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第4/12页)

“是的。”皮埃罗说,“我坐火车来上萨尔茨堡时,同车厢的男孩就是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

“想必你对他们也略知一二。”希特勒回答,“我们纳粹党正大力推进祖国的事业。带领德国在世界范围内成就一番伟业是我的使命。而这些,我保证,总有一天会实现。而投身这项事业,宜早不宜晚。我对和你一样大或是稍年长些的男孩印象深刻。你们坚定不移地和我站在一边,支持我们的政策和纠正历史错误的决心。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明白一些。”皮埃罗说,“我父亲曾经也说过类似的事。”

“很好。”元首说,“所以,我们鼓励年青的一代尽早入党。为此,我们建立了德意志少年团。从德意志少年团开始,磨炼年青一代为国家服务的能力和意志。事实上,你的年纪小了点儿,但我还是破格录取你。有朝一日,等你再长大一些,你就会成为德意志青年团的成员。青年团也为女孩们设立了一条分支,叫德意志少女联盟。设立这个分支组织目的是想提醒人们,绝对不要低估女性的价值,她们可是我们未来领袖的母亲。来,皮尔特,穿上你的制服,让我瞧瞧。”

皮埃罗眨了眨眼睛,低头看着眼前这套制服。“现在就穿吗,我的元首?”

“是的,不然要等到什么时候?回房间把衣服换好了,让我瞧瞧你穿上制服的样子。”

皮埃罗回到楼上自己的房间,逐一脱下鞋子、裤子、衬衣和工装,然后又换上刚刚收获的那套制服。这套制服很合身。最后,他穿上鞋,双脚并拢,又“嗒”的一声碰了鞋跟。这双新鞋发出的声音远比自己的那双更清脆、洪亮。皮埃罗转身照了照镜子,他看着镜中的自己,先前的焦虑刹那烟消云散。他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觉得此生从未如此自豪过。他想到了科特勒,他终于明白拥有权力是如此美妙;他似乎也意识到,无论什么时候,从别人手中拿走东西的感觉,远比被别人抢走东西的感觉要好得多。

他走回元首的书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谢谢您,我的元首。”他说。

“别这么客气。”希特勒回答,“记住,穿上这身制服就意味着你必须遵守我们的规则,毕生致力于推进我党和祖国的事业。我们每一个人,活着的目的只有一个——复兴德国。现在,你还得做一件事。”他走到书桌旁,在一堆文件中翻出一张写满字的卡片。“过来,站在那儿。”他指着墙上垂挂的纳粹长旗说。这面鲜红色的旗帜,皮埃罗十分眼熟。旗子中间的白色圆圈里绣着四角弯折的十字。“现在,拿着这张卡片,大声地念出上面的句子。”

皮埃罗站在指定地方,先是在心底一字一句地默念卡片上的话语,然后提心吊胆地抬头看着元首。他内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挣扎。他既渴望用最洪亮的声音大声宣誓,又有些排斥这些话语。

“皮尔特。”希特勒静静地说。

皮埃罗清了清嗓子,站直身子。“我在象征着元首权威的血色红旗前宣誓,”他开始说,“将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我们国家的救世主——阿道夫·希特勒先生。我做好了准备并愿意誓死效忠他。愿上帝保佑。”

元首笑着点点头,当他拿回了卡片时,皮埃罗希望他并没有注意到自己颤抖的双手。

“很好,皮尔特。”希特勒说,“从今天起,我只想看见穿着制服的你,明白吗?我还为你准备了三套制服,已经放在了你的衣柜里。”

皮埃罗点点头,朝希特勒敬了个礼后,便离开了他的书房。在走廊走着,身上的制服让他倍感自信。他甚至有种错觉,好像自己穿上制服,就立刻长大成人了。他对自己说:从此以后,自己就是德意志少年团的成员了。而且,他还不是普通的成员。他得意扬扬的是:这么多穿着制服的少年团成员,又有谁的制服是阿道夫·希特勒本人亲手送的呢?

爸爸会以我为豪的。他想。

经过一个转角,皮埃罗看见碧翠丝正和司机恩斯特站在墙角低声交谈。他只能听到只言片语。

“时机还未成熟。”恩斯特说,“不过,快了。如果事情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保证会行动。”

“你明白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吗?”碧翠丝问。

“当然。”他回答,“我已经和——”

他发现了皮埃罗,立刻打住。

“皮尔特来了。”他说。

“快看!”皮埃罗张开手臂大喊,“快看看我!”

碧翠丝看着他,竟一时语塞,许久才挤出一个笑容。“看起来真精神。”她说,“是个有模有样的爱国者,彻头彻尾的德国人了。”

皮埃罗咧嘴大笑,转头看向恩斯特。但他却面无表情。

“只有我还记得你曾经是个法国人。”恩斯特说罢,朝着碧翠丝扶了扶帽檐,便转身走出前门。他渐渐融入一片苍茫的森林之中,消失在了午后耀眼的阳光下。

鞋匠、军人和国王

皮埃罗长到8岁时,和元首的关系已经相当亲近了。元首开始关心起他的阅读来。他不仅允许皮埃罗自由进出他自己的藏书室,甚至还会向他推荐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书籍。他送给皮埃罗一本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传记,传记的作者是一个名叫托马斯·卡莱尔的作家。但这册书太厚了,内页还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皮埃罗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能顺利读完第一章。

“他是一位伟大的勇士,”希特勒用手指指着封皮说,“一位富有远见的智者,还是一位艺术的推崇者。我们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我们为复兴家园而净化世界,这就是他为我们指明的完美之旅。”

皮埃罗还读了元首自己写的书——《我的奋斗》。尽管它比腓特烈大帝的传记更容易理解,但他同样无法领会这本书的内容。不过,他对书中关于大战的部分特别感兴趣,因为就是那场大战让父亲威廉伤痕累累。一天下午,他和元首带着布隆迪在山林里散步。他很好奇地问起了元首的军事生涯。

“起初,我只是西线战场的通讯员,”他告诉皮埃罗,“负责法国和比利时边界据点之间的通讯。但后来,我先后加入了在伊普尔、索姆和帕斯尚姆的战斗。战争快要结束时,我在一次芥子气的突袭中差点儿瞎了眼。后来,我时不时回想起这件事,觉得与其眼睁睁地看着那次投降给德国人民带来的屈辱,还不如当时就被芥子气毒瞎了痛快。”

“我父亲曾经也在索姆战斗过。”皮埃罗说,“我母亲总说,虽然他没有在战争中死去,但就是战争夺走了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