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御膳的奥秘(第4/5页)

清宫筵宴很多,场面极为壮观。主要有三大节,即元旦、冬至、万寿三节。元旦乃一岁之始,冬至乃一阳之始,万寿乃人君之始。筵宴(在太和殿)主要有乾清宫家宴、太后圣寿筵宴、皇帝万寿筵宴及千叟宴。

乾清宫家宴

是皇帝与后妃共同与宴,一人一桌。但这样的机会很少,平时各宫妃嫔在各宫进膳,节庆时才举办乾清宫家宴。

《甄嬛传》中演绎了一段乾清宫家宴的场景。场景表现虽然宏大,但是出现了一个小错误,那就是果郡王出席了这个宴会,并在这里产生了感情,为日后甄嬛“红杏出墙”打下了基础。实际上,皇帝的家宴程序复杂,场面非常壮观。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宫廷家宴,果郡王不会出现。这很好理解,既然是“家宴”,就不会有外人参加。果郡王作为成年分府出去另过的王爷,属于帝王家庭的“外人”了,按理,皇帝不会请他参加家宴,尤其是后妃在场,更不会让果郡王出席。

乾清宫家宴     

以乾隆二年为例,《国朝宫史》记载,与宴时,主位均穿吉服,皇帝升座奏中和韶乐,后妃行礼奏丹陛大乐。进馔、进果、进酒时奏丹陛清乐、中和清乐,并演戏助兴。皇帝宝座前设金龙大宴桌,摆群膳、冷膳、热膳40品,有各式糕点、果品、小菜、青酱,金匙、牙筷、花瓶、纸花。左首皇后,头等宴1桌,摆群膳32品及各式点心、花瓶、纸花;娴妃,二等宴1桌;嘉嫔、陈贵人,三等宴1桌;右首贵妃,头等宴1桌;纯妃,二等宴1桌;海贵人、裕常在各三等宴1桌。各坐于椅上,先摆热膳,进汤饭,后进奶茶,最后为酒膳、果茶。

千叟宴

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各时期不仅人数不同,其应宴老人年龄也各不相同。

康熙时,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旗的文武大臣及退闲人员、兵丁、闲散人,年满65岁以上,有1000多人;乾隆年间,还加进了朝鲜、暹罗、安南、廓尔喀4国的使臣,其年龄放宽至60岁以上,而在乾隆六十年时,又限制在70岁以上,其受宴人数达8000余众。筵宴地点也不尽相同,康熙时在乾清宫前,乾隆后期则在皇极殿。

8000余人的千叟宴,凭借紫禁城的御厨们做饭菜,那是无法完成的。怎么办呢?小说家们虚构了民间厨师对此大有作为的故事,我想,这也许是真的。

千叟宴实际上是“康乾盛世”的表现,国家富裕才可以实现。乾隆以后,国势日衰,清廷再也没有举办过“千叟宴”。

太后圣寿宴

太后圣寿宴和皇帝万寿宴更为隆重,尤其是整寿之时,举国为之庆贺。太后圣寿大宴,仅以乾隆生母50岁生日为例:

乾隆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钮祜禄氏(孝圣太后)50岁大寿,宫中大摆筵席,每日早、晚两膳各摆:膳9桌,奶皮敖尔布哈1桌,大寿桃1桌,干、湿点心1桌、猪肉六方3桌,羊肉六方3桌,小食9桌,酒膳9桌。

其膳谱略为:

高头类,5种30类;主食类,有寿桃、寿面、糕点、米饭共65类;果品类,共有果脯63类;菜谱类,达到81种;汤类,6种;酒类,3种,共计248品,可谓洋洋大观。

清宫筵宴,帝后妃们所用当为精致而华美的各式美器,尽享人间荣华。

清末慈禧太后用膳排场非常大。不仅在御膳上有丰足供应,自己还设立私厨,称西膳房,有荤菜局、素菜局、饭局、点心局、饽饽局之设,每餐耗资巨费。慈禧太后的御厨房能做各式点心,达400余种,菜品4000余种,花样翻新,应有尽有。慈禧平日锦衣玉食,搞不清她喜欢吃什么。但有宫女、太监回忆,她对以下食品还是情有独钟的:

小窝头:由玉米面、小米面、栗子面、糜子面、爬豆面、红枣面(或枣肉)加红糖和成,蒸食。

饭卷子:由米饭加白面混合而成,有甜有咸。咸的加花椒盐,或五香椒盐;甜的加枣泥、豆沙、松子、核桃仁,有陈米饭卷、秈米饭卷、粳米饭卷等多种。

炸三角:芝麻酱加水和面,擀成面片;猪肉绞成碎末,加虾米、口蘑、火腿,切碎,搅拌,加进佐料,拌成馅,将馅放进面片中,做成三角形,入油锅炸成黄色,外酥里软,可口香甜。

炸糕:用油和面,做成面皮;将白糖、芝麻、山楂绞碎,加进奶油,成馅,做成圆饼,烧饼大小,入油锅炸酥。

烧麦:即开口包子,其馅为猪肉加口蘑,上笼蒸20分钟即可。

菜包鸽松:用羊油、黄酱炒麻豆腐,把各种青菜炒成碎末,把二者混合拌进饭里,再以嫩白菜心为皮将混合饭包好,连菜叶一起吃。

和尚跳墙:做法是用4个熟鸡蛋,将皮剥去,再在屉上放好酥造肉,将4个剥皮鸡蛋嵌于其中,上屉蒸熟。由于光滑的鸡蛋一半露于外面,像光头的和尚,慈禧便赏名为“和尚跳墙”。

饸馇:相传,慈禧来遵化谒陵时,东陵守护大臣绞尽了脑汁,命厨役们做出各种山珍海味来讨好慈禧。可是,慈禧什么没吃过呀,均觉得平淡无奇。厨役们想来想去,便把一种用绿豆面做成的食品,用醋熘成后,给端了上去。慈禧尝了一口,觉得很新鲜,爽口不腻人,便又吃了一口,吃到第三口时,旁边的老太监就要叫停,因为宫中规矩,帝后不可贪食喜爱食品,以免被奸人看出,在菜中下毒。有鉴于此,侍膳的后妃们便欲叫人将此菜撤下。慈禧看了看,有些舍不得,但又不好再伸筷去吃,只好说:“搁着吧。”意思是不要撤下,先放在一边。这时,东陵守护大臣立刻叩首道:“谢老佛爷赐名。”从此,这种食品就有了自己的名字,叫作“饹馇”。传说,后来饹馇进了宫廷,成为慈禧喜食的美味。

其实,饹馇就是一种绿豆食品,由绿豆面做成,佐以淀粉、姜黄等。淀粉就是红薯淀粉,目的是增加饹馇的韧性,同时,也会起到滑韧的作用;姜黄是一种纯天然草药,颜色很黄,将其晒干研成很细的粉,目的是为了调色。其配料比例会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冬季,绿豆面和淀粉的比例大约是1∶10,其他季节则有所改变,会适当减少淀粉的比例。如果比例不适,做出来的饹馇会颜色不好看,或者质地很脆,就属于没有做好的饹馇。其做法很独特,是在很大的平底锅中制作,将一定比例的绿豆面、淀粉、姜黄放入容器中,加入温水,调成稀粥状。其所用燃料是非常严格的柴草,因为柴草的火不是太硬,火苗软中带硬,而且火源均匀,使得铺撒上去的料面受热均匀。受热的料面约莫过去几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出锅的饹馇是直径大约50厘米的薄薄的饼,颜色为黄中透着淡淡的绿色。这是一种经验性很强的手艺活,师傅要经过反复练习才可以上灶,否则做不出上等饹馇。在东陵老满族聚居地,这种工艺得以流传下来,手艺人还严格按照当时的工艺,一丝不苟地制作出地道的饹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