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别(第3/11页)

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意,以待损倾。右主位柔节先定,《符言》作“其被节无不肉”,欠解。“静”应作“争”,“倾损”似应与静、定、争为韵,故改作“损倾”。“有主位”之“有”,应作“右”,下仿此。

自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德之术,曰:勿望而拒之,勿望而许之。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英之极欤?右主德“德”,《九守》作“听”。“坚”,依《九守》改为“望”,补“勿望而许之”一句。以上三节与《六韬·大利》第四相同。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贵赐赏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

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好者于君?右主赏末句《九守》作“诚畅乎天地,通于神明,见奸伪也”。注:“既畅天地,通神明,故有奸伪必能见之。”此节与《六韬·赏罚》第十一意义相同。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

圣人用之,故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右主因《九守》作“心不为九窍,九窍治;君不为五官,五官治。……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予之,则不劳矣。圣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理,故能长久”。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端也,内外不通,安知所怨?关闬不开,善否无原。右主周“寂乎其无端”以下原作“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意晦,今依《九守》改正。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暗。洞天下奸暗则莫不变更矣。右主恭“明知千里之外”以下原作“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调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今参校《九守》拟改。

循名而为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名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知,知生于当。右主名原作“循名而为实,安而完,……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德生于和,和生于当”。意义未妥,今依《九守》校改。

从《九守》、《符言》和《六韬》相同的部分可以推得稷下当时所传底太公术底大概。苏秦、张仪诸人游说诸侯时所用底语诀也不外乎此。所谓《符言》或者是《太公阴符》底节录。《符言》前三节以静为为政底体,四节以下以刑赏名法为为政底用。这也是从静虚派道家底弃知任法流衍下来底刑名法家思想。

丁 庄子一流底全性派

自稷下道家由静虚主义分为齐物与弃知两端,影响到法家与农家底实行。关尹、列子底思想可以说发达到极点。因为法、农自成派别,不是道家正传,到庄子出世,才把道统接下去。但庄周底道统是承接杨朱、魏牟底,其学说以保全天赋的真性为主,从《庄子》里还可以知其大意。

子 庄子

《史记》庄子底传很简略。庄子所出庄周底事迹多为后人所加,不能尽信,《传》说他是“蒙”人,到底是宋底蒙抑是楚底蒙,学者中间有不同的意见。刘向《别录》和《吕氏春秋·必己篇》都说他是宋底蒙人。《太平寰宇记》载:“楚有蒙县,俗谓之小蒙城也,庄周之本邑。”阎若璩据《史记正义》“周尝为蒙漆园吏”句下引《括地志》说,“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以为冤句城在今曹州西南,其地春秋时属于曹国。鲁哀公八年,宋景公灭曹,其他遂属于宋。蒙城在今河南商邱县南二十里,庄子时属于宋,后并于楚,汉朝隶于梁国。因此有宋人、梁人、楚人底异说。依庄子底年代,最正当的是以他为宋人。《史记》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但这正是孟子游说梁、齐底时候,同住在一个地方,为什么孟子一句也没提到?《史记》里又记庄周拒楚威王底聘,这段事情,《庄子·秋水篇》及《列御寇篇》都出现,不过文句不同而已。依《六国年表》,梁惠王、齐宣王都与楚威王同时,或者孟子在梁、齐时,庄子在宋底本邑,所以他们两人没会过面。《史记》又说他“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从这一段也可以推想孟子没有提到庄周底原故。第一,庄周很会做文章来攻击儒墨,虽当世宿学也不能自解免。孟子是不得已而后辩底人,庄周若不在齐梁底阙下向他挑战,他也乐得避免。第二,他底学问既为王公大人所不器重,自然在庙堂上没人提起,也不会被孟子一流人物所注意。因此庄孟二人虽然同时,却没有什么关系。还有一个假定,是庄周活动底时期比孟子稍后几十年。《初学记》引《韩诗外传》说楚襄王遣使持金千斤欲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不许,《文选》卷三十一注与《太平御览》卷四百七十四所引略同。这样看来,聘庄子底乃是楚襄王了。襄王即顷襄王,即位于威王殁后三十年,时代自西纪元前二百九十八年至前二百六十三年。《史记》与《韩诗外传》底记事,庄周底年代,相差三四十年。如果庄子《说剑篇》与《秋水篇》所记庄子与赵太子俚底关系和同梁相惠施会见底事情靠得住,庄子应是顷襄王时代底人物。赵太子俚底父赵文王即惠文王,与顷襄王同时。《徐无鬼篇》又记庄周诣惠施之墓,惠施死,当在梁襄王十三年(西纪前三○六年)后,其时也与楚顷襄王相差不远。

庄子底事迹,如《齐物论》底梦,《至乐》底与髑髅对答,《山木》底异鹊,都是寓言。《知北游》底东郭子,《则阳》底长梧封人,都是假托底人物。《逍遥游》、《德充符》、《秋水》、《至乐》、《徐无鬼》、《外物》、《寓言》诸篇都记与惠子对话。此中也不尽是史实,如《德充符》中对惠子说“于以坚白鸣”,明是时代错误,想是庄子之徒为压服公孙龙一派底辩者而作。又,《田子方》记庄子与鲁哀公会谈,主题为儒服。这明是造作的事实,哀公当于孔子末年,而儒服问题,起于战国末及汉初,哀公决无提前讨论之理。《秋水》底许由为隐士时代底产物,也当属于战国末期。所以《庄子》里,关于庄周底事迹,多不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