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犯错与愚蠢之间

俄罗斯人比大部分人更敏锐嗅闻到奥匈帝国的腐败味。在一九〇四至一九〇五年的日俄战争中遭击溃后,俄罗斯人对腐败有了颇为深切的体会。先前俄罗斯人一意往东亚扩张,从而与日本兵戎相向,这时则看准时机把目光转回欧洲。沙皇尼古拉二世受到泛斯拉夫主义(认为所有斯拉夫人该团结为一并由俄罗斯领导的一种意识形态)鼓舞,誓言推进巴尔干半岛,扶植塞尔维亚之类的斯拉夫王国,并吞通往君士坦丁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陆桥,收复往日的东正教首府,透过土耳其海峡连接黑海和地中海。若如愿,俄国将一雪败于亚洲的耻辱,逃出黑海的“牢笼”,以欧洲最强国之姿宣告他们的到来。[1]

俄国在这一战略转向中选择塞尔维亚作为其重要盟友,对奥匈帝国来说大为不妙。塞尔维亚易受摆布且亲奥地利的奥布廉诺维奇(Obrenovic)王朝,一九〇三年遭亲俄且走强势民族主义路线的彼得·卡拉乔尔杰维奇(Peter Karageorgevic)推翻。国王彼得和其首相尼科拉·帕希奇(Nikola Pasic),看出欧洲两大病夫(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帝国)都积弱不振。一八七八年的柏林会议,在旧政策(扶持奥斯曼帝国)和新政策(承认从该帝国的巴尔干半岛诸省脱离自立的新国家,如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之间达成痛苦的妥协,由于会议本身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从而为各种改变打开了大门。塞尔维亚觉得可以放手蚕食周边仍属奥斯曼帝国领土的省份,包括马其顿、新帕扎尔区(Sanjak of Novipazar)、科索沃、阿尔巴尼亚,甚至觉得可以放手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匈牙利、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境内受奥地利统治的两百一十万塞尔维亚人纳入管辖。[2]塞尔维亚人决意借与俄罗斯结盟之势往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境内扩张,开辟一条穿越新帕扎尔区抵达黑山和海滨的走廊,并开始摧毁哈布斯堡君主国,即塞尔维亚人所戏称为“由借来之羽毛制成的华丽俗气之鸟”。[3]

那些借来的羽毛,有许多拔自塞尔维亚的旧版图。一八六七年奋力脱离土耳其统治独立建国,以贝尔格莱德为首都的塞尔维亚,领土涵盖了十四世纪时遭土耳其人消灭的旧塞尔维亚帝国将近一半之版图。塞尔维亚人决意于二十世纪重建该帝国,为此,他们要收复马其顿(塞尔维亚古都史高比耶的所在地区)、科索沃(黑鸟平原的所在,十四世纪时塞尔维亚在黑鸟平原输掉一场大战役,从此沦为亡国之民,受土耳其统治),还要竭尽所能夺取奥匈帝国领土。[4]这时塞尔维亚自称“巴尔干的普鲁士”,打算一统所有南斯拉夫人,建立一更大的塞尔维亚王国,一如俾斯麦一统德意志人。一九〇三年巴尔干半岛上有一千万南斯拉夫人,但其中只有三百五十万居住在塞尔维亚或黑山境内,其他南斯拉夫人住在奥斯曼帝国或奥匈帝国境内。塞尔维亚想把他们全纳入自己辖下,且准备为此一战。[5]

弗朗茨·约瑟夫和弗朗茨·斐迪南察觉到这危险:如果塞尔维亚人真的一统所有南斯拉夫人,他们会建立一个由塞尔维亚主导的“南斯拉夫”,进而把奥匈帝国挤出巴尔干半岛。这一由贝尔格莱德治理的“南斯拉夫”,会把奥地利的军事占领区和土耳其即将不保的诸省,全纳入一信仰基督教的斯拉夫人势力底下[6],情况就和一八六〇年代皮埃蒙特人把奥地利人赶出意大利、普鲁士人把奥地利人赶出德国类似。这时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开始把塞尔维亚人称作多瑙河的皮埃蒙特,并于一九〇六年说服皇帝任命阿洛伊斯·列克萨·冯·埃伦塔尔伯爵为外长,冀望借此让在前两任平庸外长领导下死气沉沉的哈布斯堡外交部展现冲劲。[7]前两任外长有气无力地推动奥、俄两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友好协议,新外长埃伦塔尔则想打掉既有的协议,从头开始。奥匈帝国无力重组巴尔干半岛,但他不觉得这是个问题。诚如妙语如珠的维也纳人卡尔·克劳斯所写的,“政策是用来隐藏你真正实力的东西”。[8]奥地利是个弱国,但会摆出强国的样子。

在日俄战争期间担任驻圣彼得堡大使后,埃伦塔尔即认定俄罗斯人无力反对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实行的新侵略性政策。他从未想到情况可能与其认定的背道而驰:在东亚吃了败仗后,俄罗斯人禁不起在欧洲也吃败仗。埃伦塔尔的认定完全未考虑到奥匈帝国军力的薄弱,却洋洋自得于自己的真知灼见,于是放手在巴尔干半岛施行强硬政策,决意击退俄罗斯人,把哈布斯堡王朝的诸民族团结起来支持重振雄风的王朝,威吓塞尔维亚人,提醒德国人奥匈帝国仍有能力管理其(缩水的)势力范围。埃伦塔尔主张,已该是时候把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三十年犹疑不决的占领转变为大胆的吞并。吞并波斯尼亚将让奥地利有机会拿下其更大的标的:萨洛尼卡。萨洛尼卡曾是马其顿王国的最大城市,后来成为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富裕港口,二十世纪时仍是巴尔干半岛上最有战略价值的要地。埃伦塔尔打算拿下该城,借由一条贯穿马其顿地区与新帕扎尔区的走廊将其与哈布斯堡帝国连接,控制这个爱琴海港口通往中东与亚洲的贸易路线,利用这港口来打开的里雅斯特、阜姆(Fiume,克罗地亚语称里耶卡/Rijeka)这两个位于亚得里亚海滨的奥地利“落后地区”。

埃伦塔尔和其恩师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打算用这些新吞并的土地(从波斯尼亚往南直到萨洛尼卡),使哈布斯堡君主国改头换面。对外部形势来说,阻止兴建从维也纳至萨洛尼卡之东部铁路的土耳其人、塞尔维亚人,将被冷落到一旁。诚如弗朗茨·斐迪南的代言人所说,奥地利将成为“欧洲衔接黎凡特地区与中东的桥梁”。[9]对内,匈牙利将被拿走克罗地亚一地,然后用新征服的巴尔干地区强化克罗地亚的国力,并在奥地利与克罗地亚联手下,打造新体制,使有着狼子野心的匈牙利不再那么猖狂。极无效率的二元君主国将成为较有效率的三元君主国,分别以维也纳、布达佩斯、萨格勒布为首都。如果匈牙利人继续阻挠,将会被奥地利人和克罗地亚人以二比一的投票否决。[10]

小小的塞尔维亚卡住这些宏图大计。过去,塞尔维亚人臣服于奥地利,但现在,有了俄罗斯这个坚实的靠山,他们能强势申明他们的民族利益,而不大需要担心遭奥匈帝国势不可挡的入侵。过去受共和法国和帝制英国束缚的俄罗斯人,一九〇七年时已和这两个大国结成三国协约。这一革命性的外交转变,使塞尔维亚信心大增,使奥匈帝国不得不投靠维也纳眼中唯一可靠的盟邦德国。但德国并不可靠。柏林已实行名叫“世界政策”(Weltpolitik)的新战略,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开始打造远洋舰队,以挑战法国、英国的海外帝国。德国有庞大人口(六千八百万)、强大陆军(平时有八十万兵力,战时有三百万兵力)、强大工业(欧洲最强大工业),但即便如此,其国力大概还是无法既击败英法且腾出足够力量来助奥地利对抗俄国。除非奥匈帝国打造一支足以吓阻塞尔维亚人、俄罗斯人的强大陆军,否则德国可能得在东部战线和巴尔干战线上独自对抗庞大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