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第5/5页)


[1] 参见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见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1—33页。

[2] 葛兆光:《宅兹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2页。

[3]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13页。

[4]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第17页。

[5] 参见王珂:《“民族”:一个来自日本的误会》,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年6月。

[6]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第12页。

[7] 参见[美]里亚·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王春华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9—11页。

[8]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见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1页。

[9] 杨度:《金铁主义说》,见刘晴波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4页。

[10]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载《益世报·边疆周刊》,第9期,1939年2月9日。

[11] 参见[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吴叡人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9年,第7—57页;[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英]厄内斯特·盖尔纳:《国族主义》,李金梅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第1—40页。

[12] 赵刚:《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重构》,见杨念群主编:《清史研究的新境》(《新史学》,第5卷),第14—16页。

[13] 杨念群:《“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45页。

[14] 赵刚:《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重构》,见杨念群主编:《清史研究的新境》(《新史学》,第5卷),第9、33页。

[15] 参见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236—240页。

[16] 参见[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第106页。

[17] 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见《李大钊全集》,第2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93页。

[18]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25页。

[19] [清]张之洞:《劝学篇·同心第一》。

[20] 关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出现以及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中的演变,黄兴涛作了很好的研究,参见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载《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创刊号,2002年2月。

[21] 参见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见《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560—561页。

[22] 参见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见《梁启超全集》,第2册,第1067—10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