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爱新觉罗们(第2/5页)

从顺治、康熙,到雍正、乾隆,满族皇帝越来越深地走进汉文化的殿堂。顺治皇帝十四岁时还不懂汉语,亲政后才开始学习汉文。这个聪明懂事的青年以极大的毅力克服语言障碍,苦读汉文书籍。他把乾清宫当做书房,数十个书架上经史子集、稗官小说林林总总,殿内长几上摆满了商彝周鼎、图章画册,每天除了处理政务,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常常用功到深夜,直到所读书籍能流利地背诵才去睡觉。几年后,他在《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上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议论颇有遐思,未免太生穿凿,想是才高而见僻。”这几句短短的评语足以显示出他驾驭汉文字以及用汉语进行思维的熟练程度。

康熙皇帝是第一位生长于北京的满族皇帝,虽然年幼丧父,这位早熟的少年天子并没有耽误自己的教育。从这一代开始,满族皇帝们对中原文化的精髓部分——儒学的研究已经登堂入室了。在书海泛舟的过程中,康熙皇帝逐渐被宋明理学征服了。宋明理学作为儒学的一种理性阐发,具有条理分明的外表和恢弘博大的内容,它包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用它自己的独特逻辑解释了宇宙间的所有问题。康熙皇帝认定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质之万世而不移的绝对真理,他说:“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枕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他命大臣们编纂了《朱子大全》,将朱熹正式升配孔庙,从这一代起,爱新觉罗家族已正式加入中原文明的构建者行列了。

雍正皇帝则通过尊崇孔子来表明他对中原文化的崇拜。孔子辞世二千二百年后,在一个异族统治者那里得到了最虔诚的崇拜。雍正皇帝在历代帝王中首次追封孔子先世为王,首次在祭孔献爵时向孔子像下跪,这是过去的汉族帝王从未做到的事。这个自视甚高的满族皇帝当然知道他在孔子像前屈膝俯首的意义,这象征着一个民族向另一种文化的真诚皈依。这位聪明的皇帝也通过这种方式向汉人证明满族统治的合法性: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夷人,而成了中原文化的守护者。

乾隆皇帝则根本用不着以这种做作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文化立场。没有人会怀疑他是历代帝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浸淫最深、把握最透的一位。他比任何一位汉族皇帝运用起传统文化来都更得心应手,更胸有成竹,他已经完完全全地溶入了中原文化的血脉,从哲学、文学到建筑、艺术,他几乎全方位地参与了中国文化的修整与重建。在二十五岁即位前,他就完成了四十卷的《乐善堂全集》。他一生共写诗四万一千八百余首,足以让任何一位多产诗人瞠目结舌。他组织编写了《四库全书》,全书九亿多字,以史无前例的巨大规模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归集整理与砍削。他在几乎所有的名画上题字,盖上乾隆御赏之宝,在几乎所有的风景名胜地立碑题字。他扩建了圆明园,重修了大内三海,重修了北京城,为现代游人留下了最精良最优秀的古建筑,中国当代旅游业的功劳簿上应当记上乾隆皇帝一笔。

(二)

乾隆皇帝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杰出代表,爱新觉罗家族的优秀素质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这一点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同时又最为成功的皇帝之一。

乾隆的天赋实在是太突出了,上天几乎是把人的所有优点都赐给了他。他懂得五种语言,汉语和满语都是母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和藏语也达到了会话水平。他继承了先祖们终生征战锻炼出来的良好身体素质和武勇精神,爱好骑马、射箭、围猎、冰嬉、摔跤,乐而不疲。

乾隆的自制力在历代帝王中无与伦比。他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政务。赵翼说:“上每晨起,必以卯刻。余辈十余人,阅五六日轮一早班,已觉劳苦,孰知上日日如此。”他善欢效仿祖父康熙,到京师之外进行艰苦的巡行,风餐露宿,不以为苦。

他为人极其理智,反应敏捷,处理问题果断迅速。他做事极有条理,不躁不乱,很有涵养。二十四岁那年,他初登大宝,那些匍匐在他御座脚下的王公百官都比他年长许多,主少国疑,人们用试探的眼光打量着他。他并没有用太多的时间,就以自己的才干把庞大的官僚大臣摆弄得服服帖帖。

乾隆皇帝多才多艺,诗词曲赋书法绘画音乐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兼具学者、诗人、艺术家、鉴赏家的气质。他才华奔放又头脑清晰,理智与情感在他身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他孝敬母亲,夫妻和谐,儿女孝顺,事业和家庭都极为成功。

好像是上天的刻意安排,即位时的乾隆皇帝所面临的中国就像是给他精心布置的舞台,经过康熙和雍正两代君主七十年的治理,国家局势平稳规模底定。二十五岁的他未经一点波折,顺利登基。掩藏在这个文质彬彬、端庄沉静的帝王外表下的,是一颗睥睨千古的雄心。在即位前,他遍阅史书,二十四史中居然没有几个他看得起的帝王,他勉强选中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三个人,但又认为汉文帝虽贤而辅佐乏人,宋仁宗才干不突出,只有唐太宗值得效仿。不过唐太宗还是有缺点,如晚年志满倦政,以及家法不严导致后来发生武则天的“女祸”。面对父祖两代留下的宏大产业,进取心极强的他暗暗下了决心,他要做的是古今完人,超越千古,雄视百代,做到古今第一成功的帝王。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年轻的乾隆皇帝奋发图强,“万几恭揽,宵旰忘疲,引对臣僚,批答奏章,从无虚日”。他每天工作时间在十二个小时以上。即位伊始,他就以非同寻常的气魄大规模调整了政策,一改乃父苛刻过甚的作风,行宽大之政。他重视经济,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农业发展。他整顿政治,有力整肃了官僚政治秩序,使国家机器效率大大提高。他四处征讨,不断在边陲进行大规模战争,使清帝国国威远扬。他振兴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梳理。他把整个帝国当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作品,日以继夜地辛苦工作,占据他全部身心的是如何把这件艺术品完成得更加完美。为此,他不断征求元老重臣的意见,广泛研究历代政治得失,有时躺在床上想起了自己工作中的一个微小失误,也要披衣下床,把这件事记下来第二天认真研究。他对自己的事业极端投入,治理国家是他自我实现的方式,他要通过这个巨大挑战,把自己的生命之火燃到最大亮度,创造出最辉煌最盛大的生命之诗。事业的完美才是他生命的“力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