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清的生存脐带

在古代权力结构中,当皇帝还处于幼年,也就是冲龄之时,这时候权力制度会出现一个有别于正常状态下的特殊时期,有点像玩“过山车”游戏。在这一点上,各王朝的表现也是各有不同。这种在特殊时期出现的摄政、辅政与皇权的“三权”博弈是中央权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会左右一个王朝的政治走向。

八旗的权力密码

后金时期,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尝试了各种“立储”方式后,都没有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只好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体制,说白了也就是满族贵族分权制。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限制了汗(王)的权力。在这种分权制的权力结构中,汗的权力只是担名,却并不担利,看上去很美的一个虚名而已,其手中所掌握的权力值无异于一个主旗贝勒。

努尔哈赤这么做等于是给自己的继承者出了一道权力分配的难题,在这一点上他不如前朝开国者朱元璋。朱元璋是恨不得把所有威胁到自己“家天下”利益的枝节都削得一干二净,所以才取消相权,分散官僚集团的权力。后金占领辽沈地区之后,八旗各自分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与财物。随着各自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后金权力系统内部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权倾向,而且这种倾向随着各自实力的不断扩张而愈加强烈。

分权意识的强化,让八旗内部原本靠着家族血缘关系结成的权力纽带变得越来越脆弱。这就好像一个大集团公司,刚创业的时候,股东们都非常团结,拧成了一股绳。随着公司业务不断做大,股东们手里的股份值也不断翻番,当这些股东觉得自己有本钱出去创造更大利润的时候,分权就成为每个人的心头所盼。

这种来自于权力集团内部的分权意识,不仅给努尔哈赤的绝对专权造成了一定压力,同时也对自己后来的继承者们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它对于后金汗权向皇权的转换,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努尔哈赤有过两次立嗣的失败经历。褚英身为努尔哈赤的长子,战功无人可及,可以说是诸贝勒中名副其实的大哥大,成为汗位继承人也是实至名归。在确立为接班人后,他对不服从他的四大贝勒及努尔哈赤所重用的五大臣,强行压制,并以即汗位后将予诛杀相威胁。后来褚英还是从接班人的权力台上一头栽了下来,原因是他有了叛逆之心,被努尔哈赤除死。

事实上,努尔哈赤立嗣的失败原因,主要来自于八和硕贝勒,特别是四大贝勒。他们在后金正式权力这块大蛋糕中,占据了大部分的利益。作为权力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他们只想在权力结构中保持这种均衡状态,强烈的分权意识,让他们已经无法接受有人再将八旗的权力攥在一个人手里的结果。也就是他们不希望在后金的权力系统内部再产生出新的汗(王)。他们向往着能分得一块固定的地盘,永远做一个既得利益者,自己做自己的国王,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在四大贝勒中,有着强烈分权愿望的当数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他在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被推选为嗣汗之际,曾经找到皇太极与他有过一番权力分配的讨价还价,他说:“我与诸贝勒议立尔为主,尔即位后,使我出居外藩可也。”就是说,我拥你为王,等到将来你分割利益的时候,你允许我带着所执掌的镶蓝旗另立门户。

这是赤裸裸的分权主张,皇太极当然不会同意这种分权主张。如果皇太极按照这个分权要求,将诸贝勒都一个个分离出去。那么他这个“汗”,可就成了真正的虚“汗”了。

后金的最高权力结构是依托八旗构造起来的,只有当具备至高无上权威的父家长努尔哈赤在位时,这种权力结构才能保持暂时的稳定。但是努尔哈赤一旦离世,他的那些继承者们,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八和硕贝勒。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提出,可以说这是努尔哈赤没有办法的办法。他已经意识到,八旗垄断权力将成为自己接班人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共同承揽后金的各项权力,而后金的一切收入,也由八王来共同分享。这是努尔哈赤保证八王实力均衡,权力平等的做法。

事实上,八王也只有真正处于权力平等的地位,才能做到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在推选新汗时,不会受到某一强有力者的控制与操纵。然而,这只是努尔哈赤的一厢情愿,与后金的权力现状却相去甚远。八王共治制的部分实施,并未能使八和硕贝勒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力均衡。

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分析,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又何尝不是努尔哈赤的私心所在。他从自己的家族长远利益考虑,可以说这是他为了家族集团利益所实施的权力分配制度。他并没有逃脱历代王朝君主的权力“血统论”,还是依靠血缘关系将八旗的权力板块连接起来。努尔哈赤试图在自己百年之后,后金汗国的权力结构能够形成明暗结合的复式结构。明结构就是后金汗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分权政治体制;暗结构就是后金汗与八和硕贝勒之间,以及八和硕贝勒之间互相监督与牵制的方式。努尔哈赤希望通过这样明暗两条线,以集体权威来取代个人专断,将趋于分权状态的八旗重新黏合成铁板一块。任何时候,想法都比现实来得妙不可言。

在这种形势下,皇太极接过权柄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老子分出去的权力再给它收回来。皇太极不断变换措施来调整共议国政体制,先是从四大贝勒,然后再到“三尊佛(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最后才落实到一统独尊的正题上来。直到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才算将自己老子出的这道难题部分摆平。也就是说,直到这时候,他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之王(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驾崩。和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一样,由于其生前没来得及立储位,确定接班人。后金历经两代都没有确立汗位的传承制度,这就为王权的归属留下了巨大的可供操作的空间。一边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弟(皇太极的兄弟辈);一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子。两大派系虎视眈眈,皇嗣成为权力架上最大的一块肥肉,争夺战一触即发。

参与权力的博弈虽然都是努尔哈赤的后世子孙,但一方是父辈的血亲,一方是兄弟的血亲。

我们先来分析父辈子弟,这一方的领袖人物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他的支持力量主要是同母兄弟英亲王阿齐格、豫亲王多铎。此时的多尔衮正值盛年,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个人权势上,都达到了巅峰状态。多尔衮参与权力角逐,不光有个人的先天优势,还有更重要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