,士兵饷钱尚拖欠了半月,如何有余财添置新衣?因而踌躇不知所措,不知军师可有良策?”

诸葛亮微一叹:“国库空虚,养民尚且乏力,何况养兵!子龙该知道,府库存钱皆被三军横夺一空!”

“云知道,士兵手里有钱,但不能从他们手里夺钱来做军需。士兵们现在都寄钱回荆州故里置办田产,手中余钱所剩不多,都等着饷钱派发。若不是有府库分财在先,他们不好再强要饷钱,只怕早已哗变了!”赵云忧愁地摇摇头。

诸葛亮无奈地叹息:“这事急不得,理财非一二日可成,你先设法稳住士兵,我会想办法的,第二件是什么?”

“第二件,主公自进益州,大肆封赏功臣,前次赐金银钱帛,这次又赐田土宅院,财力本就匮乏,而今却再行磬尽。且功臣虽得赏恩,然故旧却生仇怨,益州旧耆都心怀不满。云前日向主公进言劝谏,主公似有心动,然今日仍遣人去丈城外桑田,欲置宅院赏人,我们刚得益州,立足未稳,本当谨小慎微,恭行俭素,以收服民心,如今却奢靡无度,岂非伤了益州百姓的心!”

诸葛亮慨然道:“子龙能有这番见地,果然是明识之将!”他轻垂下羽扇,微涩地说,“说起来,这里藏着主公的一段心思,他数年困窘,无财力资斧可赠僚属,一直心有愧疚,一朝手握藏帑,便要补偿心愿!”

赵云叹道:“云也知主公仁厚,然基业创建艰难,赏罚不可无度,如此滥赏,甚毁法度,以后若再行赏功,却又拿什么做圭臬!云思量着,想将主公赠给云的赏赐尽数献出,一为诸将做一表率,二也可充任军需,虽是杯水车薪,权也解一二燃眉之急!”

诸葛亮不由得喟叹:“子龙深明大义,若上下臣僚都能似子龙般一心奉公,又何必有此疑难!”他话锋一转,“然,请子龙听亮一句,切不可献出赏赐!”

“为何?”

诸葛亮缓缓道:“子龙熟读典籍,当知道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鲁国定有一法,凡鲁人被卖为他国奴隶,国人若能赎之归国,可取金于国库。子贡一次赎买奴隶于诸侯,却不肯受国库赏金,孔子却对他的做法并不赞赏,称道,‘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