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厦门集美学校(第2/2页)

 

余离集美越一年,锡昌亦离去。锡昌乃无锡乡间一富农,不脱农人本色,乃绝无富人气味。常自其乡来城访余于第三师范。遇雨,则穿其家中自制之油鞋,鞋底钉声硁硁,终不见其穿皮鞋。余两人常在无锡公园中畅谈尽半日。锡昌好道家言,著有《庄子哲学》一书。余后曾采其说入余著《庄子纂笺》中。

 

之勉离集美,在家养病。余在三师时,亲访之其家施家宕。同游其附近之唐平湖,其时顾颉刚《古史辨》方问世,余手一册,在湖上,与之勉畅论之。余离三师至苏中,之勉来三师,一校同事几尽为其南京高师及中大之同学。抗战军兴,之勉在重庆界石之蒙藏学校任教。余自成都至重庆,亲访之。其幼子方积年病在床,几不起,一家生活益清苦。之勉则以其时成《秦会要》一书。

 

胜利还都,之勉助其师柳翼谋重整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又返无锡,任县中校长。余在江南大学,常去其家。后之勉来台,随其长子在台南一农场,余又时访之。其时之勉生活则清苦更甚于往常。及之勉任台南成大教职,余又得屡与相聚。之勉仍多病,即饮水亦有定时定量。其夫人治家侍夫一如往昔,而之勉终能在贫病中著述不辍。后其夫人亦时病,之勉从成大退休后,又随其长子至台中中兴新村。其夫人长期卧病在医院中,余夫妇又亲访之。其夫人卒不治。余题其墓碑曰:艰难缔姻,刻苦持家。贞德弥励,幽光永嘉。盖道实也。

 

今之勉乃鳏居,仍著述不辍。今年已八十九,而体健转胜往时,亦其积年谨慎清淡所致也。忆余生平所交,惟之勉为最亲亦最久。而生活之清苦,亦惟之勉为甚。余尝一日问之勉,读《论语》何章最感受亲切。之勉举《饭疏食饮水》一章以对。今已不忆是何年事,当逾五十年矣。然之勉毕生安贫,殊堪后生之佩仰,惜不能一一详述之。

 

 

余在集美,寝室既宽静,教课又轻减,乃一意肆力于读书。图书馆距余寝室不远。校长屡告余,图书馆事,盼时加指导。又告余,已告图书馆长,当谨听规划。余疑之勉前年推荐,时必受若泰意见,言余为图书馆长,不言余为小学校长。故集美校长乃存有此印象。然余未以询之勉。惟图书馆长视余落落,余亦仅借书即离去,不逗留。犹忆在集美所读,以《船山遗书》为卷帙最巨。余在梅村已成习惯,读书必自首迄尾,通体读之。不抽读,不翻阅,读《船山遗书》亦然。遇惬意处,加以笔录。后在北京大学写《近三百年学术史》,船山一章所用资料即本此。又读其注《楚辞·九歌》,言屈原居湘乃汉水,非沅湘之湘,尤有启发。后在《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中详论之。又为《楚辞地名考》,《周初地理考》,《三苗疆域考》,最后为《史记地名考》,余之注意古史地名迁革,其起源在此。后余又撰《庄子纂笺》一书,亦从船山注庄发其义。

 

余在集美又好作海滩游。预计每日海潮上下之时刻,先潮涨而去,坐大石上迎潮,潮迫身而退。独有一唱歌图画教师,今已忘其名,亦好来迎潮,每与相值。彼好述其师李叔同后出家为弘一法师者之言行,纤毫备叙。余闻此等语,真如在世外,非人间,令人神往,诚当年余游海滩一异遇也。

 

 

年假后,余再往学校,风潮骤起。学生对学校多所请求,校长拒弗纳。学生益坚持,久相持,不决。事闻于校主。校主告人,我请了校长,学校事一切由其作主,我决不过问。校长遂由此绝不作退让意。时同事中,有两人,与余而三,愿出面居中作调停。同学已接纳,校长派人来言,学校自有主张,幸勿介入。最后乃激起公愤,群议散学。一晨,学生召集一大会,惟学生素所敬重之教师皆邀请预会,相聚言别。其中实多事前在背后对诸生鼓荡或赞助此风潮之人。余亦被邀列席。学生一一请诸师临别赠言,亦请余,余辞。诸师皆言,学生反抗学校,走向光明,乃教育之成功。学生屡屡鼓掌不已。及正午十二时,赠言方毕,将散会。余听诸同事言,心有感,不耐久默,起立求发言。主席邀登台,余一时兴奋,直言不忌,大意谓诸生反抗学校,走向光明,如谓是教育成功,亦即是学校之成功。果学校教育失败,诸生今日散去,前途恐无光明可期。诸生回家后,恐诸家长暑假后仍会令诸生回校,到时诸生当忆余此刻所言。倘诸生决意不返,宁无继续来此求学之人,则学校仍是此一学校。否则学校空留此一堆壮丽美好之大建筑,寂寂无人,诸位与此学校或久或暂,均已结合有此一段姻缘,思之岂不可惜。学校纵有不是,诸生岂宜争一时之义气,出此下策。诸生骤闻余言,皆默坐无表示。余又谓,此刻诸生不鼓掌,但亦不发嘘声,此乃诸生之良心显露。请皆认取此刻,归后细思之。余退。有学生欲登台发言,主席大声叫,大会已毕,勿再发言。会遂散。学生邀余作团体照者,又十余起。

 

时校长派人在会场后面窃听。散会后,即派人来余室。言余在会场凡言校长不是处,校长皆一一诚心接受,下学年当力求改进。随又派人送来下学年聘书,余拒不纳。又派人来,余言,厦门海轮已先定席位,明晨即起程。来人坚不许携带行李。不得已,留行李两件,私下托锡昌随后带回。余以中秋节后前来,以端午节前离去,是为余在集美一学年之经过。及上船。鼓吹此次学校风潮诸同事多同轮,途中与余均绝不谈风潮事。

 

下一学年,余乃转至无锡第三师范任教。然仍两度续得集美聘书并蒙电召,余皆婉辞。一九四九年,余来香港,有人告余,集美校长叶采真亦来香港,闻君来,不日当来相晤。然亦竟未会面。前后相距,则已近三十年矣。