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西方世界 (1914~1945)(第4/7页)

强制的农业集体化实现了这一目的。农民被迫将他们的土地和牲畜上交给集体农庄,每个集体农庄在向农民派发作为其工作报酬的任何东西之前,都要将收获的一部分作为税收上交给国家。苏联农民反对集体化,他们宁可杀掉牲畜也不将其转交给集体农庄。这引起了30年代早期一系列农业危机。但是斯大林决定无论如何都要从集体农庄征收谷物,即使这对于不合作的农民来说意味着饿死或濒临饿死状态。

主要从苏联集体化农民征集的食品和原料支撑建立了工厂和大坝、开发新矿和制造其他主要产品的大量劳动力。五年计划制订了一系列明确的目标。苏联人经过努力奋斗不仅实现甚至是超额完成了这些目标,这就像一场军事活动一样。人员和物资被集中起来,而且以军事命令的方式管理生产。甚至口号都是军事性的:这种带有感染力和警示力的报纸和演讲极其震撼地回响在军旅、一线工人、阶级敌人中。因而1932年斯大林可以宣布只用四年半时间就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尽管集体化付出了极大代价,但苏联有计划的动员确实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到1932年,苏联的这一成就在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反响。1929年纽约股市的崩溃,突然终结了20年代的繁荣。恐慌从一国蔓延到另一国,所到之处造成了大规模的失业。失业使购买力下降,这让萧条变得更加严重。但是苏联不断发展的经济却不知为何从这场危险而似乎无法避免的风波中解脱出来。很多西方观察者认为,与这种徒劳的、令人痛苦的大萧条相比,强制集体化所付出的高额代价似乎可以被谅解。

大萧条似乎验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灭亡的预言,但是期待已久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在任何西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法国和英国都显得犹豫不决,不能也不愿采取激烈的政府手段去恢复经济。而德国和美国对经济危机做出了更积极的回应。

1933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开始实施“新政”。这意味着一定程度上返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利用的经济动员状态。公共建设的应急项目和控制价格及农业生产的努力都没能实现完全地结束失业,但是缓解了萧条的冲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政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一直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而在公众中所形成的支持新政的共识却产生了一些新的、较之以前迥异的问题。

当1933年1月希特勒掌权后,德国经历了极其剧烈的政治变革。阿道夫·希特勒是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的领袖。他崇尚意志和英雄主义,认为1918年以后德国被犹太人、马克思社会主义者还有国家“叛徒”所中伤。希特勒和多数其他纳粹领导人深情地怀念着战壕中的同志般的友谊,而只有在这个党中他们才会找到一种类似表达他们好战情绪和同志友谊的途径。相信纯正的“雅利安人”血统天生优越是纳粹信条最肮脏的一面,这是为了打击和最终消灭犹太人和所想象的其他劣等民族而进行的辩护。

希特勒首先通过修改宪法和消灭敌对党派和政治领导人的政策来攫取独裁统治。之后他开始通过重建军队、让工人和机器重返工厂和进行狡猾而冒险的外交行动使德国再次强大。英国和法国都未能有效抵制希特勒的行动。美国和苏联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进行抵制。因此,希特勒能在令人惊讶的时间内使德国再次成为欧洲大陆的支配力量,同时在国内他通过迫害犹太人和结束失业而获得了大多数德国人的拥戴。他成功的秘密是全部恢复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制定的经济动员模式。希特勒所做的完全契合于战时模式,因为从一开始,希特勒就将为备战而重建军队置于国内政策的优先地位。

到1938年,希特勒宣称其外交政策是为了摆脱《凡尔赛和约》所施加的不公正性。这不仅意味着重整军备让德国重获与法国等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也意味着将所有德意志人置于同一国家统治之下。因此,大多数信奉民族自决原则的英国政治家认为,德国对奥地利(1938年5月)和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人定居部分(1938年9月)的吞并并非完全没有理由。

但是,希特勒并没有满足于吞并德意志人已经定居的地区。他认为,对生存空间的生死斗争是历史的本质和真谛。要确保“雅利安”种族的未来就必须占领东部广袤的土地。这是一个法国和英国都不会被动接受的政策。而失误最大的是,斯大林竟让苏联和德国结盟,而此时希特勒在征服波兰后在1939年开始让德国军队向东扩张。1939年9月1日德国袭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英国和法国为履行对波兰的承诺而勉强宣战。而直到1941年苏联还在经济和外交事务上继续帮助希特勒,显然这让德国具备即使在1914年都没能享有的单线作战(一旦粉碎波兰)的条件。可以肯定的是斯大林对此还是感到有点儿庆幸,因为苏联不仅吞并了半个波兰,还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芬兰在冬季战争(1939~1940年)中虽然免遭被占领的厄运,但还是不得不将一些边界领土割让给了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英国和法国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无法成功地对抗希特勒。因此,德国及其盟国意大利(自1940年)和日本(自1941年)在战争前三年赢得了一系列戏剧性的胜利。波兰在四周之内被占领,随后被德国和苏联瓜分。在1940年春天作为成功摧毁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前奏,德国占领了丹麦和挪威。这些抵抗再次在几周内就被击败了。希特勒做到了德意志帝国从未实现的成就:几乎整个欧洲大陆被所向披靡的德国军队踩在脚下。美国保持中立,苏联畏缩不前。英国孤军奋战,为了抵抗德国的轰炸,成功地进行了空中防御并在德国潜艇的袭击下保持了海上航线的畅通。但是没有人认为,英国的资源足以推翻这个成功地骑在欧洲之上的巨人。

1940年秋天,由于未能争得制海权和制空权,进攻英国的技术障碍使得希特勒转而进攻苏联。纳粹党毫不掩饰地放言“雅利安”种族生存空间将在东方出现。另外,希特勒在意识形态方面蔑视共产主义,相信会轻易地摧毁斯大林的政权。几乎所有局外的观察者都赞同他,因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军队大量军官遭到清洗,并且苏联军队在1939~1940年连续几个月间的实战中被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芬兰军队所遏制。

德国在入侵苏联之前,还对巴尔干半岛成功地发起了一次“闪电战”,大约三周踏平了南斯拉夫和希腊。接下来就是苏联,在1941年6月22日夜希特勒军队不宣而战进攻苏联。斯大林在诧异中惊醒。前进的德国装甲部队俘虏了上百万苏军。尽管起初有点儿犹豫不决,但苏联抵抗意志没有崩溃而是随着冬天的来临不断加强。德国的补给和装备开始不足;进军步伐减缓,随着寒冬临近,德国人前进的步伐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