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西方世界 (1914~1945)(第2/7页)

创建和供给如此规模的军队让后方产生了急剧的变化。需要为军工厂和其他基础工业寻找劳动力,必需配发食物、燃料和原料以确保战争所需的任何物资都能得到适量的供应。这很快导致了民用物资的短缺。直到战争结束时,欧洲许多地区食物和衣物都很短缺,而有时一些不太重要的供应完全匮乏。

在起初的几周内,公众对战争的热情激励着每一个参战国。但是随着伤亡的不断增加和战争难度的加大,公众对战争的热情迅速消退。俄国尤其如此,政府开始不再受到欢迎,也未能很成功地控制战争的影响。1915~1916年间俄国在东线的软弱和溃退戏剧性地表现了俄国的弱点。法国经过精心设计的补给体系支撑着每一处战壕,即使稍微转变一下战线,就会导致消耗无数的炮弹和付出成千上万士兵生命的巨大代价。三年时间中胜利一方全部战果只是那些完全被摧毁的方圆几公里的地方。

然而,在俄国一线,后方薄弱的补给无法支持长时间激烈的战斗。所以只要稍微在人力和供给方面占据优势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在本地区取得胜利;而被击退的一方必须退缩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直到胜方不断进军的部队的供应耗完为止。因此,战果往往是往复交错的。1914年俄国首先攻入东普鲁士,但很快又转为全面退却;但在后来的三个机会中俄国军队再次进攻并重新占领大片领土。而到1917年春天俄国军队却又被赶回到了战前边界。食物和其他供应的严重短缺不但限制了战争的进程,而且在城市中特别是首都圣彼得堡,激起了强烈的不满。

战争不仅对主要交战国的影响不断加剧,而且随着新的参战国的加入其影响也不断扩大。奥斯曼土耳其几乎在战争开始就加入到同盟国(德国和奥匈帝国);意大利在1915年加入到了协约国(法国、英国和俄国)一方;同年较晚时候保加利亚协助同盟国占领塞尔维亚,而罗马尼亚和希腊认为应该依附于协约国。阿拉伯人在英国的支持下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同时在太平洋地区,日本正在寻求机会夺取德国那遥远的殖民领地。

那些使这些国家陷入战争的复杂条约为这些国家做出了秘密协定的承诺,而这些秘密协定就是要在所有缔约国中瓜分奥斯曼和奥匈帝国。事后证明这样做极其糟糕,但此时将战线扩大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从陆地上有效地包围了同盟国,同时英国舰队在法国的一定帮助下非常有效地切断了德国和奥匈帝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通道。这样的海上封锁甚至让一些保持中立的国家如瑞士和荷兰都被禁止为德国转运进口物资。因此,战争转变成一种大封锁。协约国控制海洋,可以从美国和其他地区获得补给;同盟国被局限在欧洲内陆,仅依赖当地的资源。

战争每经过一个月,交战双方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就愈益短缺。战争进入一种缓慢的消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沙皇俄国成为双方争夺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由于沙皇所能掌握的行政和技术能力是所有帝国中最欠缺的。1917年5月,反对者发动革命,沙皇退位而一个临时政府试图继续战争并为俄国新的宪法体系奠定基础。这种短期的努力遭到了失败。随着士兵响应激进的社会主义的鼓动宣传,俄国军队产生了哗变。同盟国军队几乎可以随意开进俄国;而且由于农民不再将谷物运往市场进行买卖,俄国的粮食变得极为紧缺。在1917年11月再一次的革命政变使社会民主党的布尔什维克派获得了政权,俄国正式退出战争。这让德国可以集中一切现有资源在西线发起最后的进攻。

俄国退出时恰逢美国参战。1917年4月6日,美国国会对德国宣战,理由是海上中立权的争端。德国宣布以潜艇来封锁英国。美国拒绝承认这一行动的合法性并继续派遣船只向英国运送军事和其他物资。其中一些船只被击沉,美国视其为一种战争行为而全面介入。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借口。美国介入战争更根本的原因,是担心德国的胜利将会把整个欧洲大陆纳入到一个对美国不友好的政府中。

美国的战争动员需要时间,而在法国部署美军则需要更长时间。而就在1918年春天,德国开始以新的渗透性的战术大规模进攻,放弃了以前那种称为延伸炮火打击范围的方式。同1914年一样前线开始逼近巴黎,胜利似乎已经掌握在精疲力竭的德国人手中。

但就在此时战争的性质改变了。军事训练、装备和后勤系统不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唯一因素。相反由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和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所倡导的新生而强大的意识形态开始影响国家和军队行为。列宁号召工人阶级,尤其是在德国和其他发达工业国家中的工人阶级,以革命的形式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威尔逊呼吁欧洲和世界上的所有民族,以没有领土兼并和赔款的政治自决的方式结束战争。恐怕只有多数的投票表决才会在争执的情况下做出和平而有说服力的裁决。

列宁的社会主义和威尔逊的民主思想的方案明显地涉及要部分(威尔逊)或全部(列宁)推翻欧洲现存的政府和社会结构,从这一点上来讲,这两种思想都是革命性的。二者都对欧洲大陆上疲于战争的人们有吸引力。相比之下,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缺少任何为赢得战争做出最后努力进行辩护的有说服力的、有影响的理念。

这种心理变化在最后几个月的战斗中对扭转同盟国的局面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另外,大量美军在1918年上半年抵达法国,这让德国胜利的希望变得渺茫。因此,当1918年7月德国春季攻势的势头被扑灭时,同盟国很快丧失了所有胜利的希望。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所统治的民族开始公开地准备独立;直到10月德国和奥匈帝国政府正式接受伍德罗·威尔逊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作为和平的基础,但是就细节的争论让敌对状态一直持续到了1918年11月11日才结束。至此革命运动将德国和奥匈帝国皇帝赶下位,而且整个中欧和东欧地区政治和经济都陷入了一片混乱。

列宁和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都认为推翻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黄金机遇。消除对无产阶级暴动的恐惧迅速成为胜利者的当务之急,他们发现,在东欧所支持的各种新兴政权都认为,威信主要建立在他们对布尔什维克的反对上,而不是其所真正得到的民主支持。事实上民主自决在1918~1920年动荡不安的大部分中欧和东欧地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