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章 中日初战白村江(第6/9页)

此外,中大兄王子跟中臣镰足这一回也相当地配合,毕竟女王是王子的亲妈,再这么往死里整实在说不过去。

于是国内的形势便开始逐渐平稳了,只是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鲜半岛出了大事。

百济被灭了。

此事的因果还要从多年前讲起。且说半岛上有三国: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个国家之间明争暗斗了很多年却一直未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公元648年的时候,新罗和唐朝结成了同盟,打算借助大哥的力量一统朝鲜半岛。

对此,高句丽表示无所谓。从隋炀帝到唐太宗,天朝上国对其用兵不下五六次,但从未成功过,所以他压根儿就不怕。

不过不怕归不怕,但他们还是跟百济结了盟,以防万一。

另一方面,很多年来一直都相当弱势的百济当然就不能那么洒脱了,在跟高句丽拉关系的同时,他们还做了另一手准备,那就是和倭国结盟——大化改新后不久,时任百济国军义慈王就主动要求和倭国结盟,还把他的儿子扶余丰璋送到了飞鸟,实际上就是同盟国之间的人质,而倭国朝廷对扶余丰璋也非常照顾,他的一切吃喝享用都和倭国王子一个级别,大化六年(公元650年)发现白雉的时候,孝德天皇还特地请他来一起观摩神兽,甚至后来还给他找了一个倭国的老婆,可以说是极尽优待。

而另一方面,在知道百济频频向倭国明着暗着送秋波后,新罗那边也迅速展开了行动,大化五年(公元649年),新罗使者金多遂出访飞鸟,明面上是开展两国友好工作,实际上是告诉倭国朝廷,如果将来朝鲜半岛上发生什么战争了,你们最好别多管。

两边都想拉拢飞鸟朝廷,于是倭国在又一次成为香饽饽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抉择:是选唐朝和新罗,还是选百济?

正常人一般肯定选前者,毕竟前者很强,但在当时的倭国朝中,新罗派和百济派之间的人数却相差不多,尤其是最高层,几乎是势均力敌五五对分,孝德天皇赞成和新罗结盟,但中大兄王子却坚定地站在了百济一边。

之所以要迎难而上帮百济,是因为百济对于倭国,并非是普通的同盟那么简单,说得露骨一点,其实那地方是倭国的小弟,是附庸,所以才会在结盟的时候把王子送来当人质。而对于倭国来讲,百济是他们在朝鲜半岛的一个落脚点,只要这个落脚点在,那么今后就能继续在半岛,甚至是在中华大陆扩张自己的势力,所以现在显然不是当墙头草随风倒的时候,而应该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站出来争上一争。

更何况,大唐虽然和新罗结盟,可百济却也跟高句丽有一腿,中华帝国会不会为了新罗而出兵百济还是个未知数呢。

但显然孝德天皇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坚定地认为,新罗和唐朝结盟就是为了打百济,如果倭国帮百济一起打新罗,那么背后的大唐必定会出战,倭唐一旦开战,胜负根本不用说,这种明知道结果的战争,还有必要参与吗?

于是双方就杠上了。

这便是中大兄王子和孝德天皇之间如此水火不相容的最大原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时代,倭国和大唐之间关系的变化完全有可能导致前者国运的变化,同时也可以引起最高决策层之间的斗争与对立。

白雉二年(公元651年),左大臣巨势德陀子上奏孝德天皇,说是干脆出其不意搞个偷袭,毫无征兆地直接攻打新罗,然后再结交高句丽,这样就算唐朝反应过来想要来救,也来不及了。

虽然这个听起来相当不靠谱的作战建议就连中大兄王子都断然否决,但在之后的两年里(公元653~654年),倭国朝廷还是连续派出两批遣唐使跑去长安打探风声。

这些使者归国之后,口径相当一致地表示:新罗准备攻打百济那肯定就是这几年的事了,而唐朝,也极有可能一同出兵。

虽然这间接证明了孝德天皇的观点是对的,但很可惜此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接任的齐明天皇和中大兄王子自然是母子同心,更重要的是这位能说唐话会写汉字的老太太心里宛如明镜一般,她知道倭国如果还想要朝鲜半岛的那一块利益,那么和唐朝之间直接的硬碰硬是绝对无法避免的。

当双方所相争的利益超过了一定程度时,即便是兄弟,也会翻脸。

其实朝鲜半岛出身的苏我入鹿当年早就料到了会有这一天,所以才会在一大堆亲唐派大臣中间不断地疾呼倭唐必有一战。

齐明五年(公元659年),唐朝方面突然下令倭国来的遣唐使从即日起一律不许回国,另行等候通知,如有违反,以重罪论处。

女王明白,战争就在眼前了。

好在当年苏我入鹿在给他自己造别墅的同时也没忘了干正经事,经过数年奋斗,还真的攒下了足够战争开销的兵粮和武器。此外,为了巩固大后方,使倭国能全力面对可能到来的战争,齐明天皇还命令越国守(今福井县到山形县一带的地方军政长官)阿倍比罗夫水陆并进,征讨虾夷和肃慎。

虾夷就是今天的北海道,至于肃慎,这个地方在中国的古典里,指的是东北松花江流域一带,不过以当时日本的能耐不可能攻到那么远,故而一般认为日本古代所说的肃慎,应该就是北海道的一部分或者是现在的库页岛。

经过两三年的苦战,两地先后于齐明五年(公元659年)和齐明六年(公元660年)被彻底平定。

就在肃慎被摆平的同一年,新罗联合大唐,向百济发起了进攻,仅仅五个月,王城就被攻了下来,国君义慈王投降,百济国宣告灭亡。

百济亡国的主要原因出在国君义慈王本人身上,这人是当时全亚洲出了名的昏君加暴君,关于他的斑斑劣迹简直是罄竹难书。比如有一年国家饥荒,这位仁兄自己照旧花天酒地,不开仓放粮也就罢了,还把前来劝谏要求拯救灾民的大臣们杀了个精光。所以在攻下王城之后,唐军将领特地立碑一块,内容主要是十六个字:外弃直臣,内信妖言,惩杀忠良,咎由自取。

然而,尽管百济国就这么没了,但国民却还在,即便义慈王在位的时候常常视大伙如草芥,可不管怎么样,这亡了国没了根的滋味毕竟不好受,所以一些百济的遗老遗少们纷纷出钱出力,四处招募义军,准备光复祖国。

百济复国军的总司令叫鬼室福信,他是义慈王的从兄弟。

但既然连正规军都被打垮了,这临时拼凑的乡勇游击队当然就更不用提了。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在鬼室福信的带领下,一些尚未被攻下的百济城池纷纷加入他们的队伍然后也打了几次胜仗,但随着唐罗联军对百济残余势力扫荡工作的展开,这伙人很快就支撑不住了,无奈之下只能遣使入倭,请求援助,顺便再要他们把扶余丰璋给送回来,想立他为新的百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