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记载明清吕宋—婆罗洲之间航路的史料(第2/3页)

单未、单丁(注:罗盘中“单未”为南偏西30度;“单丁”为南偏西15度。),见圣山。(注:“圣山”,名见“往汶来山形水势”;亦见于同书“泉州往勃泥即文莱”针路;以及《东西洋考》卷9《舟师考》中《东洋针路》一节中所录吕宋赴文莱的针路。从巴拉望以西海域驶往文莱,一路沿海岸向西南行驶,上述针路与地望相合。)

单未、坤未(注:在罗盘中“坤”位为正西南,“坤未”为西南偏南7度30分。此时洋艘应当已经驶入婆罗洲以北南海海域。),取崑崙山外(注:“崑崙山”在下文所录“往汶来山形水势”中称其“近看三个,远看一个”;亦见于同书所收泉州赴文莱针路和张燮《东洋针路》。张燮说:“此以别一崑崙,是舶人强名之耳”。详见下。),有老古石(注:“老古石”,名见下文《指南正法》所录“往汶来山形水势”与张燮《东洋针路》。在《顺风相送》“泉州往勃泥即文莱”针路中作“老古浅”。),过门去。(注:“门”指两岛之间的水道。关于“老古石”水道,下述张燮《东洋针路》中有具体描述:“两傍皆老古石,中只一沟,舟行甚险”。这里的所谓“过门去”即指此。)

坤未、坤申使(注:“坤申”位在罗盘中为西南偏西7度30分。“使”即“驶”。),见长腰屿。(注:“长腰屿”,名见下文《指南正法》所录“往汶来山形水势”及同书之“泉州往勃泥即文莱”针路;并见于张燮《东洋针路》。)

丁未(注:罗盘“丁未”位,即南偏西22度30分。),讨鲤塘屿。(注:“鲤塘屿”见于张燮《东洋针路》。在《指南正法》“往汶来山形水势”中作“鲤鱼塘”,在同书“泉州往勃泥即文莱”针路中作“鲤鱼屿”。)

丁未,便是文莱勃泥港也。(注:《两种海道针经》,第89—90页。在引录时笔者对标点有所改动。)

据此记载,吕宋至文莱水程累计为40更,与此《海国闻见录》所记载的42更,两者虽然相当接近,但可能并不准确,试对比前面所提到的吕宋至其附近几个岛的更路:至恶党23更,至宿务24更,至网巾礁脑58更。

《顺风相送》中还收有“泉州往勃泥即文莱”针路,其起始点虽然在泉州,不在吕宋,但泉州至吕宋一段极为简略,其主要部分是吕宋往文莱针路,故可视为记录吕宋与婆罗洲航路的资料。今亦录之如下,以资对照:

长枝头开船,单丙(注:“单丙”,相当于南偏东15度。),一夜一日。

丙午针(注:“丙午针”,即南偏东7度30分。),好风五日看见小吕蓬山。

丙午,一日一夜,见芒烟大山。北边是是吕蓬大山,见门内从边傍落去。

丁未(注:罗盘“丁未”位,即南偏西22度30分。),见有一门,不可入。沿山边用单丁(注:“单丁”为南偏西15度。),见三牙、七峰。洋中有凌礁,礁行船仔细。

又使二日一夜,见沙奇头,有浅。船使竹山边。(注:“使”即“驶”。“船驶竹山边”,此言“船在竹山边行驶”。)见一列老古(注:“老古”不一定是“老石”之讹。下文《指南正法》所录“往汶来山形水势”中有“老古石”可证。),船身半奇头。(注:“船身半奇头”,未见前人解说。笔者试理解为“船身平半沙奇头”。)

单午(注:“单午”为正南航向。),一夜一日,出见大小罗模山,见古幞山,又见圣[山](注:此“山”字系向达教授补入。),对开来高大有云。犀角山尖。

坤未(注:“坤”位为正西南向,“坤未”为西南偏南7度30分。航向由此转向西南。),取崑崙山,外有老古浅,平使(注:“使”即“驶”。)船门。

坤未、单未(注:“单未”在罗盘中为南偏西30度。),沿崑崙峷使(注:“崑崙峷”待考。“使”即“驶”。),取长腰屿,有门。(注:“门”即两山间狭窄海道。)

丁午(注:“丁午”为南偏西7度30分。),取鲤鱼屿,收毛花蜡(注:今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Bandar Seri Begawan)市所在地为Muara District区,其濒临文莱湾之地有小镇名Muara。这里的Muara当即“毛花蜡”的音译。),是勃泥也,即文莱。(注:《两种海道针经》,第92—93页。)

《指南正法》之“往来汶来山形水势”所记针路,虽未言明启程地,但从其文中可以看出,出舡地也是吕宋。其史文如下:

吕帆(注:“吕帆”,《指南正法》恶党回双口针路中也提到“吕帆”,当即《顺风相送》上文中提到的“吕蓬”,即今马尼拉湾外之庐邦岛。)红面山文武楼(注:《东西洋考》记吕宋名胜时提到:“文武楼,远望山容甚伟,故华人蒙以佳号。”(见谢芳点校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94页)据此,“文武楼”并非楼阁名,而是山名。)出舡。

坤未(注:罗盘的“坤未”位相当于西南偏南7度30分。),十三更,平麻茶洋。(注:“麻茶洋”,当即上述《顺风相送》在描述同一航线时提到的“麻干洋”与下述张燮《东洋针路》中提到的“磨叶洋”。)

丁未(注:“丁未”为南偏东22度30分。),二十更,此内是小罗房山(注:当位于今民都洛岛西岸。)、小烟可窑山(注:即前述《顺风相送》与下述《东洋针路》中提到的“小烟山”。)、七峰、三牙山。(注:即上述《顺风相送》中提到的“三牙”、“七峰山”。)

七峰山

七个大山头,高尖峰。

三牙山

丁未(注:“丁未”针即南偏西22度30分。),五更,取巴荖员。

巴荖员

丁未,五更,平沙歧头(注:“沙歧头”,即上文之沙奇头,当位于巴拉望岛西海岸,确切位置待考。)尾。

罗仆山(注:“罗仆山”,即上述《顺风相送》中提到的“罗卜山”。)

此山高大。

犀角山

丁未(注:从麻茶洋起,经三牙山、巴荖员、罗仆山至犀角山,一路均为丁未针,与巴拉望诸岛的东北—西南走向一致。),八更,及单丁(注:“单丁”针即南偏西15度。),取圣山。

圣山

充天高大。

圣山下

对二个屿是五屿。

五屿

丁未(注:航向从麻茶洋起一路不变,始终为“丁未”,即南偏西22度30分。),五更,平三屿叫崑崙。

崑崙山

近看三个,远看一个。开洋有老古石。坤申(注:“坤”位为正西南,“坤申”为西南偏西7度30分。),更半,长腰屿门巡身使。(注:“使”即“驶”。)

长腰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