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清高与居澳葡人有关《海录》口述者谢清高几则档案资料研究

明末清初,因西方传教士入华,海外地理知识大量传入,其中最重要者有艾儒略的《职方外记》等。但这一时期尚无中国人撰写有关世界地理新知的书籍。葡萄牙人处据澳门,使一些澳门的中国人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有机会远航到许多过去中国人从未涉足之地。自清中叶起,开始出现中国人撰写的介绍海外地理新知的著作。《海录》就是其中最重要者之一。(注:《海录》又名为《海国纪闻录》。)

《海录》由寓居澳门的谢清高于19世纪初叶口述,他人笔录而成。是书一出,即广为海内外所知。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留心收集西方各国资料时,曾仔细阅读过此书。魏源在编写《海国图志》时,亦曾参考它。故清吕调阳在重刻《海录》序中说“中国人著书谈国事,远及大西洋外……自谢清高始”。《海录》很早就引起西方人的兴趣。1840年5月澳门出版的《中国宝藏》已有专文详细介绍《海录》的内容。(注:hae luh.or Notices of the Seas,by Yang Pingnan of Kaeying in the provice of Kuangtung(《海录,或关于海洋的笔记》,广东省嘉应杨炳南撰),in Chinese Repository,IX.1840.Macau.pp.22-25。此文承葡萄牙里斯本金国平先生提供,谨此志谢。)

有关作者的生平,目前所知者主要依据《海录》现行刻本的序言。其中最详者为李兆洛的《养一斋文集》卷二所载《〈息海国纪闻〉序》。序文中称,谢清高为广东嘉应州之金盘堡人。生于乾隆乙酉年(1765),十八岁时附番舶出海,以操舟为业(即任水手),曾周历诸国,无所不到。所到必目验心稽,为时十四年。三十一岁(1795)时失明。晚年业贾自活。大约是因为他虽然见多识广,但却又双目失明的缘故,“常自言恨不得一人纪其所见,传之于后”。谢清高逝于道光元年(1821)。

《海录》的记录者杨炳南的《序》对谢清高随番舶出洋的由来及经过补充道:谢清高年轻时曾随贾人出洋,遇风船毁,为过往番舶搭救,遂开始随番远航,每年都出洋。每至一处,均习其语言。对他出海归来后的经历,上序亦有补充:谢清高因失明而不能再出海后,流寓澳门,“为通译以自给”。冯承钧作《海录注》时,曾对上述资料作过概括。“文革”结束后,潘君祥先生撰写的《我国近世介绍世界各国概况的最早著作——〈海录〉》一文,在叙述谢清高生平时,其所言均不出上述冯承钧所述者。(注:《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第344—346页;见第344页。)近年来葡萄牙出版的著述,如本杰明·维戴拉·佩雷斯的《极端的调和(澳门的文化过渡)》亦同此。(注:Benjiamim Videira Pires.S.J.,Os Extremos Conciliam-se(transculturaao em Macau),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澳门文化司署),1998年,第158页。)可见迄今所见有关谢清高的资料是十分有限的。

1999年上半年,笔者利用在里斯本居留之机,在葡萄牙国立东坡塔档案馆(Instituto dos Arquivos Nacionais Torre do Tombo)寻访资料。该馆收藏有大量来自澳门的中文档案,称为“汉文档”(Chapas Sinicas)。多数为清代广东香山地方政府、粤海关等机构致澳葡当局的公文,此外也有一些澳葡当局致清地方当局的文献的底本及其他一些文献。其中以汉文档案为主,亦包括一些葡文档案。汉文档案总数达1567件,其中最早者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最晚者为光绪十二年(1886),时间跨度约二百年。多数集中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约七十年间,是研究中葡关系与澳门历史的宝贵资料。1997年澳门文化司署以葡文出版了伊萨澳·山度士与刘芳女士合作编写的这些汉文档的编目及提要《汉文档·国立东坡塔档案馆中的有关澳门及东方(中文档案)》。(注:IsaúSantos,Lau Fong,Chapas Sinicas.Macau e o Oriente nos Arquivos Nacionais Torre do Tombo(documentos em Chines),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1997.此编目最近已有汉文版刊出,惜尚未能见。)

笔者在查阅东坡塔所藏汉文档案时,发现五份与《海录》作者谢清高有关的文件。由此可知,谢清高在乾隆末年至嘉庆十三年(1808)间,卷进了一场与定居澳门葡人的借款纠纷与官司。其葡方当事人是谢清高的房东叔侄。官司先打到澳葡当局,继而又诉之于清地方官府。根据档案可知,当时谢清高又被称为盲清。这个称呼显然与他双目失明有关,可能是他街坊邻居对他的称呼。在档案中有时又写作谢亲高。

本文拟先按时间顺序,对上述档案略作介绍。所引档案编号均据上述编目提要,以便研究者查核。档案中提到的几位葡人名字的复原,据上述伊萨澳·山度士与刘芳女士之东坡档案编目。在此基础上,将研究谢清高的身世,并进一步探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居澳葡人社会与当地华人官民的关系的一些侧面。文后将此五份档案录出,供参阅。

第一份档案编号441,为缩微胶卷第9卷75份档,为清广州澳门军民府长官致澳门葡方“理事官”唩嚟哆的公文。

唩嚟哆乃葡文ouvidor的清代音译,意译为“理事官”,或“西洋理事官”,其意为“法官”。印光任、张汝霖在《澳门记略》中提到,澳门葡萄牙人“其小事则由判事官量予鞭责。判事官掌刑名。有批验所、挂号所。朔望、礼拜日放告。赴告者先于挂号所登记,然后向批验所投入。既受词、集两造听之。曲者予鞭,鞭不过五下。亦自小西洋来”。(注:赵春晨校注本,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第152页。小西洋,即葡属印度殖民地果阿。)这里的“判事官”即西洋理事官。谢清高在述葡萄牙时说,“其镇守所属外洋埔头各官,即取移居彼处之富户为之。亦分四等。一等威伊哆,掌理民间杂事”。(注: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受,冯承钧注释《海录注》,中华书局,1955年,第64页。)此威伊哆即上述之唩嚟哆(西洋理事官)。冯承钧在其注释中将“威伊哆”误释为prefeito(州长)。(注:同上书,第68页。)

此份档案之前有受雇于澳葡当局的通事(注:据《澳门记略》记载,澳葡当局雇有“蕃书”二名,皆唐人。见上引赵春晨校注本,第152页。“蕃书”即通事。)书写的汉文题款:“十一年五月,安多尼·哥沙欠盲清布艮。”(注:按“艮”即银。)档案的内容为:澳葡当局唩嚟哆,向军民府(注:军民府的全称即上述之“广州澳门海防军民府”,驻前山寨。驻澳葡人称此为Casa Branca(“白房子”)。)报告,称一位在澳的华人“盲清”欠葡人“罢德肋·咹哆呢”(注:此名可还原为葡文Pedro António,今通常音译为“彼得罗·安东尼奥”。)一处位于“桔仔围”(注:其地位于今新马路(Avnida Almeida Ribeiro)西端。)房子的租金。军民府即命香山县追欠。香山县丞命遣传唤,发现盲清原名为谢清高。盲清答讯时称自己是嘉应州人,在澳门租葡人咹哆呢·啰吵(注:此人名字可还原为葡文António Rosa,今通常音译为安东尼·罗沙。)一间位于桔仔围的铺面开店,出售水果为生。每年房租为银圆七枚有奇。不幸双目失明。过去房东之侄咹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